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导弹之父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2弹道导弹的设计者——冯·布劳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而争论的焦点就是他究竟是纳粹分了还是科学家?很多人把他归为后者,但却有人认为他应对丧生于V2导弹的成千上万个生灵负直接责任,因而把他归为前者,但却是他在20世纪把人类带入了空间时代。他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之一,吹捧他“领导美国人在20世纪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登月”。今天,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冯·布劳恩算不上一个英雄,他以第三帝国时德国人特有的狂热投入到了他的火箭事业,为了个人理想甚至不惜将研究成果用作纳粹的战争工具,虽然他的火箭理论和研究成果也为人类的宇航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源自儿时的幻想
  
  1912年3月23口,沃纳·马格纳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东部波兹南省的小镇维尔西茨(今波兰的维日斯克)。其父有男爵爵位,是该省议员,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担任过兴登堡总统的农业部长。
  孩提时代的冯·布劳恩就显露出对科学和音乐浓厚的兴趣。在读小学时、数学和物理两门功课成绩却常常不及格,当然,儿时的行为未必能决定人的一生,更何况日后正是这两个学科使他在火箭科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这里暂时抛开战争因素不谈)。在他的孩提时代,一本书——赫曼·奥伯特所著的《通向空间之路》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本书深深打动了这个男孩儿,空间飞行的幻想填满了他的童心,也使他意识到自己要完全理解书中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必须精通那两门成绩糟糕的功课——数学和物理。但还不知道,他的幻想需要将几乎整个青年时代部投入到这两门学科的研习上,冯·布劳恩做到了。
  18岁时,冯·布劳恩进入柏林的一所技术学校深造,此时的他对天文和空间飞行的兴趣有增无减,而且已经有足够的知识通晓赫曼·奥伯特的理论。出于对空间飞行近平狂热的爱好,他加入了一个由宇航爱好者组成的空间飞行协会(该协会的大部分组织者后来成为了布劳恩的同事),布劳恩十分积极地参与他们的火箭实验以丰富自己的火箭知识。火箭试验需要相当惊人的经费,为此爱好者们不得不经常停下试验,搞一些火箭游戏以吸引市民,筹集一些资金。但是,资金的短缺依旧是困扰冯·布劳恩等人进行火箭试验的最大难题。
  不久后,这群宇航爱好者的希望找到了寄托,他们得到了国防军(德国陆军)的资助。时值1932年,阿道夫·希特勒掌权的年代,德国纳粹政府几平禁止进行所有的火箭实验和相关研究——除非是军工项目。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发展传统的武器装备,但条约中并未禁止将火箭这种未来的新式武器作为炮兵武器的一部分来研制,在这里德国人钻到了空子。权衡再三,布劳恩被迫作出决定:为了不至于终止他们的火箭飞行试验,只能屈从于德国军械部。同年11月1日,冯·布劳恩同德国陆军签约,答应在陆军领导下继续研究火箭技术。就这样,布劳恩成为德国陆军的一名不穿军服的雇员。当时冯·布劳恩主要为沃尔特·登伯格上尉工作(后来此人升为将军,与布劳恩在佩内明德共同领导火箭研发),正是两人的合作催生了纳粹的火箭武器。对于军方要研制远程火箭弹的要求,刚开始布劳恩并不情愿,他认为一旦把火箭飞行试骀交山军方控制,他们很快就会失去独立进行科学试验的自主权,电不能合理地安排研发方向,使得他们要实现宇宙航行的宏伟理想变得渺茫。但是,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没有国防军提供的经费和设备,连那块仅有的火箭试验场地都会失去.要进行他们自主的火箭试飞也就成了妄想。因此,布劳恩不得不向军方屈服,积极合作,为纳粹的导弹研究出谋划策,效犬马之劳。
  
  从被动到主动
  
  两年后,在陆军的许可下,冯·布劳恩进入柏林大学进修并在1934年取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及其实用的问题。但由于保密的原因,该论文在编入目录时用了一个难以归类的题目——“关于燃烧的试验”。柏林大学将这篇论文级别评为该校最高等级——特比。直到二战后,这篇论文才得以印刷出版。就在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前,他仍在柏林郊外的一个炮兵靶场进行火箭试射。以前的空间飞行协会的几个同僚也加入了他的这次实验,并开始制造他们的A1型火箭。该火箭为后来发展A2、A3甚至A4(也就是V2)奠定了基础。1934年,A2火箭在库默斯多夫附近的试验场试射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军方更加慷慨的资助。受A2成功试射的鼓舞,布劳恩等人开始着手研制A3火箭。A3火箭安装了三维陀螺仪控制系统,这是导弹技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配备自导系统的火箭为导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于部分新设备技术尚不成熟,全部A3火箭的发射均告失败。布劳恩等人只好改进A3,并将改进后的A3命名为A5,大概是对“4”这个数字有独钟,布劳恩把A4的型号留给了未来更加雄心勃勃的项日。这段时间内,冯·布劳恩的火箭研究队伍已达到了8人,并已经在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知布劳恩的液体火箭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之后,德国空军开始对液体火箭用作飞机动力产生兴趣。在布劳恩为空军演示了一次将火箭装在机身上做静态实验后,深受震动的空军大方地掏出500万帝国马克,资助布劳恩研究将火箭用在战斗机或轰炸机上作为动力。但空军的行为激怒了陆军,毫不示弱的陆军如赌徒般增加拨款600万马克,把布劳恩的队伍稳稳地留在陆军项目上,而空军也知趣地把资金注入了另一款未来武器的研发上——后来的“一号复仇武器”,即巡航导弹鼻祖V1。现在布劳恩成了暴发户,小小的实验场已经不能施展布劳恩的抱负,他需要一个集火箭研究、试验、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专用基地。
  佩内明德(Deenemunde)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是佩恩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树木葱茏、安静而隐蔽。这个基地的选址有这么一个插曲——1936年,冯·布劳恩正为导弹试验基地选址发愁时,他的母亲回忆起她的祖父曾在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小岛(此岛即为佩内明德所在)上打过野鸭,并多次提及那里幽静而隐蔽的环境,因此布劳恩选择了这里作为导弹研制基地。为了高效地开发火箭技术,德国空军和陆军合作投入大量资金在这里构筑了大量基地设施,空军搞的是巡航导弹(就是后来的V1),陆军搞的是弹道导弹(就是后来的V2).互不干扰且各行其是。
  佩内明德的住宅、研究所、测试组装车间能容纳2000名科学家和4000名工作人员在此工作和生活,是一座庞大的火箭研制基地。在佩内明德飞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基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年仅25岁的冯·布劳恩井井有条的管理下各尽其职(看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冯·布劳恩也是个天才)。基地的工作人员在 回忆中提到,他总是能将合适的人民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研究工作精简而高效。正是在他的领导下,A4项日高速发展,成为佩内明德基地为纳粹所贡献的最大成就,并最终成为杀人武器。
  A4导弹是佩内明德基地进行的第一个武器项目。1942年6门12日,A4首次试射,由于燃料供给系统故障,导弹在发射时倾倒,随后坠毁爆炸。1942年8月16日试射第二枚A4,试验取得部分成功,记录数据显示试验过程中导弹速度超过音速。1942年10月3日的第三次试射圆满成功,试射过程中A4的最大飞行高度达到80千米,导弹飞行190千米后在距目标区4千米的地方落地,达到了设计要求。但这时的A4还不成熟,作为实用武器还为时尚早。第一枚实用型A4/V2导弹交付已经是在试射成功两年之后了。在试验成功之后,几年前还对弹道导弹武器没什么好感的希特勒立即命令在军备部成立专门的V2导弹生产委员会。1942年12月22日,希特勒命令立即量产V2,行政的干预使原定5口次的发射试验只进行了31次。
  设计工作结束后,纳粹便选择在远离边境的一座偏远荒山——哈尔茨山建造秘密火箭工厂,并让集中营里的6万多名战俘和罪犯充当苦工,在这里秘密制造新型导弹。哈尔茨山被称为“死亡工厂”,犯人们每天在这里要劳动12个小时,得不到休息,也吃不饱饭,每天都有支撑不住的犯人饿死、累死或病死。战争末期,盟军在诺丁豪森西北3.2千米处发现了这个大型地下工厂。该工厂的地下部分有3.2千米长,有两个并行的大型隧道构成,隧道高和宽各15米。两个人型隧道间由多达48个横向小型隧道连接。从1943年到1945年,60000名战俘被囚禁在这里生产v1和V2。这些人中有20000认在这里饿处,累死或被处决。纳粹党卫军负责管理了厂和战俘营,工人哪怕犯了一点点小错都会被处死。从未有战俘被允许离开这里,如果他们已经虚弱得无法工作,他们会被弃置一旁等死,然后尸体被送进焚尸炉。焚尸炉的记录是下均一天焚化100具尸体,对于“死广工厂”,布劳恩难辞其咎,这些工厂所生产的正是他的“杰作”。
  在A4成功试时后小别一年.英国人对佩内明德基地所进行的秘密研究起了疑心。在门麦和瑞典的情报人员报告,波罗的海出现过神秘的飞行物,飞行物拖着尾迹尖叫着向东飞去,在落入人海时发出巨响。将收集到的情报分析后,英国人得出结论:德国已经拥有了远程火箭。同年12月,又有一名丹麦化学家向英国情报人员描述了在波罗的海海岸所进行的火箭发射试验。1943年春,英国参谋部组建了特别情报委员会,专门追踪德国的火箭项目并加强对波罗的海沿岸的侦察。另外他们还派间谍查找导弹生产工厂和发射场,一旦找到,就对该地区实行密集轰炸,而德国人优秀的保密工作和伪装措施使得英国收效甚微,直到1943年6月才侦察到该基地正在准备火箭试射。随后在8月17口的满月之夜,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兵联合轰炸了佩内明德基地,空袭造成的损失并不人,但该基地的火箭生产因此拖延丁两个月。为使生产不受英国轰炸机的骚扰,德国决定另旺他处安排A4/V2的大规模生产,佩内明德作为研究基地继续从事导弹和德国空军喷气战机的研究,冯·布劳恩木人也留下继续领导基地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1943年,纳粹党卫军肘陆军的火箭武器研发垂涎三尺,党卫军头子诲因里希·希坶莱强行接手A4/V2项目升命令立即开始组装和生产A4/V2,同时要求布劳恩进一步开发新型导弹。此时布劳恩还希望能继续试验和改良A4/V2以丰富仙的火箭理沦,而不是将它作为杀人武器投产。同年年末,位于德国中部的地下工厂开始生产V2,但此时V2导弹系统还仍不完善,这或许与布劳恩在改进过程中消极怠工有关。1944年9月,又花了一年时间才完善了生产型A4。不久,出厂的生产型V2很快被射向巴黎、伦敦、安特卫普等地区。
  1944年3月中旬,冯·布劳恩意外地被盖世太保逮捕并被监禁在斯德丁(Stettin),罪名是冯·布劳恩公开宣称他的主要兴趣并非发展作为武器使用的A4/V2导弹,而是进行空间飞行的相关研究。同时由于冯·布劳恩本人还是一名飞行员,能熟练驾驶飞机,而且经常驾驶纳粹政府提供的飞机飞行,所以盖山太保在他的罪名上还加了一条,密谋驾驶飞机携带A4/V2导弹的秘密资料潜逃。直到希特勒的军备部长阿尔贝特·施培尔亲自出面干涉才使冯·布劳恩被释放,因为如果没有布劳恩,希特勒的“复仇武器”研究就难以继续。此次“逮捕秀”的幕后指使是希姆莱,因为在逮捕之前的一个星期,布劳恩拒绝了希姆莱让他放弃陆军的火箭计划而为党卫军效劳的”建议”。战后,布劳恩宣称他当时是迫于压力才接受了党卫军在几年前就授予他的党卫军军衔,而且那套制服他只在一次迫不得已的场合下才穿过,这样做只是为了能使他的研究继续下去。
  
  效力彼岸
  
  1945年初,回到基地的冯·布劳恩意识到佩内明德将很快被来自东而的苏联红军攻占,于是他秘密召集基地全体人员,让他们决定向哪一方投降。其巾大部分人害怕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为法国人会像对待奴隶—样对待德国人,而英国又不会合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火箭研究,只有美国是合适的国家。同年2月中旬,布劳恩带领他的500余名同事用一张伪造的证件骗到了一列火车逃往德国南部去向美军投降。当时党卫军得到命令:杀死所有德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免他们为盟国服务。这一行人只好将所有的研究材料、笔记、书籍以及身份证明埋在一个废弃的矿井,在寻找美国入的同时还要躲避德国军队。5月上旬,冯·布劳恩和他过去的上司登伯格以及其他一些同僚在德奥边境汇合,随后他们一起向美国第44步兵师投降,被押至奥地利接受审讯。在审讯结束后.美国人意识到这些火箭专家对美国来说是无价之宝,立即提山一项为期6个月的合同,建议冯·布劳恩及其研究队伍出的126名关键人员为美国服务,冯·布劳恩和其他6名同事同意签约。为了防止佩内明德基地落入苏联之手,美军抢先占领了该地区。在佩内明德,美国人俘获了纳粹剩余的所布V2和V2部件。用大量炸药炸毁该基地之前,美国人用了300多节火车车厢才运走了这些重要物资。
  1945年6月20日,美国军队在上报政府并得到国务卿赫尔批准后,布劳恩一行被接至美国。经过几次周折,这些火箭专家被转移到美国马里兰州的小镇阿伯丁,在那里整理从佩内明德运来的火箭资料。最终他们被安排到位于得克萨斯州布刷斯堡的新家,在美国真正开始生活。但在没有军队护送的情况下不得离开新家,所以这些德国专家自称为“POP”——“和平时期的囚犯”(Prisoners OfPeace)。在布利斯堡生活 期间,他们的任务还包括培训美国人的部队、工人及科研人民,使他们掌握火箭生产和设计的技术同时,学会组装,整修和发射从佩内明德俘获后运至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场的V2导弹。其后的5年内,在白沙靶场发射了上百枚被俘获后改装的V2导弹。这些德国专家在进一步为美国开发火箭的军事用途同时还在继续进行新型火箭研究。
  1950年4月,冯·布劳恩及其科研队伍搬至位于阿拉巴马州北部的小城亨茨维尔,在“红石”军械厂,布劳恩开始领导开发美国陆军的“红石”战术弹道导弹。在他的领导下,先后研制成功“红石”、“潘兴”导弹。1952年仍然幻想着和平利用火箭作为宇宙探索工具的冯·布劳恩在一本杂志卜发表了他的太空站概念:太空站直径76.2米,在距地1730千米的轨道运转,靠旋转产生的向心力模拟地球重力……在布劳恩的眼中,这个太空站是远征月球的晨理想出发点。布劳恩的业余爱好就是写作,他本人或与别人合作撰写的著作有:《火星计划》,《高层大气物理学和医学》,《航天医学》、《越过空间前沿》、《征服月球》、《火箭学和空间旅行史)、《月球》等。为了更多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布劳恩还作为技术顾问与迪斯尼娱乐公司合作拍摄了3部关于太空探索的影片。
  
  冷战中的要角
  
  为美国工作的德国专家在阿拉巴马州取得了美国国籍,因为当时美国与苏联进行太空竞赛,急需布劳恩这样的人才。1954年美国陆军制定用“木星”c火箭(或称为“丘比特”C型,其第一级改装自“红石”导弹)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同年美国空军也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美国海军起步也不晚,一直在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弓探空火箭,早在1949年就开始飞行试验。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晦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太空竞赛骤然升温,美国不得不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紧“轨道器”计划。1958年1月3川,用“木星”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美国宇航事业的诞生。
  为了加速发展航天技术,美国在1958年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1956年7月29日成立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两午后在亨茨维尔建立了马歇尔宇航飞行中心。从1960年到1970年,作为该中心第一任主任的冯·布劳恩领导了该巾心的第一个项目——研制可运载月球飞船的“土星”运载火箭(这大概是冯·布劳恩一生的梦想)。1969年7月16日,马歇尔中心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运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登月成功,实现了人类将足迹印在月球上的梦想。当年布劳恩在纳粹德国无法实现的梦想在美国实现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冷战的环境,如呆不是降战,恨难想像会布国家用天文数字一样的资金和难以想像的入力、物力去完成登月这样的航天项目。
  1970年,冯·布劳恩与他的家人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定居,此时他接受了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总部土管计划部门的副局长的职务。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开始研制航天飞机。在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布劳恩感觉到他的远距空间飞行的理想与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发展方向相去甚远,于是在1972年6月辞去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职务,担任费尔柴德工业公司(也译为仙童公司)的技术发展部门副经理。不久后,他得知自己已患癌症,做了手术之后仍未好转。
  1977午6月16H,65岁的冯·布劳恩在亚历山大市病故,带着他的远见、过人的才能、对人类宇航事业的贡献以及欧洲民众的唾弃离开了人世。
其他文献
发展简介    1905年的日、俄对马海战进一步验证了费希尔研制新型战舰的思路。仅用一年多时间,英国人便完成了当时量大的战舰的研制工作。    20世纪初,英国保持了一百多年的海上霸权受到德国等新兴海上强国的挑战,研制新型战舰、确保大英帝国海上优势成为当时海军人臣约翰·费希尔勖爵的紧迫使命。作为皇家海家的炮术专家,费希尔存在担仟英国地巾海舰队司令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在提高射击精度的条件下,投入大口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正兴起新一轮军事变革浪潮。这场新军事变革不仅引发了军事学术领域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也促成了各国军事力量的大调整、大发展。为确保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强国地位,泰国亦不失时机地推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快军事理论、编制体制和武器装备的改革步伐,力图把握机遇、抢占先机,全面提高部队未来作战能力。    适时调整军事战略思想    泰国的军事战略是根据国际战略格局、东南亚
期刊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先后引进多个型号的苏制米格系列歼击机,其中包括一代名机——米格-21。我国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在1966年成功地将国产化的米格-21——歼-7型歼击机送上了蓝天。经过多年的改进,歼-7发展出了多种型号,本文将从外观识别的角度分析各种歼-7改型的异同,以供读者参考。    歼-7Ⅰ  1966年1月,歼-7原型机在沈阳飞机厂由试飞员葛文墉驾驶首飞。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
期刊
编者按:本刊发表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赞同或证实其观点、看法,仅供读者参考。    解放军海军若欲对台湾进行封锁,可单独或并用潜艇、水雷,结合水面及空中等兵力,采取全面封锁或局部封锁两种方式实施。水雷封锁除受天候、海况、水深、潮汐等影响外,还受台湾海、空、岸基火力的威胁,加之水面封锁将需动员大量兵力,损伤过大,不符合作战原则,亦不利于全盘作战,因此研究解放军海军的封锁行动应以潜艇封锁为主,水雷及水面封锁
期刊
在现代立体战争中.武装直升机与战斗机发生近距遭遇战的叮能性日益增大。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如何,难说。    今曰武装直升机当刮目相看    随着航空高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武装直升机的性能已今非昔比。它不仅保留并进一步提高了高机动性,而且也具有了和先进战斗机不相上下的态势感知能力及强大火力。  从机动性来看,目前世界上的先进武装直升机都装有大功率发动机,剩余功率大,所以不仅飞行速度快,而且电更
期刊
序 言    当一架飞机幽灵似的试图接近邻国边境时,对方的战斗机在接到地面指挥中心的命令后迅速扑空拦截,双方在空中辗转腾挪、鹫击鹰搏、攻防快速转换中,一方断然出击,火光闪处敌机化为齑粉,数秒中胜负立现。而空中截击,就是空战的号角和前奏。  对每一位飞行员来说,空中格斗是他们生存的法宝,空中截击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战术。飞行员使用这些战术,可以迅速接近目标,并且判断出眼前这架飞机的真实身份。如
期刊
美军最近在伊拉克的日子可不大好过。他们要时刻防备着伊拉克狙击手的致命冷枪,还要提防不知道从哪里飞出来的RPG火箭弹,这令美国大兵伤透了脑筋。不仅如此。美军在夏天还要时刻面对一个难缠的敌人——酷暑!夏天的伊拉克,正午地表温度可以达到40℃以上!这对于头戴不轻的凯芙拉头盔、身穿重达23公斤的防弹衣、装具整齐的美军士兵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不过,美军还是挺了过来,因为现在他们的单兵装具里多了样新玩艺儿——“
期刊
当今发达国家美国是以航母作为制海主战兵器的,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以潜艇作为远海主战兵器。历史上潜艇和航母都取得过骄人战绩,总体上来讲是航母胜过潜艇。可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海军兵器技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未来中国同美国为台湾打上一仗,中国的潜艇同美国的航母究竟谁会取胜呢?  潜艇首次发生作用是在一战,当时取得制海权的兵器是战列舰队。战列舰是优势海军国阻止劣势海军国控制海洋,进而保证己方控制海
期刊
研制背景    法国是传统的海军强国,也是最早的海外殖民国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其军事力量特别是海上军事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而作为二战的战败国之一的意大利在二战后海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期以来,海军的发展处在一种近乎停滞的状态。近年来,欧洲大部分国家纷纷计划于2015年左右全面更新其武器装备,法、意当然也不甘落后。法国面向大西洋,背靠地中海。而意大利更是典型的海洋国
期刊
2003年11月14日,人们期待已久的以色列空军F-161“雷暴”战斗轰炸机终于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沃思堡工厂F-16生产线上下线了。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参加了下线仪式并接收了首架F-161。  以色列空军共订购了102架F-161,它们是继购入25架F-15[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之后,分别于2000年1月和2001年9月分两次被订购的(前一次为50架,后又追加了52架),所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