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3: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和“痛并快乐着”是一样的情绪, 一方面人们渴望社交, 认为社交里有黄金屋, 社交里有颜如玉, 另一方面人們又惧怕社交。在《职场》此次关于社交商的调查中:13.05%的人认为自己有非常严重的社交恐惧,60.76% 的人认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66.72% 的人最害怕社交场合里没有认识的人……大多数人对社交又期待又害怕,有点儿像古时未曾谋面的男女婚嫁时的心情, 既期望看到对方, 又害怕看到的对方让自己失望恐惧。
  写到此, 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思考一下——
其他文献
鸿雁真的能千里传情?  电话真的能沟通你我?  网络真的能平了世界?  语种的丰富熟练程度真的能填补人际交往的苍白?    你是否发现, 尽管在Web n.0 的背后, 蟑螂和鸭嘴兽的热烈交谈已经不是天方夜谭, 但二者仅仅是在热烈交谈, 仅仅在交谈, 仅仅。  你是否感叹, 沟通技术昌盛的背后, 是本能社交商的日益退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沟通技术, 却不注重沟通技能。这直接造成了有关“沟通”、“人际”
期刊
了解了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后你也许会说, 好吧, 我已经知道在巴西不應该聊政治、在俄罗斯不能谈民族纠纷、在德国不要谈宗教, 而且西方人普遍讨厌“数字13”和“星期五”, 可是, 我该说些什么呢?  或者说, 究竟要有多少话题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这来源于《周易· 乾》的说法,《吕氏春秋· 有始览· 应同篇》则把它称为“声比则应”, 如果你仍旧觉得费解, 那我们不妨把它换个词解释, 就是“一见如
期刊
金发女孩康爱丽是个英国人, 她饶有兴致地谈起自己参加过的社交Party, 活脱脱一个“欧洲人开大会”的小品, 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 都会在现场表现上展露无遗——一般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德国人对主人家精巧的餐具设计非常感兴趣, 力争搞清楚全部的制作细节; 意大利人却把眼光牢牢锁定餐具里头, 认真而诙谐地品评饮食质量;英国人则在一旁继续他们每日必聊的天气话题; 而瑞典人, 正专注于阐述他们的非洲慈善
期刊
我们认为: 要想快速融入社交商时代, 必须从了解它的几大时代特征开始。    你知道吗?  希腊人说“午安”可包括深更半夜, 最后分别才道“晚安”。如招手一类友好的手势, 在希腊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表示告别, 是把手背朝向对方招手。  在中国分别被认为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被归于忌用之列, 分别被视为蠢笨( 英国)、淫妇( 英、法国) 和蠢汉( 法国) 的代
期刊
通常, 美国人爱谈政党、英國人好说天气和足球、意大利人喜欢时尚、德国人聚焦啤酒、  中国人爱说家庭……  总之, 要快速找到社交话题, 你需要:    1、大家都爱谈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跟很多外国人聚会的话, 从彼此的国家文化开始聊, 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有留学经历的Nellie 和Nina 都这样告诉我。不过前提是,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这点就无须赘述了。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是从对方的经历入手
期刊
也许你已经发现,从今年1月起,《职场》的封面人物不再囿于传统的写字楼,而是来自于更多的领域,从体育界的邓亚萍到现在娱乐圈里多栖发展的林依轮。调转一下思路想想,实际都是工作而已,同样需要集中精力应对,求新求变,高标准严要求。想想采访当天精密计划出的繁忙,再回味一下林依轮新书《林家食铺》出版人谈到他时那句感慨颇深的“他是极端敬业的人”,林依轮的工作守则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回到这张图片,除了摄影师是由
期刊
1、接纳你自己  社交恐惧症在某种程度上与厌食症相似。厌食症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对身材极度不满。这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 而不接受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小父母没有教会我们爱自己。接纳自我, 可以从停止对自己的挑剔、批判、责难做起, 不再苛求自己, 不再急于从负面情绪中逃开。真实面对后, 常常发现事实没有之前想得那么可怕。就像有人说的: 真相往往是友善的。    2、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亲戚  
期刊
这是一支敢向国际竞争对手叫板的队伍, 因为他们怀揣着成就世界级管理软件企业的梦;  这是一支不畏险阻的队伍, 因为他们历经20 载的岁月,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  这还是一支踏实肯学的队伍, 因为他们知道实现梦想得靠过硬的能力;  在基于“梦道力”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推进下, 用友这个正值风华的企业, 在大跨步地向梦想迈进。    “逮”到兴旺真的很不容易! 3 月适逢用友公司春节后的首个
期刊
对于某些人来说, 社交是一場盛大的舞会, 自己则是万众瞩目的明星;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 社交是被迫去跳的舞蹈—带着沉重镣铐。还有很多人, 直接当了社交逃兵。    恐惧社交的, 不光是你  其实这个社会中不光只有你一个人面临社交的焦虑和恐惧,几乎所有人都曾在某个时刻被突如其来的社交恐惧所打垮。  一份来自美国的研究资料称, 约有40% 的美国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那些神采奕奕的政界人士和明星,
期刊
请允许我再重复一遍: 优秀的人经过自我内心的折磨, 也会变得平庸而失去竞争力。  如果你执意要以自己“内向”作为折磨自己不去参与社交的理由的话, 我想告诉你:    社交高手并非个个都性格外向、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因为再外向的人也有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一面, 再内向的人也有可以懂他们的人。喜欢独处的内向者, 并不代表“社交商”的指数低。    首先, 打开你的心  “一个人的OPEN 状态有多大, 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