诗与史的互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罗列了《兵车行》涉及的唐代兵制各方面的有关材料,阐明了如能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这些材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篇的思想内容。同时结合本诗的写作特点,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兵车行》 唐代兵制 思想内容 教学建议
  一
  杜甫诗歌名篇《兵车行》入选了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诗篇多处涉及唐代兵役制度,如将之厘清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对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将大有裨益。然而这一问题几乎无人论及,课文注解也多有遗漏,故不避谫陋,试加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与征兵年龄。
  唐朝初年,沿袭隋朝旧制,全面恢复府兵制,直至天宝八载废弃。《通典》卷二十八:“(武德)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唐太宗贞观十年在全国置军府634个(或说633),称为折冲府,每府皆有名号。府兵从农民中简选,一旦选中,有了军名,挂籍军府,则终身服役,直到退役。服役年龄,据《大唐六典》之五:“成丁而入,六十而免。”也就是说唐初服役年龄是20岁至60岁,后又改为21岁至61岁。唐玄宗初即位,缩短府兵服役年限,据《唐会要》第72卷:“先天二年正月詔。往者计户戶充军。使二十一入募。六十出军。多惮劬劳。咸欲避匿。不有厘革。将何致理。应令天下卫士。取年二十五已上者充。十五年即放出。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唐书·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可是由于朝延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武皇开边意未已”,玄宗并没有兑现其制定的缩短服役年限的政策,兵期向两头延展,故有下文“归来头白还戍边”之叹。
  (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番上”制度。
  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只是挂籍军府,田地仍间杂于其他农户之中,当番上教阅的时候,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生活。所谓番上,是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按《新唐书·兵志》:“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番是轮流的意思,“五番”即五人分做一组而轮流出征,“七番”即七人分做一组而轮流出征。唐初,边兵由府兵轮番更代,三年一轮换。开元以后,府兵制逐渐破坏,实行募兵制,朝延在各地征兵。各军镇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从戍人员和客户中招募士兵,自愿长期戍边的,长年免赋。这种招募来的士兵称为长征健儿。开元十六年曾规定长征健儿分五番,每年有一番回乡度假,事见《唐大诏令集》卷一○七《镇兵以四年为限诏》。诗中“秦兵苦战”、“今冬未休”反映了战火仍频,战士不得回乡休整的实况。
  (三)“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军人待遇。
  府兵出征时的轻装备由府户自备:“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觽、毡帽、毡装、行滕皆—,麦饭九斗,米二升,皆自备。”(《新唐书·兵志》)国家的优惠条件是免除其租庸,后来自愿长期戍边的长征健儿,也是长年免赋。《旧唐书·杨炎传》:“旧制,人丁戍边者,蠲其租庸。”可是,征人之家由于男丁长年征战,国家原有的勋赏不行,富裕之家逃避服役,兵役负担基本落在贫困人家,“纵有健妇把锄犁”,也摆脱不了贫弱不堪的困境。加之隋唐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受到破坏,土地向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上集中,失地农民逃离本籍成为流民,地方官员推行“邻保制”,将逃户的赋税强加到邻里身上,正如《唐会要》卷八五所载:“逃户之家,邻保不济,又使更输。急之则都不谋生,缓之则宪法交急。”“盖为牧宰等,授任亲民,职在安辑,稍有逃逸,耻言减耗,籍帐之间,虚存户口,调赋之际,旁及亲邻,此弊因循,其事自久。”又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据《通典·食货六》:“自开元中至于天宝,开拓边境,多立功勋,每岁军用日增……大凡一千二百万担,开元以前每岁边夷戎所用不过二百万贯。其时钱谷司唯务割剥,回残剩利,府藏虽丰,闾阎困矣。”唐玄宗时期的军费竟然六倍于前,在农村凋敝破产,“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情况下,还必须加倍向国家交税,应该免税的“行人”之家概莫能外,可见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理清《兵车行》中反映的唐代兵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唐初的府兵制,还是后来的长征健儿,本来都有较完备的制度安排。然而,由于长期的拓边战争,原有制度中对兵士有利的番上制度、免税制度得不到实现,特别是拣选之法败坏,“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卷十六)的征兵原则被破坏,服役的责任基本落到了贫困之家身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杜甫对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诗篇是作者对兵役制度、社会现实进行全面观照、对比、思考后的艺术升华,体现了对广大底层人民命运的长期关注。
  二
  如何利用唐代兵制方面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深化对诗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必须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我们认为本诗主要是通过几个典型场景来凸显“行人”的悲剧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地再现出来,而是通过“道旁过者”与“行人”的对话,用四个场景逐步表现。
  其一是少小离家老未还的场景。通过“武皇开边意未已”与“点行频”的因果关系,展现士兵长年征战不能归家的原因。
  其二是农村凋敝破产的场景。通过长年征战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因果关系,展现役夫家庭生活困顿的原因。
  其三是违反制度的催租场景。通过“禾生陇亩无东西”与“租税从何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现役夫家庭雪上加霜的悲惨生活。
  其四是生男生女的对比场景。通过白骨委弃荒草的悲惨命运与“生男恶”、“生女好”这一流行认知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武皇开边意未已”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心死如灰的凄惨心态。
  四个场景因果递进,环环相扣,是对诗篇开头“耶娘妻子拦道哭”的注脚,表现了长年征战给“行人”带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杜甫对广大人民命运的关切,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从这一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中展示材料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材料分类,分场景一步步展示,让学生领会诗中描述的与当时兵役制度之间的悖异之处,从而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二是将有关材料筛选后一次性展示,让学生在材料与诗歌描写的场景之间找出对应关系,从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做深入探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除个别艰深的词语略加解释外,对补充的材料均不提倡过多地解读,让学生在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中提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杜甫的诗作号称“诗史”,缘于其诗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和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性。在杜诗教学中如能适当采用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生对于中国画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意蕴”的角度出发,从作品的情感、作品的气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方面,理解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 意蕴 意趣 情感 中国画欣赏  《美术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应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
摘 要: 景物描写能力是证券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高考作文为例,从物体本身组合的角度,谈谈高中生作文景物描写。  关键词: 高中生作文 景物描写 物体本身组成    考查高中生的作文,离不开考查其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把握能力,时间与空间是一个系统,二者交织在一起,是包裹整个宇宙的一个巨大的网络,这种关涉反映在具体话语里,一定会通过相应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也就是作文中
摘 要: 基于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的总体要求,文章以嘉兴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做法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希望对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 地方性高校 嘉兴学院 “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导论  自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高[2003]1号)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行动起来,紧紧围绕着建设“五个一流”
摘 要: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扼杀了课堂活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内化知识。笔者在一堂《经济生活》探究课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并从中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政治 探究 主体 活力  一、背景与缘起  在一次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经济生活》中的辨析题。题目给出了以下这段材料
摘 要: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八大报告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状态进行分析总结,找到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门槛低、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管理、学生党员模范作用不够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宿迁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特点,探索性地提出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建模式,分析以此模式破解困扰民办高校多年来的学生党建难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
摘 要: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
摘 要: 姓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以“说名道姓”为话题展开学习、调查研究,旨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队员自我认同和尊重他人。  关键词: “说名道姓” 自我认同 尊重他人  姓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觉得神秘,已不再满足最初的认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安排了这样一项实践活动,以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华兹华斯两人不同的诗的起源说(即模仿说与表现说),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即柏拉图更注重神性在诗中的反映即诗的救赎性,华兹华斯更在意诗中表现的人性因素和他所归属的自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来审美派对诗审美性的强调。  关键词: 模仿 表现 神性 人性 救赎与审美  柏拉图(Plato)对诗既爱又恨。他年轻时曾是一位有抱负的诗人,只是后来碰到了苏格拉底(Socrates),
摘 要: 王林是抗战时期的冀中文学中的中坚人物,他紧密联系时代要求,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把戏剧作为宣传手段、贯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充满地方色彩的戏剧观。他的创作和演出促进了抗战时期冀中村剧团的发展,壮大了冀中文学队伍,推动了冀中抗战戏剧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王林 抗战戏剧 戏剧创作 戏剧演出 戏剧观    王林(1909—1984),河北衡水人,曾用
摘 要: 美术是无对错的学科,在美术课堂里人人都是艺术家。本文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提出构建开放、多元、认可、鼓励的美术教学有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评析 多元智能理论 价值取向    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品质提升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