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便利店老板的疫情阻击战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001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店是不是被盗了?”
  1月23日,武汉一家便利店老板曾玉龙踏入店里时惊呆了。一夜之间,平日里摆得满满当当的货架空空如也,连口罩、方便面、便当、矿泉水、消毒水、洗手液,这些平时比较“冷门”的货品也一个不剩。店员正忙着盘点补货。
  通过调取监控,曾玉龙看到了便利店从未有过的场面。从凌晨3点开始,一批批顾客涌入便利店,大量采购日用商品。有一位老大爷,走路都不是很顺畅,一个人带着拖车,把整个货架上的挂面全买了。很多人都是老顧客了,平时经常出入便利店,从没买过如此之多的商品。
  原来,当天凌晨,武汉市政府发布通告: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武汉“封城”了。
  曾玉龙明白“封城”这个词会给武汉人心理带来的影响——除了疫情发展外,最让居民担心的是生活物资供应不上。
  “心态最重要,我得帮他们稳住了。”曾玉龙心想,除了疫情发展外,最让居民担心的是生活物资供应不上。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店得一直开着,让路过的居民能看到灯光,看到店里有食物、有水,还有人对他们说“欢迎光临”。
  于是,曾玉龙与店员协商决定,保持24小时营业,尽可能满足居民的购物需求,尽力安抚他们的情绪。
  曾玉龙将整箱方便面搬出仓库,在店里最明显的位置码成一堵墙。他说:“这么做就是想让居民看到,我这儿还有方便面。放心吧,大家都能买到!”
  曾玉龙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顾客需要我们,我们团队的使命就是温暖周围一公里。”
  除了服务好附近邻居,曾玉龙还加入一个专为医护人员运送食品的志愿者车队,每日向武汉市各大医院运送物资和设备。但他觉得,这还不算“帮上了忙”。所以,他每天还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从网络信息中查找有哪些医护人员有用餐需求。
  曾玉龙学过医,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不易。他说:“希望能在这个时候,有机会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
  每日取出20份便当、两箱方便面、牛奶和水,免费送往医院。曾玉龙说,虽然不多,但至少能让一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吃饱。
  “太好了,终于不用吃泡面了。谢谢你!”接餐护士眼里布满血丝、面容疲惫,双手接过的是温热的便当。
  2020年,曾玉龙36岁,恰好是本命年,没想到赶上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他面对的敌人,是眼睛看不见的新型冠状病毒,是恐慌,是无助。他要帮助的是街坊邻居,是白衣天使,是江城一角。他的“武器”是面包、方便面、24小时营业和踏实的笑容。
  而在武汉,像他这样的默默奉献者,还有很多。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以一己之力,投入这场战斗。
  曾玉龙相信,武汉定能过关,战疫终将胜利。
  (摘编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人民网)
其他文献
阿里巴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马云的个人魅力和非凡的商业头脑也早已声名远扬。而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马云,一个外国投资人、咨询顾问眼中的马云和阿里巴巴会是什么样的?1994年就来到中国,阿里巴巴创业早期的咨询顾问克拉克先生将阿里巴巴帝国崛起过程中他的见闻、感触和思考结合深入的訪谈、研究写成了这本书。书中既可以读到阿里巴巴艰辛的创业历程、惊心动魄的商业对垒,也不乏有趣的背后故事。他多年在中国
20多年间亲如一家,生死与共,他们用超越血脉的人间真情,重构了城市新邻里关系,被媒体和市民喻为“中国好邻居”。  四个老人搬进一个家  时光回到27年前的那个秋天。年过五旬的乐和敏与妻子正在宁波市演武街老区的家中吃早饭,忽然听见隔壁“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楼道内也热闹起来。夫妻俩出门一看,原来是隔壁那套闲置好久的房子搬来了新邻居。看对方忙得不可开交,向来热心的乐和敏就和妻子一起上前帮忙,一直忙到天近
皮影戏一直都是中国孩子特别喜爱的艺术形式。  “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这是宋代《太平广记》里记载的韦庄的童年生活。白日里,孩子们在柳树下骑竹马嬉戏,到了夜晚,他们就模仿大人,利用灯光造影,有模有样地演起了皮影戏。  皮影戏在古代还有很多别称,如纸影戏、灯影戏、驴皮影等。它是一種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
我自幼与父母客居在北平,童年最早结识的朋友是中国的曹氏兄弟,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一年级。7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曹大叔一家人就住在我家东边,曹大叔在协和医院实验室工作,显得挺有学问;曹大嫂主要料理家中琐事,很是和蔼可亲。他们家有两个男孩子,老大叫曹兴武,那时候上五年级;老二叫曹兴文,那时候上三年级。  我家院子里有两架葡萄,靠东墙有三棵枣树,很高大,树枝伸过东墙,每年结出来的枣儿又脆又
我目睹过不同的死亡,其中包括主动选择死亡的,但过程痛苦,往往给家人造成难以克服的心理创伤。我理想中生命结束的方式,是一个平静无痛苦的过程,出于平和、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迫于无奈或逃避责任。我曾经以为安乐死(也叫“医生辅助死亡”)就是这样一种方式,直到我的婆母给我示范了一种更自主、更自然、更平静的方式。  婆母是英国人,出生于1927年,从小天资聪颖,学业优异,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是一位古典
“各级纪委也要解决好灯下黑的问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你们是查人家的,谁查你们呢?”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强调,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己必须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新年伊始,中央纪委给出了答案——1月3日至1月5日,连续三天发布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中央纪委将镜头对准自己,展现了“清理门户”和严防“灯下黑”的经验教训。  专题片中,17名被查的原纪检干部现身说法,不仅有落马
1  “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在课堂上被徐老师叱骂或曰教训的话。徐老师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编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文,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明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
母亲以及几个阿姨,都是在我的建议下使用微信的。接触微信之初,她们都觉得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原本她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只有电视、报纸,有了微信之后,她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可时间一久,我发现她们越来越容易焦虑了。公众号和朋友圈里各类负面新闻令她们胆战心惊:什么食物和什么食物会相克,哪里小孩光天化日之下被抢了,哪里发生了抢劫,哪里发生了惨烈的交通事故……一看到这样的新闻,她们立即转发
19700年4 月24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图为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欢呼庆祝  49年前,《东方红》的乐曲由“东方红一号”卫星传遍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不仅是一颗人造卫星,更凝聚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荣誉。从“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打开了太空之门。“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夜晚,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世界为
立秋时节,漫过胸口的东河河水已变得冰凉。  周厚清脸颊的泪,却比河水还要冰凉。  周厚清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肩扛搭档15年的周康云的遗体,趟过湍急的东河。  湍急的河水,在漆黑的夜里咆哮,却无法淹没河畔数百村民的哭泣声。  全身骨折、白布裹身,62岁的周康云就在村民的哭泣声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周康云工作笔记上的日期,永远停留在了8月7日。他留下的十余本工作笔记,承载着对乡亲最深沉的爱为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