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2002c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巧用生活实例,带领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生活实例
  一、寻找生活素材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处处都贯穿了数学思想。尽管小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限制,但教师依旧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寻找身边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圆形的概念与特性,并提出“马路的窨井盖为什么不是正方形而是圆形”的问题,然后在学生思考与交流过程中播放有关不同形状的窨井盖翻起的视频进行观看,从而得出只有在窨井盖为正圆形的情况下,翻开窨井盖时,它才不会掉下去的结论。
  二、处理生活教材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范本,但是生活教材的学习才是灵活运用书本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运用生活教材,才能取得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数学知识的相对性有动静之分,教师应通过运用各种生活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贪吃蛇的游戏,让蛇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由于这个游戏深受小学生喜爱,所以游戏的演示让学生第一时间感知到封闭图形的概念,再通过观察,学生就可以得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算出蛇身的长度了。
  三、加强生活探究
  不可否认,数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合作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教学课堂更贴近生活。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投入学习,甚至达到乐学不疲的效果。如在教学《学习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开展“红领巾超市”等合作性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商品的商标,学会怎样付钱和找钱,同时了解理财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很快就能学会使用人民币。这样一来,数学的魅力在生活实例中得到展现,学生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观察发现生活
  《观察物体》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章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平台,展现生活化的实物,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意识,加深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对于这一章节的学习,教师可以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着手。如教师拿出一个圆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发现是不是同一个形状;再如教师拿出由多个正方形拼接而成的图形,让学生换位观察它的形状是否不同。继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从一面看为长方形,从另一面看又成了正方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
  五、融入生活实践
  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难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实践,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与价值。如学校需要在一个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内建设三个长方形的花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学习内容,为学校出谋划策,讨论哪一种方案更好。由于学校是学生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参与设计的兴趣较大,有的学生将其设计为一个“目”字,有的学生将其设计为一个“品”字。在投入画图和各种数据演算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而数学图形的基础知识也逐渐得到巩固。
  总之,小学教师应将数学看做一种艺术,数学教学课堂是展示艺术的平台,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展示与演练,从而全方位地把数学的魅力展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寅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活实例[J].学周刊,2016,(8).
  [2]张秀芝.巧用生活课程资源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J].学周刊,2012,(3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金相组织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对天湖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了显微组织和成分分析,通过铅同位素比值、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表明在天湖墓地、安阳殷墟两地所见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