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快乐的双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要清,源需活水。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扎实、有效地认知并熟练运用知识,生动性强、趣味性浓的课堂教学会有很好的效果。它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学双赢的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过摸索、尝试,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教师思考。
  
  一、生动、活泼、有趣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之举
  初中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较差,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不易集中到新课中来,加之汉语氛围浓厚,学生缺乏进行英语对话的真实场景,较难进入角色,这就给英语对话教学带来了困难。咋办?成功的导入如同美妙的序曲,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入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兴趣。
  1.自制图片导入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42课的对话时,我事先画一幅孩童在雪地里堆雪人玩耍的图画,将班上某几个学生的名字标在玩耍孩童的身上,一上课就将图画展示出来。学生自然会去观察、认知。此情此景,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2.制作课件导入
  结合课文中的对话,课前制作好一个小型动漫故事或老外对话的场景实录,一开始上课就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活泼动感的造型、声情并茂的语调、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仿佛在看动画片。学生也许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注意、去学习。
  3.师生表演,创设情境
  找一两位英语基础较好、擅长表演的学生,课前让他们把对话背下来。上课伊始,师生就表演对话。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打电话的对话时,可以拿上手机绘声绘色地表演此段对话。仿真的语境、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事先教师花费了许多心血,但这对于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较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二、精确、简洁而富有活力的知识呈现是学生乐于学、主动学的重要保证
  知识呈现是学生感知领悟新知识,从而能够准确、持久地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重要阶段。教师除了要知识丰富外,还要思维敏捷,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此时可再次利用自制的图片及课件、简笔画等循序渐进地引出本课的生词、短语及语法,再进行简明扼要的点拨、指导。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36课时,教师可在自制图片上标出cry,laugh,sing,talk等动词,引导性地提问:“What is the boy doing? Is he crying/laughing/singing...?”让学生抽答、抢答等。也可用故事、歌曲录音材料及身体语言等来激趣。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4课,围绕“Where is...?”句型对话时,教师可先将钢笔、铅笔等装在衣兜里,然后做出焦急寻找的神情、动作,查看讲桌,摸衣袋等,同时说:“Where is my pen/pencil/eraser...?”夸张的動作、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掌握了新知识。还可针对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比赛、游戏。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4课时,围绕“Whose is this?”句型,利用准备好的实物进行情境问答。可以学生一个接一个地问答,同桌问答,以小组、男女生为单位进行比赛,分组进行限时问答比赛等。这样张弛有度、轻松活泼的课堂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三、新颖多变、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
  学是为了用,为了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合理巧妙地组织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活动,也允许学生自己创造或选择活动。例如在学完一课的对话后,将对话的各句写在卡片上,打乱发给学生,再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次,按顺序及时说出卡片上的句子;也可结合图片进行老师提问,学生抢答,答错唱英语歌或邀请同学回答;甚至撇开课本中的原句,创造性地去说、去对话等。教师既能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补救,又能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何乐不为呢?
   学海无涯,教无一统,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生动性强、趣味性浓,就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既能快乐地学,又能学好、用好。大海茫茫,小舟轻灵,师生齐心协力,让我们荡起快乐的双桨,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轻快远航。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故事背景:博古斋是一家出售古玩的店铺。古玩店铺的东家、掌柜和伙计都必须有超强的判断力,才能识别出精品。  出场人物:赵掌柜、伙计王二、刘主事、李老板  第一幕  上午,博古斋,伙计王二扫着地,赵掌柜喝着茶。门口进来了一个官员模样的人。王二看着是个生人,连忙上前招呼。  王二:大人,来买古董吗?  刘主事:你们掌柜在吗?  王二连忙把刘主事带到赵掌柜面前。  王二:赵掌柜,有位大人要找你。  赵掌柜
王警官接到群众举报,有群众看到一起案件的在逃嫌疑人进入了花儿体育馆,嫌疑人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于是王警官来到了花儿体育馆,找到门卫刘叔叔,一起在体育馆中寻找嫌疑人。  刘叔叔虽然没有看清嫌疑人的样貌,却记得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的人是不久前才来到体育馆的,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进入体育馆。王警官和刘叔叔走过了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都没有看到红色外套和黄色帽子。突然,刘叔叔指着不远处的篮球
读经典名著,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取精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事实是什么样子呢?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只懂拼命地争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呢?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注重学生的“学”,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些分析研究,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以科学方法论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探究、讨论,主动获取知识
成功的记叙文或多或少都会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当前时间内人物的见闻、感受,这是作品中最直接的材料;虚写则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把过去或未来的材料链接到当前时间内,这是作品中的间接材料。记人写事的文章若一马平川,见头知尾,读来索然无味;虚实相生则可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古人云:“文若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悬念迭生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在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与传统教育的对抗中能否打破“应试教育”的阴影?面对着如浪潮般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面对着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在创新的新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更新教育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里所说的语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文中景物描写别具一格。作者不经意间的娓娓道来,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向往。也因此,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了我们文化精神领域的常青树。虽然文章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教育的批判,但同时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因而,在文中,作者的童心童趣成了文章的一个重要旋律。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经典。第二段从诸多角度写
2010年秋季,甘肃省将在高中阶段全面实行新课程标准。广大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有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呢?众所周知,甘肃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在偏远的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多年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家长的良心,含辛茹苦,付出了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然而,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会不会让他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英语人才,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它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落脚点,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