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时期苏州“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地位至今没有动摇,“三农”问题一直被政府以及学者所关注。明清时期苏州发展为江南经济的典范,使得苏州“三农”问题成为学者追捧的对象,研究成果涉及多个领域,存在明显特色。本文旨在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今后关于明清苏州地区“三农”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苏州 明清时期 “三农”问题
  自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苏州无疑是其中心。我们常用“三农”问题概括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一总结说明其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对其中一部分的研究必定涉及其他两个方面。本文虽然将“三农”划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但要明确的是每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其侧重点。
  一、农业的研究
  农业是基础,学者对于苏州农业的研究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土地利用状况等多个方面。如潘国英从民俗学的角度探讨了庙会活动和苏州农业的联系。他从立春行春会、赛猛将军会、东岳生日会等五个有代表性的庙会着手,认为这些农事活动或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特色,或展示了与农业有关的时代经济新面貌。夏维中探究了明中后期苏州地区的农业状况,他认为应该重视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劳力集约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范金民对于清前期的苏州农业发展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从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经营、生产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型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程度、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以及永佃制的发展和地权的进一步分化是清前期苏州农业发展的四大特色和重要表现。土地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根基。王克强对于明清苏州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展开探讨,其中水网平原的土地利用问题,涉及地力生产、土地抛荒等方面,说明了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很多学者将苏州作为地域范围的一部分做了深入探讨。如朱冠楠、李群将太湖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农林牧副渔整体、系统的生态养殖观念。如赫鹏飞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果树种植研究》、闵宗殿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赵荣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等。在以太湖流域进行的农业研究中,陈家其的文章突显出来。他从气象学的视角,分析了明清这里的气候特征,并认为双季稻面积减少、粮食复种指数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等农业问题都与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关。
  二、农民、农村的研究
  农民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也是社会的主体。而农村是农民生活的空间。不论是农村什么事物的变化,那都必定有农民的参与,所以对于两者的研究是不可分割和大量存在的。
  以苏州作为地域限制来看,研究的成果有很多。如王朗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分析明清时期苏州村落和村落群景观的基本要素。他认为由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村落生活意境具备了村落中生产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和拥有一定数量的文人士大夫两个前提条件,使得明清时期苏州的古村落呈现出典雅的人居思想和文化。陈晓红对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户兼业行为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粮食市场兴盛都是农户兼业的原因,而这种分化和分工促进了这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这被看做是农民的理性選择对近代化的贡献。对于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研究大多关注特色民俗。李明在比较苏州与徽州民俗的过程中对苏州的农耕和渔业养殖习俗进行了论证,分析了其形成的自然环境。谭鑫在总结明清时期苏州地区人民对关帝的信仰时分析了关帝的民间职能,如求财、祈福等,而各州县庙宇普修,展示了这种信仰在民众间的普遍性。王健认为明清时期苏州民间信仰的存在使得国家与民间社会在信仰领域中较少正面冲突,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带。这种度的把握说明了统治者对以农民为主题的大量民众的有效控制。
  涉及苏州地区的研究大量存在,与明清时期农业研究不同的是,学者较偏爱于“江南地区”这一宽泛的概念。王仲对江南农业劳动中的妇女展开了研究。他认为妇女所从事的劳动是交叉的、多重的,她们的辛劳使得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一定提高,反映在服饰、巨额彩礼、“惧内”一词的出现等方面。李伯重也探讨了明清时期江南妇女所从事的主要劳动问题,他将江南地区“男耕女织”传统模式的充分发展推迟到清代中期以后。他认为自明中后期,农家妇女逐渐脱离农作而专力于育蚕与棉纺织、男子脱离棉纺织而全力耕作的趋向已很明显,大体而言,以“夫妇并作” 为代表的男女同工模式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对传统观念中“男耕女织”固定观念的极大突破。周玉兵在论证了明清江南农业中妇女复杂劳动的现象和“男耕女织”劳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农家庭的生产规模和经济生活做出了分析。他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的高额田赋使得江南的小农家庭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依然过着贫困生活。
  一些学者的关注点在于农村典型的行业领域。如常红萍、张磊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江南的牙行组织。他总结了牙行组织的概况、条件以及多样的经营方式,肯定了其在商品生产、销售等环节起到的沟通与协调作用,又强调了不利方面。常红萍、王亚军对江南的典当行业做了研究,包括典当的概况、组织管理方式和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他提出农村借贷经济组织的不健全, 是典当行业存在的原因。抛开其剥削的一面,其对农村发展是有利的。
  也有学者也将范围缩小到苏松和江苏地区,如王健的《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周志兵的《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
  综上来看,很多学者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展开研究,对于明清时期苏州“三农”问题的研究较为集中在生产模式、农耕习俗、民间信仰、家庭生活以及农村的其他行当等方面。农业是农民和农村的载体,对于纯农业性的研究主要是水稻、水生蔬菜、果树等。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花、树的种植也是大量存在的。同时,对于食用性农业产品的研究自然让人们联想起明清苏州地区农民的饮食习惯以及农产品的食用与销售问题。其次,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涉及。这些都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J].中国农史,1991(3).
  [2] 陈晓红.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3] 常红萍,张磊,王亚军.明清江南地区农村牙行组织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
  [4] 常红萍,王亚军,明清江南农村典当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
  [5] 范金民.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J].中国农史,1993(1).
  [6] 赫鹏飞,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果树种植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1.
  [7] 李明.从生态民俗角度比较明清苏州与徽州的区域民俗文化,民俗研究[J].2006.
  [8] 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3).
  [9] 闵宗殿,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J].古今农业,1999(2).
  [10] 潘国英,从庙会活动看明清蘇州农业经济略[J].中国农史,1992(1).
  [11] 谭鑫.明清苏州地区关帝信仰与民间社会[J].黑龙江史志,2013(32).
  [12] 王克强.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00.
  [13] 王朗,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D].苏州大学,2005.
  [14] 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J].史林,2003(1).
  [15] 王仲.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J].中国农史,1995,14(4).
  [16]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7] 夏维中,对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中国农史,1996(2).
  [18] 朱冠楠,李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D].中国农史,2014.
  [19] 赵荣.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0] 周玉兵.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1]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 周志兵,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安徽农业科技,2009.37(29).
其他文献
文化事业发展,事关百姓生活。新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和谐文化,对于城关镇在新起点上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新跨
研究多层介质与半空间的硬币型交界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采用Hankel积分变换,得到每层介质之间的传递矩阵关系,同时引进裂纹张开位移作为基本的未知量,进而得到两个对偶积分
对大型地铁隧道盾构掘进施工监测项目的布设设计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现场实时监测的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验证测点布设方法,提出测点埋设保护措施,确保现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会计事务所合伙制改制已势在必行,合伙制事务所充分体现了“人合为主”的特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新合伙人的加入及分配机制灵活性较大,合伙人可以靠才智等特殊贡献获得“干股”,参与事务所剩余收益的分配。  早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2年工作要点》第三项工作“积极稳步地推进执业机构向合伙制转变”中明确提出未来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应该推行合伙制。目前有的省、市已明确规定只审批合伙制会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对改变其状况提出了幾点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现状 后果 解决方法  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不断加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肯定,认为毕业生光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个人素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摘 要:本文从论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主要内容出发,揭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内容及问题提出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政策支撑体系加以法律法规保障,既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建设,也顺应了地方企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转型 政策支撑体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思想、新课题、新变化、新机遇。如何改进和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索创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借鉴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 新形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
企业盈利能力对负债水平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公司财务理论至今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1990-2002年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负债水平有着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视角,围绕“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中的陶艺罐、陶艺碗、陶艺挂饰及藏八宝等陶艺品系列,探讨了3D建模技术及实现过程,构建了陶
建筑业无法进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而需要借助大量劳动力来完成,"包工制"由此出现。"包工制"是在市场结构调整、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可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