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间”与“病中”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in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间(读作jiān)”与“病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同义词,都可以表示“生病期间”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病间”与“病中”却几乎是一对反义词,“病间”的“间”应读作jiàn,其含义是“病好转”“病愈”。“病间”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解释为:“少差曰间。”“病间”意即“病少差”,是“病稍好转”的意思。汉代扬雄《方言》云:“差、间、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间,或谓之知。”《汉语大词典》收有“病间”一词,解释为“病初愈”,释例即为《论语·子罕》中的“病间”。可见,“病间”在古代汉语中是“病好转”“病愈”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生病期间”的意思完全不同。
  “病间”一词在古典诗文中经常出现,其含义都是“病好转”“病愈”。如白居易《首夏病间》:
  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微风吹袷衣,不寒复不热。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
  整首诗充满了喜悦悠闲之情,其中“年来病初愈”正是对诗题中“病间”一词的最佳诠释。又如杨万里《又和见喜病间》:
  初病杨花犹乱飞,即今梅子已黄稀。卧惊节物遽如许,起得沉绵更解肥。云寺耶溪招布袜,斜风细雨欠蓑衣。半生不结修门梦,只梦家山唤早归。
  从标题即可知道,“病间”是和“喜”联系在一起的,诗歌表达了诗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再如《新唐书·段秀实传》:
  秀实六岁,母疾病,不勺饮至七日,病间乃肯食,时号“孝童”。
  还如清代作家陈鼎《八大山人传》:
  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市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
  “病间”一词在古典诗文中也可分开来用,如清代顾炎武《先妣王硕人行状》:
  一日煮药进姑……既进药而病立间。
  “病立间”意即“病立刻好转或痊愈”。
  “病中”一词也经常在古典诗文中出现,其含义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为“生病期间”的意思。以“病中”为题的诗歌与以“病间”为题的诗歌,其感情基调大不一样,如南唐中主李璟的《病中感怀》: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又如唐代诗人李中的《秋夕病中作》:
  卧病当秋夕,悠悠枕上情。不堪抛月色,无计避虫声。煎药惟忧涩,停灯又怕明。晓临清鉴里,应有白髭生。
  两首诗通篇都充满了诗人生病期间的憔悴与忧愁,情感非常沉郁。
  在阅读古典文献时,我们要注意“病间”与“病中”的不同,以免误解文意。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术前对29例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进行胸部CTA检查,分别在3 mm间隔的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上采用五分
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在第二课课文后面,附了一首汪国真的《旅程》(教材中没写题目),即: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关于《旅程》及汪国真的诗,笔者在这里谈
目的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Digitized visible human).方法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1例,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用5%明胶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4VO)大鼠海马NMDA受体NMDAR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VD)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改良的Pulsinelli 4VO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电脑控制的穿梭箱
“剧增”与“巨增”是目前汉语中表示数量的增加时并存并用的两个词,下面两个例句说的是同一件事,却用了不同的词:  (1)一年身价暴增110亿黑马严介和财富巨增之谜。(《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10月19日)  (2)一夜成名后,严介和一时身陷与资产剧增有关的种种漩涡。(《竞报》2005年12月6日)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只收了“剧增”,没有收“巨增”。有人认为“巨增”是“剧增”
期刊
如何解读作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作品是独立的存在,应割断它与作者的联系,进行"封闭式"的阅读,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理解;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只有了解作者才能更好
“亲生”是一个很普通的词,但若不注意,也会用错。例如:  (1)忘不了那个举报亲生孙子的老人。(中国网2005年6月7日)  (2)亲生孙女对待奶奶不如邻居。(《新疆都市报》2005年8月25日)  (3)嫌弃女儿未婚而生下一个外孙子的老汉王甲,为怕他人说闲话,竟托人把亲生外孙卖掉。(《农民日报》2004年5月26日)  (4)姥姥总说我不是她亲生的外孙女,我以为那是气话。(《华商晨报》2005年
阎光才在《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个体性,而不在于一种超越个体的抽象建构。它是与无数个体平凡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正是日常生活中的生老
目的 研究体外星形胶质细胞(Ast)反应性胶质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规律。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Ast,利用划伤的方法,建立Ast对损伤反应的实验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RT-PCR、免疫细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界、文学界的有识之士热情呼唤“诗教”的回归,我国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日益感到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育对学生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