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小身体,文化大基因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发女孩康爱丽是个英国人, 她饶有兴致地谈起自己参加过的社交Party, 活脱脱一个“欧洲人开大会”的小品, 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 都会在现场表现上展露无遗——一般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德国人对主人家精巧的餐具设计非常感兴趣, 力争搞清楚全部的制作细节; 意大利人却把眼光牢牢锁定餐具里头, 认真而诙谐地品评饮食质量;英国人则在一旁继续他们每日必聊的天气话题; 而瑞典人, 正专注于阐述他们的非洲慈善计划……
  小细节反映大背景, 社交的种种面目归结到本质, 还是不同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站在东方望西风
  鲁迅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厨房”, 的确,“吃”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头实在不可被忽视, 中国人的饮食偏好居然也能决定社交偏好, 连跟别人的关系程度都可以用“生人”和“熟人”来命名。“生”的味道自然不如“熟”, 所以, 熟人外交才是中国人最驾轻就熟的社交圈子。像美国人“复兴周末”( 一开始只是美国南方家庭的小型聚会, 后来渐渐发展成吸引各行业精英参加的新年活动, 包括金融寡头家庭、劳工界人士、奥运会冠军、艾滋病护理组织家庭等) 之类的陌生人外交, 只能作为舶来品, 是我们本土文化的传统里不会自己萌生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陶东风认为, 社交跟民族传统和整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 东方民族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交往也被纳入到了礼仪规范当中, 具体表现在社交中, 中西方人的表现就会很不一样。比如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含蓄谦虚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很容易成为我们在社交过程中下意识的行为准则。有时就会在跟西方人交往的时候受到一些困扰。最简单的一个例子, 主人给客人添饭, 已经不仅仅是肚子是否真的吃饱的问题了, 客人一再推辞, 主人要一再坚持再添, 不然就会显得失礼。大家都揣摩对方的心思,往往弄得人很累。
  受宋明理学长期影响, 中国有一些传统的社交积弊。比如人情社会、官本位思想、关系学等等, 脑子里总有些条条框框时刻在打转, 像男人跟女人交往应该怎样, 上级跟下级交往应该怎样,很多潜规则都是不合理的, 是跟现代社会文明相冲突的。所以一方面应该尊重中国传统的好的社交规范, 一方面还要引入现代的社交观念。而西方的社交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有很多优点我们可以借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就是跟西方人打交道程序比较简单。他们由于法制比较健全, 工作上有一套程序, 要凭私人关系打破或者绕过这个程序非常困难, 不像我们会太多地被关系学所扭曲。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人际交往时间都很短, 没有时间听一个陌生人长篇大论, 所以中国人在社交时不得不更快更准确地主动出击, 抛弃中国人枪打出头鸟的思维习惯, 掌握一定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充分的展现。这些有效的社交手段都是可以从西方人身上学得到的。
  
  美国人来自火星, 欧洲人来自金星?
  英国作家波克曼说过, 在美国人看来, 那些不大聪明的欧洲“表兄弟”是被留在老家照料羊群的, 他们每天都可以看见尖顶的教室, 至今也没有改变牧羊的本色。
  本是“同文同种”, 欧洲人跟美国人实际上的性格差别却比平时看起来要多得多。萧伯纳曾评价英美关系是“被同一种语言分隔的两个国家”。历史上, 从英国来的清教徒成为美国的最早移民, 他们视自己为新时代的圣徒和开拓者, 以民主和新教精神为价值观的支柱, 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高尚领导者的自信和骄傲。他们在社交中崇尚活力, 不拘小节, 没有等级观念, 这跟他们矜持传统的英国兄弟们越来越形成巨大的反差。
  美国电视剧《绝望主妇》里, 在扑克牌桌这个最小的社交场地, 一群美国人对一个突然加入牌局的英国邻居Ian 心生疑窦“: 这个英国佬也会玩扑克么?”而在英国人看来, 美国人对牙齿的整齐执著程度简直病态, 连去参加个面试, 都要去漂白牙齿! 所以当Ian 的美国女朋友Susan 看到他准备了全套的洁牙工具出门旅行时, 居然笑疼了肚子。
  难怪康爱丽说, 她跟美国人交流的时候时常会感到“别别扭扭”, 他们的话题永远都是自己的事情, 赚多少钱啦, 国内选举啦,很少会把眼光放到其他国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英国的一些顶级商务会所, 也会面临违反午餐时不许谈工作的规定而被侍者无情打断的尴尬, 这让他们既百思不得其解又无可奈何。
  其实不但美国和英国, 即便在一块大陆上的欧洲国家, 也会有不同星球般的差别。欧洲民族众多、宗教各异, 历史上又纷争不断, 人们经常用欧式幽默相互取笑, 往往这时候才能最充分地显露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多年来, 人们常用一个笑话来描述欧洲不同民族的性格差异。讲的是天堂和地狱的“组成方式”: 天堂里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当厨师、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 而地狱里呢? 是德国人做警察、英国人做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虽然不免有点儿武断, 但是非常形象地给各国人做了素描。随着“小联合国”越来越容易在社交场合出现, 事先做点儿他国历史的功课, 绝对可以更有效地增进交流、避免尴尬。
  
  西风东渐, 善莫大焉?
  不可否认, 相对于刚刚尝试把社交圈从熟人社交向外推衍的中国人来说, 西方社交文化的发展更加成熟, 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西方社交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国内, 名流北京、商业上海和草根广州, 无疑是新社交风潮的三个代表城市。但是尽管西风劲吹, 各地的传统仍是吹不走扔不掉的, 从而形成了一幅中西结合的别样画面。
  在国内近年内形成的社交圈里, 上海以其与商业天然契合的气质走在最前沿。作家沈宏非给“社交”一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那是一种被刻意化的、有主题的、或多或少有些商业目的的聚众活动。”这对上海社交圈实在是个准确的描画。城市和市民都是极其重视外表的、爱走秀的, 所以上海最容易营造出纸醉金迷的奢华社交, 比起缺少现代城市味道的北京和广州, 上海的社交圈正在重温几十年前的繁华旧梦。
  相比之下, 北京的社交分层则复杂丰富得多。圈子文化是北京不可复制的特色, 高高在上的各界名流们撑起了社交圈的各色天地, 五花八门的平民圈子自在地甘居一隅, 构成了北京纷杂精彩的社交自助菜单。
  什么叫奢侈品? 广州人的说法就是“酱油比雞贵”。实用主义思想直接带给广州社交圈平实、亲切的另类面貌。即使再隆重的社交场合, 广州人也能心安理得地随意穿着就来出席, 这成为当地派对搞手最大的痛苦。
  光靠学是学不像的, 倒不如因地制宜找到各自最好的发展模式。社交也有适用于东西方的普世规则。现代社会有一些基本的道德约定, 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社会, 比如要平等, 要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利, 讲民主, 讲宽容。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无差别的社会交往, 也不能把这种差别无限夸大。真正要在社交上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还是要有与人相处的诚意, 不然的话, 一旦露出马脚,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到时候也就全都白搭了。
其他文献
说了不怕你羡慕,我们部门刚集体去看了《世贸中心》,之前是《加菲猫2》、《来电惊魂》、《达·芬奇密码》……你还记得上次和一大帮同事一起去看电影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吗?如果已经超过半年,那真是太可怕了,你们居然这么久没有联络感情!如果根本没有过,天,趁来得及,赶紧行动吧!    We Are Marshall 加油!马歇尔    上映:2006年12月22日  发行:华纳兄弟  类型:剧情/运动  导演:
期刊
他们具有卓越的换位感受能力以及拥有清晰的长远超我目标。是一群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好好先生”,对别人比对自己的情绪敏感。    诊断    A)几乎不曾 B)偶尔 C)有时候 D)经常 E)总是  1 我最大的情绪管理优势之一是建立信任。  2 我最无法忍受的事之一是粗暴无理地发泄负面的情绪。  3 我基本上是乐观的。  4 我善于戴上积极、乐观、向上的面具,即使是在极度愤怒或焦虑的情况下。  
期刊
我们要提供的只是另一种英语的学习方式,试图去刺激你所有的兴奋点,发掘你学习语言的本来天赋。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这是周杰伦《发如雪》(方文山作词)的第一句,伤感苍凉。我将它译成英文,并努力保留中文歌词的意境。  A crescent moon,cold and gray,was like my fair lady pining away.  A cup in hand,
期刊
我们已无法从工作中逃离出来!9/10的高级管理人员已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工作之外还不得不处理公务。工作和生活上的分水岭已经模糊,这一问题在ExecuNet(管理者网站)刚刚进行的调查中很突出。  对155位高级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六成管理者可以在工作时间之外随时被找到。其余还有三成表示如果闲暇时和周末不是别有安排的话,他们也要处理公事。那么,就只剩一成还坚持在办公室关门后就把工作抛诸脑后。  
期刊
就像回魂那样“嗖”的一声,“哈尔的移动城堡”嘎吱嘎吱开动了! 坐在办公桌前的我们必须眼神雪亮, 脑子以每秒586 圈的速度高速运转。接下来9 时25 分有个电话会议,11 时35 分要把客户合作方案给Susan,15时以前要准备好明天提案时用的82 页PPT—这是一场关于状态的战役, 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已经万马千军气势汹汹地向你冲杀过来, 而你却还停留在周末假期舒缓温润的余味里, 不死才怪。    
期刊
你步向前台, 还未check-in,就已经踏上了由金钥匙“统领”的服务领土。  从此直到你微笑离开前的分分钟, 你的所有私人要求, 都是他们工作的内容。从预订航班, 寻找一瓶稀有又名贵的香槟, 到为客人度身制定合适的旅游路线, 他们会在每一个环节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这些是他们每天24 小时的工作。  而他们,会为你一天待命“25小时”。    Staffers: 什么是金钥匙?  朱江:
期刊
Martin Scorsese  斯科塞斯生于1942年,已步入65岁的晚景。《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曾经将他列为“最伟大的电影导演第四位”,是前5名中唯一活着的导演、前十名中唯一仍在工作的导演。但斯科塞斯丝毫没有退休的打算。他的新片《罗斯福》即将开机,加冕之后,他的电影应该更可期待。    马马丁  “需要再次确认信封( 里的名字) 吗?”在平息了场内热烈的鼓掌欢
期刊
话题共鸣对于社交来说, 就好比物理学上的共振(Resonance) 效应, 还记得课本里那个音叉的例子吗? 一个物体受到强迫振动(Forced vibrations) 的频率和自然频率(Natural frequency) 相等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话题同样如此, 为什么你会觉得和某人能聊得非常开心? 因为你们选择了一个“彼方强迫振动频率”和“己方自然频率”意愿相符的话题。那么, 哪些话题可以
期刊
鸿雁真的能千里传情?  电话真的能沟通你我?  网络真的能平了世界?  语种的丰富熟练程度真的能填补人际交往的苍白?    你是否发现, 尽管在Web n.0 的背后, 蟑螂和鸭嘴兽的热烈交谈已经不是天方夜谭, 但二者仅仅是在热烈交谈, 仅仅在交谈, 仅仅。  你是否感叹, 沟通技术昌盛的背后, 是本能社交商的日益退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沟通技术, 却不注重沟通技能。这直接造成了有关“沟通”、“人际”
期刊
了解了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后你也许会说, 好吧, 我已经知道在巴西不應该聊政治、在俄罗斯不能谈民族纠纷、在德国不要谈宗教, 而且西方人普遍讨厌“数字13”和“星期五”, 可是, 我该说些什么呢?  或者说, 究竟要有多少话题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这来源于《周易· 乾》的说法,《吕氏春秋· 有始览· 应同篇》则把它称为“声比则应”, 如果你仍旧觉得费解, 那我们不妨把它换个词解释, 就是“一见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