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爱国情怀,勇担青春责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2008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习近平用典中“治国”相关语录的出处、释义和时代性解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治国”相关语录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3.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发扬平“语”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平“语”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小组合作、探究平“语”中“治国”语录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2.难点:感悟“平”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教学内容
  《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教学准备
  请学生们预习习近平用典中“治国”篇的相关语录,并写下思考。
  五、教学用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典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分钟)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非常有名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成就崇高人格,成为经国济世人才的人生信条。“国”的词义范围由城邦扩大为国家,“治国”即治理国家。
  “治其国”的关键在“得民心”(以人为本),“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国和民密不可分,有志之士心系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如,杜甫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用典中也有很多关于“治国”的语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治国”篇,深刻理解平“语”中蕴涵的爱国情怀,肩负起时代青年的的使命担当。
  【设计意图】从典籍入手,让学生把握“治国”在个人到天下逻辑中的重要地位。治国的根本在爱民,爱民与爱国密不可分,“治国”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习近平用典中有关“治国”语录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起学生作为青少年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感。
  (二)朗读平“语”,搭建支架解读平“语”(9分钟)
  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九则平“语”,边读边思考平“语”的内涵。(3分钟)
  ①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②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⑥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⑦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⑨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设计意图】朗读是感受平“语”文化意蕴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要重视课堂朗读的作用。
  2.教师搭建范例支架,示范深入解读一则平“语”,着重挖掘平“语”的文化内涵并且畅想古今、联系自身。(6分钟)
  平“语”: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文化内涵:这是汉代刘向《说苑·政理》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善于治国的人,爱护百姓就先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听到他们饥饿就为他们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累辛苦就为他们感到悲痛。”
  畅想古今:这句话和《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类似,都在告诫治国者要善待百姓,爱民如子,将他们的温饱等民生问题放在心上。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今年春新冠肺炎肆虐时,我们国家领导人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先,实行特殊时期的隔离措施、免费治疗新冠肺炎感染者、免费给公众做核酸检测等,慎之又慎地科学地决定复工、复学的时间。对比国外的数据,比如,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000万,死亡人数已超25万。这不是数字,而是一条条生命,我们深感在中国的幸福。
  联系自身:我们可以从习总书记的语录中直接感受到他的治国理念,当然,作为中国一份子,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在心中种下为国为民、爱国爱民的种子,争取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教师要搭建范例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解读平“语”的思维结构,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让下一环节学生的讲解有章可循。
  (三)小组合作,讲解平“语”文化内涵(18分钟)
  这一环节,请同学们按组选择一条平“语”,按老师给出的范例支架,小组合作、探究后,请一名学生代表分享所选语录的文化内涵、畅想古今、联系自身等。
  预设答案1:我对于谦《咏煤炭》的这句话很感兴趣,意思是“只希望苍生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煤炭就会不辞辛酸苦楚地走出山林。”作者把自己比作煤炭,抒发了作者想为百姓随时献身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起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也是宁愿自己受冻而死,也希望在安史之乱后能出现庇护天下贫寒读书人的高屋大厦,拳拳为民之心跃然纸上。我认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习他们以国为家、心怀百姓的博大胸怀。
  预设答案2:林则徐是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他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用到自己的性命也心甘情愿,难道能因为祸患就避开,福祉就追求吗?”其实,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深刻认识到白衣天使对我们生命的守护。我们熟悉的钟南山,在疫情暴发时没有退缩,84岁高龄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不因祸患而避开。包括李文亮、李兰娟等人,还有所有叫不出名字的医生、护士们,他们在疫情面前始终冲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身躯为亿万百姓構筑了一道守卫长城。这其中不乏00后,“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20岁的刘佳怡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悉心照料患者等。我们作为时代青年,应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行动,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预设答案3:横渠四句中“为生民立命”大意是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我国知识分子素来有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张载,处处事事以民为本,他为解决农民丧失土地的痛苦生活,提出试行新的“井田制”,限制土地兼并,以保生民。苏轼虽然三度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但是每到一地,都勤政爱民、推广教育等。如苏轼到儋州后给当地百姓讲学,使教育蛮荒之地也变得书声琅琅。
  習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彰显出大国领袖的赤子之心和为民情怀。回顾近现代历史,孙中山、毛泽东等同志探索为解救百姓于水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都是“为生民立命”的代表,我们作为时代青年,应以前辈为楷模,学习他们常怀百姓的胸怀。
  预设答案4:王充《论衡》“知屋漏者”这两句中的“草野”和范仲淹的“处江湖之远”类似,真正要了解治国需要就要深入民间,走进基层。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里的黄文秀就是这样一位走进扶贫基层的年轻干部。黄文秀201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当地,请缨到扶贫第一线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书记。黄文秀到当地后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等。2019年她因遇到山洪爆发不幸遇难时年仅30岁。就是这样一个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年轻姑娘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预设答案5:我对“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很有感触。之前在学习《晏子治东阿》时,晏子不收受贿赂,让利于民,老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东阿之地自然太平无事。民是国之本,习大大也常关心百姓疾苦。那如何才能更好了解百姓所需所求呢?如何才能真正问政于民呢?我想起了网上问政这种方式,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察民情的重要方式。我们青少年虽然目前最大的任务是学习,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是闭塞的,我们要打开眼界、开阔胸襟,积极关注国家大事,以主人翁的意识常怀悲悯之心,真正从小事做起去践行爱国理念。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在提供范例支架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合作、探究平“语”的文化内涵、关联古今的事例以及作为青少年的时代担当。
  (四)手写我心,运用平“语”表爱国情(10分钟)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有这样一段讲话:“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有的学生认为“治国”“爱国”“爱民”离自己太远了,毕竟那些“大事”肯定不会和自己挂上钩。请你从学习过的平“语”中挑选你最有感触的一条语录,给这些同学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运用平“语”,并且联系实际适当举例。八分钟后我们分享。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巩固下来。思考、写作相结合,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布置作业,巩固平“语”治国精神(1分钟)
  请学生们抄写平“语”中“治国”用典和释义,并将本节课的思考扩展为500字的文段。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科幻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通过绘画的形式将作者脑海中的科学想象表现出来,将科学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目前,科幻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科幻画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叙述了科幻画教学现状以及原因,还阐述了提高学生科幻画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幻画;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
【摘要】创新,不仅是一个人所要具备的能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具备的能力。21 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国家也在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因此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初中数学,由于具备一定的抽象性、空间性以及逻辑性,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怎样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进行简要讨论。  
【摘要】结合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有关水概念的学习内容,文章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低中年段学生水概念的获得以感知为主;中高年段学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水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对水概念的认知状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宜采用探究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水概念。当水概念的建构无法用感知觉去建构时,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學。  【关键词】进阶视域;水概念;认知发展  一、问题的提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素。物理概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分析事物,得出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概念的来源,清楚了概念的界定,将概念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应用概念去分析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帮互助,交流讨论,能有效提高建构概念的效率,提高学生
【摘要】2017年,我国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出台,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方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大纲。现今我国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为中心指导物理教学。本文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两个方面入手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与实际相联系,使教育教学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本文举部分具体教学案例
本报综合消息 3月20日上午,珠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林日团同志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珠海市教育局党组、珠海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这次全国“两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要】数学教学除了要给予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接受抽象概念,进而将其转化为具像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等功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应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开展多样化活动,体验动手乐趣;重视教学反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反思与总结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  新课
【摘要】数学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设计得好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设计时要避免题海战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精心设计符合他们的、接近生活的、充满童趣的、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练习,使人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课程标准从“双基”到“四基”,这也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措手不及。作为小学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不是很明确,所以在疫情期间难免有恐惧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心理的恐惧感进行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疏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疫情期间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此次疫情来势凶猛,面对这次严重的疫情我们每个人内心都非常的恐惧,这种恐惧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
【摘要】任何的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阅读,英语学习也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资源的内容、难度、形式和如何使用决定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知识的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英语课堂中适当地使用“微课”,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拓展阅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