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笔下的桂林小洲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我客居桂林,时间较长,算来已一个多月了。好山好水游览不少,但尚有足迹未到者。桂林有山皆秀,有水皆清,随便的一座小山,左看右看都是画图,但看你心境如何。所以只要你没有尘嚣之扰,只须信步走去,倒不必到人头攒动的景点去凑热闹。
  大凡舞文弄墨的人到了一个未曾去过的地方,或诗或文,总要留下一点儿文字,但谁都知道,游记是最难写的。究其原因,一是今人再无人能写出唐宋八大家那样的美文;不说八大家,只说明代的三袁兄弟,其游记短札,敢问谁人能与其比肩?这不是当代人才华不及古人,而是使用的文体变了,用白话文摹景状物,晓畅倒是晓畅,但也易于流于浅显直白,了无韵味。五四时代的前贤提倡白话文,其功厥伟,现在的人都用白话交流和写作了,白话比起五四时代已经丰富成熟得多了。“是什么时代就说什么时代的话”,胡适先生的目标早已达成了。如今想复辟文言古文,简直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我倒提倡读一点儿古文,以为文思之助。我读《史记》、《汉书》、《古文观止》之类的书,常常击节三叹,不能自已,不知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妙词美文!《古文观止》从前是世家子弟必读书,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再读这类书了,并不屑地将其斥为“故纸堆”。文化是滋养心灵的,将数千年华夏灿烂文明弃如敝屣,其心灵的苍白浅薄自不必言。游记之难写,还有一条,就是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读它。古人出行艰难,亲历有限,很多事物景观要靠文章传达。就是中世纪的欧洲,一个人坐船跑到别的大陆或岛屿上去,回来作文胡说一通,说什么那里的人长三条腿,皮肤是绿的,头发是红的,眼睛长在头顶上,还有人小如甲虫之类,读的人也会为之倾倒,深信不疑的。如今交通发达便利,无远弗届,世界成了地球村,敢问哪个角落去不得?所以与其坐在屋子里读文章了解世界,莫如亲自跑去看一看。正因如此,当代的徐霞客少有写文章者,只顾自己跑来跑去,拿个相机咔嚓咔嚓乱拍,贴到网上就了事。真正的游记作家哪去了?跑去当导游了,不用写文章,只管练嘴皮子就可以了。这样说来,游记文章就不必写了。
  这个行当将要消亡吗?不然。山水只是自然,文章才是文化。人以文传,事以文传,景以文传,有些地方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為某个名人的一篇文章,因为没有文章,某人某事某物像永远消失于人们记忆中的真不知有多少!中国人有谁不知滕王阁?又有谁不知岳阳楼?楼阁无足轻重,倒了还会再修,倒是王勃和范仲淹的文章流传千古。你口中吟诵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祖爷爷的祖爷爷的祖爷爷也曾吟诵过。阿房宫在两千多年前就被项羽一把火烧光了,现在的人还在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可见,人类所能留下的只有文化。文章无论刻于竹简、书于绢帛还是印在纸上,都是世上最轻薄易损之物,然而,坚固久远而胜于金石千万倍者难道不是文章吗?
  现在我案头就放着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是唐朝人,名字叫柳宗元,死去已经一千多年了。文章的题目叫《訾家洲亭记》,写的是桂林的一处景观。柳宗元这个人,没有哪个中国读书人不知道他。他做过柳州刺史,大约相当于柳州的市长。今天听来这个权力是不小的。但揣想唐代战乱连连,区区柳州地处百越烟瘴之地,为官员贬谪之所,人口不会很多。权力施之于人才叫权力,管的人越多,权力越大。鲁滨孙跑到一个海岛上去,只找到一个叫星期五的野人归他管,所以他尽管拥有一个海岛,还是权力有限。柳宗元名留青史,不是因为他当过柳州市长那样级别的官,而是因为他的诗文。“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江边不会再有他亲手植的树了,但世世代代的人不会忘记他的诗文。桂林何等美丽又何等声名远播,好比绝色美人,无须绣衣粉黛,自然貌压群芳,令世人惊羡不已。然而,这样一座名城也不得风流自赏,她也要找出一篇大师的文章以壮声色。找来找去,就找到了这篇《訾家洲亭记》。读者如果是外地人,只是随着旅游团到桂林遛过一圈,你肯定不知訾家洲是什么地方,导游也不会领你去,因为它不在旅游景点之内。为什么当年柳公著文盛赞的地方,如今竟如此寂寂无名遭人冷落?
  这事情自有原委。
  先从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起。柳宗元祖籍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薛、裴三姓皆为河东望族,祖上都在朝廷做过大官。后柳姓失势,家道中落,五六代以来皆位列下僚。到了柳宗元,仕途更加不顺,因为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一直被贬谪在外。可裴姓的境遇要比柳姓好得多,这一代出了个人物,名叫裴行立,朝廷御史中丞,被封为桂管观察使,“都督二十七州事”,其治所就在桂林。裴行立一时煊赫,权倾南国,这一日和僚佐驾舟漓江,见一沙洲卧于江中,洲上竹树繁茂,葳蕤成林,环山洄江,紫气氤氲,便舍舟上岸信步游观,宴乐嬉戏。之后,他觉得这实在是个好地方,便命人把沙洲上的几户百姓迁出,除掉了芜草杂树,在上面大兴土木,修了些楼亭台榭,以为游观宴乐之所。完工之后,要找人写篇文章赞此盛事,以示功德。当然,最会写文章的当是他的属下,时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身在官场的人谁不巴望升迁?况且裴是他的顶头上司,祖上又有通家之好,于公于私焉得不写?于是,便有此文。
  柳公的文章,既有此缘由,和别的文章自有不同处。文章是写裴行立在訾家洲上修的一座亭子,但对他的上司也得忽悠两句,此乃人情时势,不必说它。柳宗元是文章大家,此文比起他的《永州八记》来稍嫌次之,但毕竟出于大家之手,即便是命题作文,仍不失为一篇美文。如写訾洲亭的句子:“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其隙则抗月槛于回溪,出枫榭于篁中。昼极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灏气回合,遽然万变……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服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此亭无论白天黑夜,都极尽其美,无论憩于回溪之上的“月槛”还是幽篁之中的“枫榭”,扶桑日出,苍梧云飞,红霞紫雾都令人心醉。而后面的一句,赞其亭乎?赞上司乎?还是虽处“屈服退让”之地,仍心有不甘,以高士自诩乎?那就请读者自己去领会了。我来桂林几次,总觉桂林之山异于他地,一直想找到恰当的句子以摹画桂林地形山势,然苦思不得。今读柳公之文,豁然得之:“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好一个“发地峭竖,林立四野”,此八字极尽其态也!写桂林山水之文何止千百,有抵此八字者乎?我不知柳公“峭竖”二字是怎么想出来的,有此“峭竖”,则桂林之山焉得不“灵”也!
  说完柳文,再说訾家洲。自裴大官人在那里搞了个“政绩工程”后,千百年风雨倏然而逝,亭毁人渺,不知所终。可是此洲还在(后人称訾洲或紫洲),但是已经荒芜了。据说风雨之夕,站在象山脚下,隔江东望,洲上烟树迷离,令人幽思惆怅,因有好事者称其为“訾洲烟雨”,也算“桂林八景”之一。“八景”之说本为凑数,乃游戏名堂,当不得真。依桂林惊世之美,移步换景,处处皆景,何止“八”也!又何处无烟雨,訾洲烟雨倒有甚特殊处?问桂林朋友,似也说不清,所以我到底也没有勇气冒雨去看訾洲。《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梦里听到訾洲的鸟在叫,不由动了窈窕之思,于是决计到訾洲去一次。那是在雨后,登洲之后,只见乔木森森,竹篁萧萧,不见亭台,也没见美女,不由有些失望。且雨后泥泞,不便行走,于是废兴而返。但是訾洲茂林芳草的自然风光还是留在了我的心底。訾洲在城市的中心,漓江两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在这样一个竞争喧嚣的时代,它竟如处子静卧江中,实在难得!我真不希望出来个当代的裴行立到那里去修楼台馆舍,我也不想在雨中眺望它朦胧的身影,把自己的心情弄得水淋淋的,像刚参加完葬礼一样抑郁难受。我愿意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在它宁静的小路上,嗅着花香草气,久久盘桓;我愿意抚摸青樟古榕苍老的树干,怀想那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坐在筼筜竹篱下,望着江中瑟瑟的水月,托漓江水带去我悠远的情思……并不是我的心像个娘们儿那样多愁善感,而是它在钢筋水泥的林莽中和虚伪的日子里变得苍白失血,跟块石头一样邦硬邦硬的。为了疯狂奔向金钱王国,自然像我们胯下的一匹瘦马,给鞭挞和祸害得够受的了!给我一缕清风,一泓静水,一片绿荫,一条通向橘林深处的沙土小路……给我一个清丽自然的水中小洲吧!
  訾洲多嘉树,桂林有良朋。但求我的愿望不会落空。
其他文献
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九七七年“文革”后恢复高考一眨眼竟然过去整整四十个年头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四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们十几个知识青年顶风冒雪,饥寒交迫,星夜赶路,翻山赶考的情景。  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冬天,天格外冷。在我们青年点当中,有一个瘦小俊俏的姑娘叫小瑛子。小瑛子自幼聪颖,在学校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的家境不好,父亲是个搬运工人,有一次从十几米高的跳板上摔下来造成了下肢瘫痪,
提起四十年前《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哥德巴赫猜想》、《小木屋》、《船长》等报告文学,不少国人记忆犹新。《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总主编王蒙说:这些作品,在当时成为“扭转乾坤、拨乱反正的一支力量,成为唤醒郁闷无奈的国人的一串春雷”。  在2018年春节期间,笔者采访了原《人民文学》编辑周明先生。他儒雅风趣地道出了当年发出“一串春雷”的详细经过。一  现年八十三岁的周明依然身材伟岸。他1
密苏里的秋天很美,皓天丽日,火红、璨黄或黄绿斑驳的叶色绚丽了视线,同来访学者皆雀跃,留影、微信。然而,“去国怀乡”之思蓦地从心头涌起。岳麓山枫叶经霜后当层林尽染、花团锦簇般静静伫立在湘江畔了,爱晚亭前拾级而上的游人也该如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故乡的秋。  “去国怀乡”,是漂泊异乡的游子之思。“去国”,一指离开祖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朋友被奉为五伦之一。友情,成为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无私的友谊对成功者多有助益,甚至是促成成功者的关键因素,那么,这就不仅仅是友谊,而可以说是恩谊了,成功者将终生感铭。悉察中外,试观古今,此类事例多多,兹以中国近现代三位著名人士为例以为佐证。  胡适:好友助成留学梦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16年,他在美国留学时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1917年在
冯端: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生于江苏苏州。物理学界泰斗、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晶体缺陷、结构相变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以金属物理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著作闻名于世。曾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进展》主编等职
午后有风,秋风乍起。街边的银后槭,叶子边缘已经枯黄,看上去一副憔悴的样子。而亭亭玉立的树干,光滑洁净,令人想起深闺中莺声燕语的女子。庭院深深,那深深老宅中的清丽佳人,在“萧萧送雁群”的秋风里,往往愁肠百结。秋风有多长,她们的心事就有多重;心事有多重,愁绪就有多深。出门前,山友宫穗发短信说,刚刚打完吊瓶,不能跟你去爬山了。天发凉,宫穗发热。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就像街边的树,风姿绰约,却难敌萧瑟秋风。
4月8日下午,老河口市教育局六楼报告厅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100多名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市直学校校长、政教主任,面对巨幅雷锋像,叩问心灵、深刻反省,诵读雷锋日记,聆听模范报告、观看事迹报道,对标先进,弘扬雷锋精神这一先进文化的表征、精神文明的同义语。以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该局组织开展的这次道德讲堂活动,还安排了学唱歌曲《雷锋日记》,向雷锋精神鞠躬致敬,交流心得体会
李智明的《飞鸟》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明白,这是一篇有关于逃离的小说。  像但丁一样,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小说中的“我”迷失在昏暗的丛林里。他决心告别安稳的前半生,到江南的这座城市来。时在梅雨季节,适合告别,适合伤感,也足以让过去的一切变得模糊。在此地迎接“我”的是儿时伙伴鲍生。多年前他出国留学,定居日本,然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直到不久前的校庆会上与我重逢。我们会发现这同样是一个逃离者,只不过如今他已经
4月14日,恩施州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秋季學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了解决“超级大班”的具体时间和操作方案,2017年秋季义务教育起始年级班额应不超过55人。  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全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起始年级划片招生,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各县市综合考虑生源情况、学校布局及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划定小学、初中招生范围,做好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小学招生范围的划定遵循
母亲走了。  春节刚刚过去,仍然有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响起;春天刚刚露面,风里依旧充满冷飕飕的寒意。母亲就在这鞭炮声中,迎着寒风走了。  从有记忆开始,到今天,六十多年了。无论是小时候外出上学,还是参加工作后离开家乡,只要回到这个家,进门第一声一定是“娘”,而母亲也一定站在屋门口的台阶上,欣喜地迎接我们。即使有病不能出屋,也能第一时间透过窗户,看到母亲在玻璃后面向我们招手微笑。今天,“娘”未出口泪先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