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ao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喜欢进入活力四射的课堂。那么如何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和谐课堂。营造民主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谐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教师应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必须尊重每一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要尊重学生相信每名学生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意识。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不要因自己任教时间长。便可凭借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不要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时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
  如:在上数学活动课时。带学生到操场上分组讨论如何测量国旗杆、树、教学楼的高度,这就要求学生应用影长和树高哦的比例关系解决问题;预算给地面铺彩砖,铺成图案精美的地面,得买几块彩砖。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设计、测量等等。学生在活动中。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相连。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道理。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变被动学习让主动学习。
  
  三、自我发现。彰显学生主体
  
  数学课不但是教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在课堂尽量给学生去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引导学生想象。把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再指导剪、拼、推理、归纳。首先,把圆柱体从直径经过分成两部分;其次,每个部分再分成若干份,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即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乘以圆柱的高。这样的教学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配合默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创新教育落实到实处。
  另外,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新奥秘的心理,从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以高度集中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过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把景得的周长的结果与圆的直径做比较,就能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既学到知识,有形成了新悬念,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埋下了伏笔。
  
  四、合作学习。培养台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很重要的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和效率,利用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情境中巧设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去解决问题的兴趣。但又是自己一时难以解答,或者自己得出结论不知道是否正确。想要去和别人交谈。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教师出示生活情景:一个篮球场,长50米。宽32米,小明沿着篮球场四周跑了一圈,小明跑了多少米?你有几种方法来帮他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了几分钟后,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交流。同学们你一个方法我一个方法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此时,小组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
  
  五、应用知识。感受学有所用
  
  经过一番探索和研究,获得了新的正式,这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习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让他们实现知识的第二次大迁移一应用。也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来自生活实践中的种种实际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储蓄、缴费、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在课改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活动,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考方法的应用过程及其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其他文献
浅议了湘杂棉品种选育方要向开发.商提供高标准的杂交亲本种子和技术服务。开发商、经销商、制种棉衣要互相配合协作,向广大棉农提供优质的湘杂棉生产种子,以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
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水分胁迫,以水稻种子萌发期抗旱指数为依据,对10个杂交水稻品种及10个恢复系进行萌芽期的抗旱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水稻的各
【摘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初中数学新课标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从新课标理念出发,从不同侧面列举了若干教学案例,分析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如何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关键词】主动探求;实践:体验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其他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在历届高考中都受到了命题者的青睞,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尤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和载体的等差、等比数列,就更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了。在解题时,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或稍有粗心大意,就会导致错误的出现。有时,这些错误还不大容易被发现。本文将列举在等差、等比数列解题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并举例说明其解决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到底要不要讲?毋庸置疑,课堂上教师的讲永远不可能废除,关键在于应该怎样讲,笔者认为数学课堂应提倡“点讲”,“点讲”,既指少而精,又指讲到点子上,能起到启发、引领、纠正、激励作用的点拨、解释是也,适时介入,精当点讲,事半功倍,是遏制课堂漂浮的重要举措。    一、理解迷惘之时点讲,变“一知半解”为“豁然贯通”    于理解迷惘之时点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走出迷惘、困惑。防止学生学
峨眉山区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丰富,是进行猕猴桃育种特别是红心猕猴桃育种工作的重要资源地。成熟猕猴桃种子需要低温冷藏破除休眠后才能萌发。根据这些习性,人们先后开发出层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文就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谈几点体会。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新课引入是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新课引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人,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的新课导人,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学习、研究;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一、灵活运用教材,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
【摘要】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多创设一些课堂情景,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出切合每堂课的教学情景。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数学具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