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u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在脑子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他们不再充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通过抽象的概括,逐渐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解数学的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转变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它要求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过程,然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求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态度、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即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填鸭式的,而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
  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不仅要全面了解教学内容,而且要制作好课件,准备好教具、投影仪等。不过,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设施不到位,配套的教具也不多,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其实,教师可以自制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制作一些学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面对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部分教师难以回答,也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理解和整合本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但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化教学的形式,“冥思苦想”如何创设情境,可事实上,这些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多种情境。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去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对于一些不宜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师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因为有时课本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
  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有些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实际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的责任和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讨论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真正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稳步地推进课程改革,真正实践新课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白土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0多年,发现中学生作文抄袭现象比较普遍。调查显示:60%的学生承认自己抄袭或“仿”“套”过作文,只有30%的人表示他们没有抄袭,10%的学生承认部分模仿过。中考作文也存在抄袭现象。《语文教学通讯2010.9B》助在《让“我”作为作文的灵魂》一文中作者写道:部分作文仍存在“抄”“背”“套”的现象,或全抄,或改头换面地抄,比如把人物换一换,把某几句换一换。另一种抄袭,则是事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