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老的文化沃土上
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立足在明清礼乐文化的沃土上。
天坛明清中和韶乐源自中国的雅乐传统,始自明代对中国雅乐、中国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祭祀礼乐的建筑设施和管理机构、教习场所最初出现在南京。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在名叫应天的那个地方的南郊,一场盛大隆重的祭天地大典舉行,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那一天标志着改朝换代了,元朝翻篇了。
祭天祭地,新皇帝告诉天地父母,祈求天地父母保佑,这等重大的国家祭祀典礼活动,场面之隆重宏大可想而知,乐舞是少不了的。连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少不了锣鼓家什吹吹打打。



老百姓的俗事活动,临时请鼓乐班子,天之娇子的国家,举办祭祀大典,则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建筑和人员来从事这件事。于是,天地坛、神乐观、神乐署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从现实的历史遗存中走来,从历史舞台中走来,从时空的深处走来。
北京天坛的神乐署是天坛内的一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在历史上是明清两朝皇家祭祀典仪与祭祀乐舞的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祭祀乐班的驻地和教习地。
神乐署建筑群,位于天坛西门内坛墙的南侧,是东西向的大院落。院落巨大而窄长,共有三进,大门在东,东西向长,南北向窄。头进院最宽大,前后两座大殿,前殿凝禧殿是正殿,后殿是显佑殿,显佑殿两侧有耳房殿,北耳房为江东殿,南耳房为真宫殿。
在现今的天坛,时间上的沧桑古韵感并不明显,所有明清遗存的古建都会得到及时维修和彩画,与新建的没什么区别,神乐署也一样。神乐署与斋宫相对,它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
明王朝开国时的首都究竟定在哪儿是举棋不定的,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汴梁(开封)为北京。洪武二年又下诏在自己的故乡临濠建中都,洪武八年中都即将建成时,朱元璋亲临临濠并在圜丘告祭了天地后,返回南京又变卦了,诏令停建中都。皇帝不管是开国登基,还是建南京、北京、中都,除城池宫殿,告祭天地的场所和仪式都是少不了的,硬件、软件齐全,成龙配套。中都的阛丘之制南京的也遵照,规模上有改动,缩小了点,是为“以符古制”。洪武八年正式定都南京,天地分祀的制度却在洪武十年因“风雨不时,灾异时现”而改了,朱元璋深感让天地父母分居,他们不高兴了,闹脾气了,作为天之子的他愧疚中立即改正,变天地分祭而为天地合祀,并定为永制,即永久之制。
永制不永。朱元璋让死去的老大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在他“驾崩”后的第二年便起兵,发动了为时四年的、打着“清君侧”名号的“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位,定年号为永乐,并升旧封地为北京,从永乐元年就积极做着政治中心北移的一切准备,他要迁都北京。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殿城池和南郊的祭祀天地之坛同时竣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的祭天地场所是依据洪武的以天地合祀为永制而建设的,未改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天地坛是在现今天坛这个位置,但规模远比后来的小,从永乐皇帝朱棣正月初二到天地坛为迁都行告祀之仪,到正月十一永乐皇帝于天地坛举行合祀天地大典,开始了先后长达110年的每岁孟春在北京天地坛大祀殿举行天地合祀的重大典礼活动。其间,天坛的祭祀乐舞的管理机构就建在现今这个位置,它和天地坛属于同一工程,与斋宫隔着墙,只是初名不叫神乐署而叫神乐观。神乐观这名称和其建筑体制都是照朱元璋在南京建的神乐观来的,朱棣没有坏父皇的规矩。神乐观之名和皇家朱氏的宗教信仰有关,观是道教称谓,朱皇帝家崇尚道教,祭祀天地的大典中,赞礼官和乐师都用道士,演乐用道士道童,管理机构和相关建筑也就自然称观了。 明嘉靖九年,嘉靖皇帝把祖宗的规矩给变了,天地合祀改分祀。这变也不是没有依据,天地分祀,朱元璋也搞过,只是后来改章程了,改后的章程被声明子孙不能更改,成为祖训、祖制。嘉靖帝往回改,忠心于大明的大臣们便受不了了,强烈反对。反对也没有用,皇帝豪横得很,他就是要变变规矩,增建了祭天的圜丘坛,增建、改建、扩建工程没少下功夫。天地坛只留了祭天的功能,首创了新的祀典祈谷礼,且更进一步,四郊分祀,同期在南郊天坛祭天,在北郊建了方泽坛以祭地,东郊建了祭日的日坛,西郊建了祭月的月坛,嘉靖十年完工。嘉靖十三年,历史上正式有了天坛的名字,嘉靖皇帝下诏定的名字。
神乐观仍叫神乐观,称神乐署则是到了清朝乾隆年以后了。那是乾隆十九年发生的事。清入主中原后,对明遗传下来的祭祀体制一直维持着,道士演乐坚持到乾隆时代,终被感到道士作乐不伦不类,荒谬得很。乾隆七年圣谕整顿,乾隆十九年(1754年)更神乐观为神乐署,在名称上和实际上都割断了与道士的联系。但道家的生命力太顽强了,清末时神乐署故态复萌,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坛神乐署是一个封建王朝祭祀礼仪和神乐文化的窗口,神乐署让我们看到了明清王朝在神乐上的传承和发展变化。




参与神乐工作的人员有多少?规模有多大?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自明永乐时期迁都北京以来,历朝历代是不一样的。明永乐皇帝从南京带到北京来的有300人。南京成为留都,建筑设施和功能还在,南京神乐观会留下乐班的吧?带到北京来的不应该是乐班的全部,但北京的神乐观所辖的乐班仍是300人。明嘉靖年祭祀礼仪大改革以后,乐班的规模扩大了,人员增多了,最多时人员增加到2200人,估计这是把负责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乐班人员都算在一起了。清王朝时,定编情况如下:署正1名,正六品。这是负责神乐署的主管官员。署丞,神乐署副职,正八品,2名;协律郎,指挥,正八品,5名;司乐教官,正九品,25名。乐舞生定编是570人,其中乐生180人,文舞生150人,武舞生150人,执事乐舞生90人。从编制上,我们也知道了神乐团队组织的结构、行当的配置、人员的分工。
编制是编制,人员会有更新、增替。总要有新的人员补充,老的总要替下来,人员也要依据现实需要进行调配,真正在神乐署里待着的,与编制数会不尽相同,但这种变数并不重要。
神乐署的功能
天坛公园很大,从西门进公园,寻找神乐署所在的位置并不困难,导览牌上的标识很清楚,道路是笔直而宽阔的,进祈谷坛西天门,沿内坛墙下的路向右拐,贴着斋宫西侧的护城河走到护城河西南端就到,但整段儿路有点儿考验脚力。对着斋宫南角的内坛墙上有道大红门,门的北边门墙上挂着“神乐署”的牌子。大红门对着一道很大的影壁,有影壁的院儿很大,影壁后才是神乐署院。大门东向,有面阔三间硬山灰陶瓦的门房,踏四级台阶,穿门洞进入大门,神乐署院的第一进院便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整个神乐署的占地面积101400平方米,东西长260米,南北宽390米,但神乐署院的东西却只长142.08米,南北却只宽66.3米,是前后三进、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院,与被大墙围峙的南北宽、东西窄的整体规制不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与历史上曾有的不大相同了,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知道,其北、西、南三面是散建有三合、四合以及民房小院的,还有排房杂院,其间有小巷、胡同连通,是神乐观内(绘图时还沿袭明代之称叫神乐观)的樂舞人员居住的地方,多为自建房,建筑水平一般,保留下来很难,也没有必要。






神乐署里的神乐署院是完整完好的,在神乐署南北居中偏东的位置。中轴对称的布局,正殿凝禧殿前是一进院,二进院的显佑殿两侧有耳房,左右分别为江东殿和真宫殿。
前殿也就是正殿凝禧殿是歇山屋顶,面阔五间,灰瓦崇基,三出陛各六级,左右各两间步廊。测量殿的面宽米数是37米,东西向的进深是19米,面积是很大的,看上去很气派。原名叫太和殿,
清顺治二年紫禁城皇极殿更名为太和殿后北京有了两个太和殿,清康熙十二年上谕改为凝禧殿,太和殿之名独留给了紫禁城的太和殿。这个殿主要用于祀前演习祀典和礼乐,能容下上百人进退演礼,就是我们俗称的走场子。凝禧殿是走场子的地方。祭祀重要,参与人数多,典礼上各陪祀官员和执事人员有位置的变换和进退,这没有事前的演练是不行的。演练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坛庙祀典,凡大祀前40天,中祀前30天,每旬三、六、九、日,参祀官员都要赴凝禧殿來演礼,也就是排练。排练时乐部会同演奏,但殿内只由乐生配合演练,是不包括舞生的,舞部的演舞是在祀前的最后一次走场时才出现。演舞是舞部列队在月台上。凝禧殿前有月台,月台宽大。现今的月台上仍保有八佾舞的站位标志,那是用石板铺就的。
神乐署署院的显佑殿,也称玄帝殿,面阔七间,房顶是悬山顶,灰瓦,供奉北方镇护神真武大帝神像。殿内的前廊后厦是平日放编钟、编磬等乐器的地方。显佑殿两侧耳房各三间,北耳房为江东殿,殿内原来供奉乐师、乐祖;南耳房为真官殿,殿内供奉仙师仙官。
神乐署环列通脊廊房共73间。显佑殿北、西、南的23间是袍服库、乐器库。廊房东向,典礼署、奉祀堂南北各3间,左右门各3间。左门东,通赞房、恪恭堂各3间,正伦堂、侯公堂各5间,南转穆佾所3间。右门东分别是掌乐房、协律堂、教师房、伶论堂,北转昭佾所,开间与左门东是对称的。
神乐署院的凝禧殿现在为中和韶乐展演厅,显佑殿辟为展厅,通脊廊房东为办公用房,北面和南面的大部为展室,西部为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