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也需要师生互动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Li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学校迎接上级检查,要求教师准备一节精品课,要体现当下的“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正好学到了《石榴》一文第一课时,我把专用教室的实物投影仪搬到教室里,想好好展示一下学生的写字成果。结果没抽到听课。
  我按照事先设计的思路开始授课。用谜语引出“石榴”,出示石榴图片。“哇,石榴,太好吃了。”教室里一片咂嘴声。“是啊,石榴的味道美极了。我们也应该把课题‘石榴’二字写好。”我板书课题,同学们伸出小手,书空“石榴”两个字。
  接着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读得还不错。于是,把生字放回句子中读——“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同学们读得还算流利,表情却很僵硬。想到前不久,“江苏教学新时空”里播放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于老师那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示范同学们读出“笑”的表情。同学们看到我读得夸张的表情,都哈哈大笑起来。再让学生读,刚才花一般绽放的笑脸又绷紧了。在平时的授课中,自我感觉朗读能力弱,我从不范读。现在,乍一示范,学生还不能适应,反而觉得老师的表情怪怪的。我猛然觉得,此时的我,必须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生,才能让学生“潜心会文”,亲近文本,从而深入文本。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范读,学生的笑声渐渐小了,转而开始模仿,表情也慢慢丰富起来。“笑”,飞回到了同学们的脸上!同学们眉飞色舞,每张小脸似乎也成了那“熟透了的石榴”。我又鼓励同学们用“动作语言”读下一句——“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试读后,我让学生上台朗读,同学们除了稍有羞涩、放不开外,也能用手势语言进行朗读。趁着学生“读兴未尽”,我又要求带着问题读整篇课文——题目是《石榴》,课文写了石榴的什么呢?不一会儿,小手如林。
  临到指导学生写字,只有5分钟了。看着还没用上的投影仪,我指着它自嘲道:“同学们,这么个好设备没用上,太可惜了。”我来了个带长音的“哎!”。
  “老师,以前没见过这个。”
  “老师,那是做什么用的?”
  看着同学们好奇的神情,我想“投影仪”也应该起点作用了。
  “同学们,这是实物投影仪。把写好的字朝上面一放,我们就能在屏幕上欣赏字了。”
  “哎,太可惜了。”班级里写字最漂亮的金艳枝叹息道,“就怪时间不够用。”同学们受金艳枝的感染,也都摇头叹息起来。
  “就怪时间不够用?”我思忖着,有主意了。“同学们,这节课的时间为什么不够用呢?”我把“皮球”踢给了学生。
  教室里一片静默。
  “老师,刚才我把‘咧开嘴’的‘咧’读错了,让后面好几个同学也读错,耽搁了一些时间。”
  “老师,你让我们读句子,我们没读好,反反复复地练读了很长时间。”
  “老师,我昨晚没读课文,刚才读得结结巴巴的,也浪费时间了。”
  刚才几个读句子的同学都主动站起来承担责任,我内心一阵激动,这本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反由学生来“认领”了,多好的学生呀!
  “同学们,不怪你们,其实……”我在犹豫,我是不是也该担当点什么呢,“同学们,老师也有责任,平时不示范读书,这节课我也耽误了你们的时间,老师向你们说声对不起。”我真诚地向学生道了声“对不起”。
  同学们愣愣地看着我。
  “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办法读好书吗?”
  “老师,我们可以跟着录音磁带读。”
  “老师,我们可以用您讲的‘表情朗读法’和‘手势朗读法’进行朗读。”
  “昨晚听磁带的同学请站起来,让我们学习学习。”我笑吟吟地说。
  全班稀稀疏疏站起来六个同学。
  “同学们,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吗?”
  “知道了,老师!”大家回答完,都笑了。
  “刚才一个同学说‘咧’字读错
  了,让后面几个同学也读错了。这种情况该怎样避免呢?”
  “‘咧’是生字,我们在读课文时,要一次性记准。”马旭站起来说。
  我带头为他鼓掌,“同学们,记住刚才所说的,希望下节课我们能上得更好。”
  第二天早上,我刚走进教室,同学们就围住我,纷纷向我汇报昨晚读课文的遍数,就连平时在家从不读书的刘小磊,也破天荒地读了5遍。
  课上得很顺利,同学们学习的劲头很足。我非常舒心,从学生的小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内心也非常快乐。我终于明白了,反思,让同学们找到了学习上的弱点,唤醒了学习的潜能。看来反思,也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儿。
  课堂是师生双方面的,互动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演绎出一幕幕“生成”的精彩。“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学”、是“生”,这种理想化的课堂更需要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连云区
  白果树小学)
其他文献
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
一、 初读感知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小动物过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物”是一个生字,左边是——“牛字旁”,牛字做部首时横变提,字形变窄,右边这个字是——“勿”,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请勿吸烟,请勿打扰”都是这个“勿”,合起来还念wù,这是个形声字。  2.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拿起课本,借助拼音自己读读,把字音读正确。  二、 识记字词  1. 每篇课文
一、 听写,导入重点  1. 学生听写,要求做到:行款整齐,大小一致,整体美观。(听写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2.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看看能读出什么?“它们”指的是什么?  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春天花满枝头,为人们带来清香。到了秋天,硕果累累,可供人欣赏和品尝。那么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路豪情一路歌  李白,一个仗剑远游,诗酒当歌的豪客。  李白,一个纵情山水,泼墨云峰的诗人。  他第一次踏上安徽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李白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梦想,顺江而下。  尽管他也苦闷过,彷徨过,所谓“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孤剑谁托,悲
学校开展磨课活动,一位教师两次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颇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第一次的教学片段]  师:丹顶鹤美在哪里?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彼此的观点。(生轻声读、思、画、交流)  师:谁能来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  生:丹顶鹤的样子好看,羽毛洁白,唱歌和飞起来的样子都很美丽。  师:太好了,非常正确。多么聪明呀,给他掌声!还有谁要说?  接
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品味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最近听了很多低年级语文课,对教师独具匠心的词语教学感触颇深。  〔片段一〕:《蜗牛的奖杯》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遥遥领先”一词。  师:(将小动物赛跑的图片张贴在黑板右侧)同学们看,比赛的小动物们,它们跑得多卖力!小蜗牛表现怎样呢?  生:很厉害。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很出色?  生:我从“遥遥领先”这个词语看出来的。  师:你
一、 榜样评价,变作业为作品  曾在一次作业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不愿意做作业,是由于得不到老师肯定。一个个红色的“×”渐渐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熄灭了他们想做好作业的火花。我决定用榜样的力量去重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我在班级中开辟了一个作业展示的栏目,优秀作业被挂到了墙上,作业变成了作品,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如当同学们读完一本书,小组内就会制作小报,他们有的分章节设计成连环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