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龚 肖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作为实行纲领本身也客观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对小学作文教学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就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片面做法,阐述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两大关系——尊重学生主体性与传授基本方法、要求考试的内容与实际运用的知识。这也符合“理论指导教学,时间丰富理论”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变化,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误区和不足,理应引起教师的认真反思。因此,如果把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比喻成列车,那么这列列车就到了刹车减速来进行检修的阶段了。通过调查和观察,笔者认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過分重视学生主体感受,忽视了作文基本方法的传授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对于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和课堂而言,这种要求的提倡无疑是有着划时代意义和创新价值的。但是其本身的科学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还存在着两点值得商榷、探究的地方。
  1. 孤立了“教”与“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作用,甚至“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教的程度”。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创新性标志。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三者缺一不可。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也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途径。作文教学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为重要。没有好的方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传授。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培养学生的方法。因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单元作文教学《写写自己的故事》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都会强调学生“只要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即可,却忽略了这是一篇作文,应该如何选题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因此,在写作前,笔者引导学生先列好提纲:准备写什么事情?准备写给谁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有什么收获、感悟?所以,一位学生写《尴尬的一次春游》时,先在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春游前,妈妈为自己准备了晕车药,但是自己不肯吃”的缘由,再在第二自然段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自己在春游途中,晕车,但又怕给同学笑话,强忍着不吐的复杂和无奈的感受”,最后得出一个心得“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还要善于接纳他人的帮助,才能避免尴尬的出现”。很明显,这样的教与学,既契合了作文主题,又在写作技巧与方法上得到了运用、强化。
  “作文就是以文字作画”,画家自身的天资禀赋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基本的画术和技巧,又怎能画出名画?作文亦如此,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是写出好作文的前提。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传授基本写作方法入手,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为目标。只有这样,传统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2. 对“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要求理解不对、操作不当
  很多教师以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写自己想写的作文,这是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误读。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缺少计划,没有前瞻性;没有阶梯,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具体的语言思维实际来确立教学的内容,只是随意“拿”个题目或某个写作专项讲课、训练,忽视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作文教学的规律。这样,过分追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上课热热闹闹,下课什么都不知道”。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处于感性阶段,倾向于接受形象的知识和信息,对能产生听觉、视觉、触觉效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对写作方法的基本性缺乏形象的主观认识,这就必须通过灌输、讲解、练习,才能达到“有方法表达、有条理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应当以生活教育为基础,重视学生写作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在作文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作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它既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感悟、体验的系统过程;又是一个向学生传授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教师有的放矢,围绕着小学作文教学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方法,积极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二、对“要求考试的内容”和“实际运用的知识”两个概念混乱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不单是新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也是考试要求的指挥棒,其在“减负”工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就是明确了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而这些要求无疑成了出题者的方向,教师的教学的内容,逐渐在命题者和教师之间达成一种默契——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就学、就考。这很明显是一种不科学、极其错误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性。
  1. 在学习“修改病句”板块上
  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盲点”,因为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词性、句子语法成分”不属于考试范围,教师在讲授“修改病句”时就陷进了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不讲这两个知识点,就很难讲深、讲系统;讲这两个知识点,学生不喜欢听,也不属于考试范畴,吃力不讨好。这样,教师教得不透、学生学得不精,“修改病句”成了考试失分的重灾区。
  2. 在作文的句式上
  不少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的作文写得太单调、太平淡了,缺少文采,欠缺语言魅力,究其根本,就是句式单一,修辞手法运用得少。然而,平时语文教学又是怎样讲授句式、修辞手法的呢?例如:“小明是一位好学生。这是一句陈述句,用陈述语气和句号表达的句子是陈述句。依此类推,用感叹语气和感叹号表达的就是感叹句;用疑问语气和问号表达的就是疑问句。同学们,要记住句式是这样区分的。”这样照本宣科的讲解,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更甚者,学生连句式最基本的定义都没有形象的体验,那又怎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写出形式多样、精彩生动的句式呢?词语、句子没有了语法功能的依托,就成了一个个单一、孤立的符号,失去了其原本的表意作用;同样,语文教学如果抛开语法这片沃土,就等于向学生灌输一堆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教师教无所法,学生学而不进,这是与“教学相长”宗旨背道而驰的做法。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硬伤:其没有要求考试的内容,却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运用到。如果,抛开这些没有要求考试的内容,学习就会出现断层,知识也形成不了系统、完整的结构体系。因为“不考试的内容”并不代表着“不学习、不运用”。语文新课程改革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明确指出了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在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间接地破坏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在实际教学中起着适得其反的消极效果。
  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性和艺术,却有无形的规律贯穿其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本身是一项充满创造性、思想性、实践性的纲要性政策,为作文教学给予了适当的指导同时,也接受着作文教学的检验、修正,其自身某些不足与现实教学的冲突,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和积累。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阶段使然。为此,本文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还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当前高效课堂在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在要求,高效课堂体现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研学后教”课堂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最终会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阅读数量和品位;提升教学语言感染力;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等。本文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提高  近年来,番禺区提出“研学后教
【摘 要】后进生的教育问题虽然是老话题,但是面对新时代,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大,不同时代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面对后进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转化?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一是爱有方,严有度;二是析根源,等时机;三是多鼓励,慎惩罚;四是家校合力,双管齐下。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健康;自卑;宽容  不少老师都感叹,现在的学
摘 要: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掷一掷》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笔者以该课教学为例,着重分析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数学
摘 要:班级管理的艺术需要教师用心体会。班级管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并需要学生在参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罗杰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中,让学生热爱学校、成为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自由培养自律的观点,给班级管理者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教师可以运用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主人。为此,文章提出了三个应用策略:培养学生对自由的认识;在班级中给予学生自由和规则;为学生创设更多合作的空间。  关键词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小学语文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小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本文从新课标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理念转变入手,探讨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的理念转变  教学方式转变: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智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本义在于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数学核心素养影响学生的思维。数学核心素养内含创新意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强调与培养,也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素养指路,研究数学教材中的创新点;依据素养,创新意识教学多样化;素养生根,在教学中落实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互相渗透、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必须与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系统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作文教学训练系列化。文章从选编系列化的教学内容、编制系列化电教作文教材、系列电教教材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着手,以小学一至三年级的作文系列化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小学作文系列化教学实验的成果与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材编写;说写
【摘 要】重视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克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困难,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方法,提高待人处事的能力。通过口头言语的交流,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案例;反思;方法  一、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许多学生却保持沉默。经过教师引导
摘 要: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文,是因为缺乏可写的材料,能否把指导学生写作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既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又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文章从选取活动材料、设计活动内容、参与活动过程三方面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写作教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校外教育的核心是活动,活动的核心是社会实践,文学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加强写作教学与生活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