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作者:龚鹏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ISBN:9787301090046
  定价:48.00
  龚鹏程著的《中国传統文化十五讲》从体气、饮食、男女、封建、道术、天人、王官、史学、用思等十五个方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和解读,在每一个方向上都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进行了对比、解读、剖析,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与此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灵活的写作手法让本书妙趣横生,将一个个中国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放在首位,并指出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因而,须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播。过去有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是站在现在的时间轴去反观历史,用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去评价历史,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评价的局限。我们应当以平行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客观、理性地站在文化的角度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平行视角的分析与挖掘。“文化”涵盖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也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因此,文化的传播应涉及各个方面。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学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提倡采用平行视角、大众视角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例如,前人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模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的方式来进行,从平行视角谨慎思辨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区别,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深入学习。
  我们应当从平行视角,以促进当下发展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和前提,以传统文化为助燃剂、催化剂,不断推动当下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提到传统文化中“勤政为民”的担当对我国的现代政治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古有“巡游微访”,今有“身入群众、深入群众”。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国之兴亡取决于人民,现代政治文化应当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华夏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既要站在当下反观过去,也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核心文化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了阐释,同时也在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过程中融入了改革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使国民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促进当下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怎样在低年级就训练学生写出一手好字,这是许多语文老师非常关注的事情。我和许多低年级语文老师一样,在一年级时就下大力气,在笔画书写和间架结构搭配上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令我失望的是:很多时候,多数学生都不能努力去写,写出来的字离他所能达到的水平相差很远。  怎样让学生每次作业都认真对待,每次写字都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呢?  一天,教完词语,离下课时间已不多了,如
“故乡人”是汪曾祺三篇小说的总题(被选入北京版高一语文教材),三个故事中的人物互为彼此,他们的职业互换后,各自对应的处世态度、命运故事、人生境界也可以互换,作家强调的正是小百姓的几种人生可能。不论是医生、瓦匠,还是打鱼人,汪曾祺笔下人物的身上都不乏诗意的闪光。《打鱼的》作为汪曾祺“故乡人”这组小说之首篇更像是作家人文情怀的起点,另外两篇《金大力》《钓鱼的医生》与它有一种难以拆分的、连贯成体的“文气
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广西南宁2007“绿城之春”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 上课伊始,在析解课题《慈母情深》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深”的含义,读出“深”的情感;初读课文时,注意让学生对“龟裂”中“龟”字的读音和词义进行正音和辨义;学习“攥”字时,除了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其繁难的字形外,还让学生在手心以指书写,而后将手“攥”紧,以悟其义。如此的字词音、形、义教学,其“语文意识”
课改以来,选修课进入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为语文学习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这句话明确了语文选修课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性特点,同时更指出了它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的选择性,二是学习的个性化。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语文版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时,我从以下三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各版本、各学段语文教材先后收录鲁迅小说、杂文、回忆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六十余篇。这些课文为一代代学生所熟知,如《(呐喊)自序》《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社戏》《药》《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记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流产与断种》《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
二语习得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新领域独立学科,主要围绕如何获得二语的习得过程,从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展开探讨。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迅速,呈现出很多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了解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情感与认知变量的关系、学习成熟期限以及儿童认知同步发展等作出了贡献。作为新领域独立学科,二语习得研究在一些重点问题上还有较大的争议。文秋芳编著的《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一书,主要针对二语习
无论提供什么样的材料,面对作文题,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好呢?首先得确定主题或观点,然后是素材和具体构思。那么主题或观点从哪里来?毫无疑问,从材料中来。综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结合各地公布的高考优秀作文,笔者发现应对这些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一是例证阐释,一是提炼作答。  一、例证阐释  对于那些在材料中明确提供了观点的作文题,一般考生会采取验证的方法,即通过对具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么?没有的。既然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机便无从发生。”“毕业”、“话别”,是充满着浓厚情感的话题。因此,本次习作应着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勾连他们对即将话别之人的回忆,激活他们倾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例文,积极构思,将一腔情感个性化地付诸文字,使习作真正成为“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尽情释放的
每一位做语文教师的都希望自己能顺顺利利地上完课。以往的我便是如此,尤其是到了要上公开课的时候,更是如临大敌,课前与学生反复统一口径,还要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好在上课时给人予一种师生共乐、和谐平等的感觉。  可自从上了《三袋麦子》这一课后,我幡然醒悟: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的过程。如果忽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
综观2019年8套高考作文题,比较历年作文命题,思考即将开始的新高考,琢磨相应的日常作文教学,笔者把今年的命题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命题有着各自需要改进之处。第一类包含全国三套卷,基本是内容主旨角度的宏大命题,写作形式角度的实用命题;需要改进的是宏大命题时要关注日常性取材,扎实做好实用文写作的日常化教学,切实关注学生将来日常写作的真实需要,叙述命题材料时注意周密性。第二类包含苏浙沪津卷,基本是采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