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浸入劳技课堂助力语文戏剧融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浸入式教学”呢?劳技课上实施的所谓浸入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真实需求为驱动,把基础的技术课程内容无缝地融入到真实的项目过程中。浸入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自发地融入学习之中,达到寓教于无形、成技于无痕的目标。那么在劳技课堂上怎样结合语文学科,借助戏剧的浸入实现学科的有效融合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现浅谈一二。

一、 研发戏剧道具,力促“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核心素养中对于“技术运用”的解读是: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实际且量化的考量。而戏剧浸入课堂之后,它的呈现形式就不再单一,而是多元化了。在低年级排演语文课本剧的过程中,劳技学科便开启了与之融合的模式,有效参与到学生演出头饰的研发和制作过程中。在这个融合参与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形状、色彩、大小、刀具(剪刀和刻刀)使用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要求,其次组织大家讨论操作流程,设计最佳造型方案,制订出操作步骤;接下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程序操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学生还制作了头饰的模型进行尝试,这样课堂的深度就增加了。虽然参与的学生年龄尚小,但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深刻地理解了操作的内容和方法,养成做事有计划、有设计、有步骤的劳技意识,同时技术运用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是语文学科和劳技学科有机融合带来的特殊的收获。

二、 攻克“戏剧冲突”,力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里所谓的“戏剧冲突”不是戏剧舞台上人物之间发生的冲突情节,而是在排演课本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或是矛盾。在劳技课堂与语文和戏剧结缘之时,这些随时随处有可能出现的“戏剧冲突”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例如,五年级排演语文课本剧,需要在舞台上拉起一只只小风筝,为了有良好的舞台效果,当然需要小风筝能够尽快地腾空,并且能够在空中保持停留一段时间,拉动时还不能相互干扰。可是购买的道具风筝总是在拉动起飞时不能迅速腾空,或是在空中跌跌撞撞的,甚至会中途坠地。于是,一个风筝巧开发的课程便悄然开启了。为了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我们從风筝的结构、材质和飞行原理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利用不同纸张的尝试制作、对风筝骨架的简化设计以及对小演员控制方法的研究,终于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舞台效果大大提升。此时,语文剧组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课上的思考目标也达成了,最受益的还是学生。

三、巧借戏剧模仿,力求“劳动意识”的培植


  “劳动意识”的重点就是要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这一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四年级语文剧场排演《妈妈的便当》时,学生就无法把握妈妈这个角色在做便当时应该有的动作。此时恰逢学习烹饪这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妈妈烹饪秀”的模仿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应用在课堂上,制作一道操作简便、口味绝佳的凉菜,再将制作的过程转化为徒手的表演。这样的模仿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烹饪的技能,解决了排演的困难,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劳,学会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这样有效的模仿何乐而不为呢?
  戏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戏剧舞台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生活和创造的热情,它和劳技课的终极目标是高度契合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戏剧浸入劳技课堂,与语文牵手共进,会让劳技课堂更加别开生面、生机勃发。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摘 要: 繁漪是曹禺精心塑造的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渴望爱情,追求自由,她犹如一只被关在封建大家庭这一牢笼中的金丝鸟,尽管在苦苦地挣扎,却无法冲出这一牢笼,无法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进而走上一条置她于死地的绝路,并走向毁灭。本文就在痛苦中挣扎的繁漪的生存困境、选择、结局作分析。  关键词: 繁漪 金丝鸟 生存困境 挣扎 毁灭  “五四”运动的风暴猛烈地冲击、扫荡着封建社会的一切污
战国时候,魏国的邺这个地方邻近漳河,老百姓本该安居乐业,但是举目四望,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为了生存,老幼妇孺纷纷逃离家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第一幕 摸清底细  一位萎靡不振的老农在田地劳作。西门豹微服上场,见老农立在田头,正望着田地唉声叹气。  西门豹 魏王说此处民不聊生,今日一见,唉,果真如此!这里邻近漳河,灌溉田地如此便利,为何却落得这等模样?哎!前面有一老农,不如我上前问个明白。  
摘 要: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功效,理论联系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并普及给广大学生,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研究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必须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趋于大众化,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
一、聚焦文题——让题目亮起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周我们写的作文吗?  生:记得,写《乡村美景》,我写的是乡村的田野。  师:乡村田野你也会写,真有才。这位女同学,你写了什么?  生:乡村果园。  师:你很勤劳,很善于观察。她给作文取的题目是《乡村景色》。这个题目你感觉如何?  生:不太好,感觉范围太宽泛,没有落脚到果园。  (师出示:《果园,你好!》)  师:这篇的作者在哪里?原来是你。请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不同情境介绍动物不同方面的特点。  2.学习通过抓典型特征介绍动物外形,从觅食、喝水、睡觉、活动等方面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  3.尝试在介绍和写作过程中增强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导入,触发思维  1.谈话导入:(出示一幅宠物狗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只生活中常见的宠物狗,请你来介绍一下这只小狗。  2.刚才很多同学都是从小狗的外形特征介  绍的,
摘要 通过微课这一重要载体来凸显教育教学智慧,实现我国中职纺织设备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在明确智慧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微课教学支持的前提下,通过精选微课类型、设计微课内容以及打造微课平台等手段,突破纺织专业传统教学的束缚,为大数据、智能化智慧教学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微课;智慧课堂;纺织设备管理;纺织专业;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课本中的识字课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与传统的词串识字相比,儿歌所创设的语境为儿童全息识字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识字磁场。那么,当诗歌遭遇“识字”,将催生出怎样的奇花异果呢?从宏观角度来说,低段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服务于识字,学生在拼音中识字,在词语中识字,在课文中识字,识字贯穿了整个低段的教学。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识字课,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几乎所有识字单元中的儿歌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来,
习作教学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意义”与“有意思”兼具的言语实践过程,既要指向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长进,也不能忘记对学生活动和游戏本性的尊重。习作是学生主体投入的言语实践活动,需要融表演、感觉、体验、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语境,在链接生活、唤醒经验中开始,在活动体验中推进,在对话互动中丰富和延展,由浅入深形成习作的场域,使写作的知识、技能、方法也随之活动化、情境化,从而使学生的“言语图式”和“言语经验”
触摸语言世界—— 一切从好奇开始  我曾学过钢琴,至今不能忘记第一次坐在琴凳上,凝望着黑白相间的琴键,那油然而生的好奇与渴望。在生涩的触摸中,在不成曲调的“叮咚”声中,我获得了对音乐的最初体验与喜爱。  语文同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小孩子初入文学殿堂,不应该是胆怯,而应是好奇而跃跃欲试的。带着他们在文学殿堂的高阶前流连,摸一摸古朴的木制扶手,闻一闻酝酿着淡淡草香的清风,孩子们怎能不心向往之?这是我追
视觉学习行为的神经机制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姚海珊研究组开展了眶额叶皮层通过调节初级视皮层的反应增益促进视觉偶联学习的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通过光遗传标记技术,发现投向V1的OFC神经元通过降低放电率的方式编码奖励预期信号,与V1神经元相反。在No-Go刺激出现时抑制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