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并日益提高。在这里,我想根据多年教学谈谈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认真钻研教材,利用教材之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钻研教材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赛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分析,并善于进行教材设计,选择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吗?”……这些要求都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主动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因此,在备课中钻研教材时一定要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着重运用这些创新因素,确定好能力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创造性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如在教授加法的交换律时,在教授时开始出示20 30=50 30 20=50这组算式,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得出:两个算式的加数和结果相同,只有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可用什么符号连结呢?20 30=30 20然后才出示几组相类似的算式进行比较,学生还是得出相同的结论。此时就可以提出我们把它取一个什么名字?这样又给学生一个创造发挥的空间,最后老师归纳板书课题。这样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新的动机、激发、诱导、强化后进行的创新行为,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使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例如在四年级教算术平均数的一个内容时,教师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均问题就在身边,从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了探究的主题是求平均数。(一)教师请学生观察全班四个大组分别有多少人。不少学生纷纷起立,回头数人数;第一组10人,第二组14人,第三组13人,第四组11人,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吗?有学生站起来:哪一个小组人数最多?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教师抓住最后一个问题,表扬学生,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谁有办法让每一个小组的人数一样多呢?学生回答人数多的大组同学搬到人数少的组去,使四个小组的人数都是12人。(二)像这样求每组人数同样多的问题,是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是求平均数,教师明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一)”,这样激活了学生兴趣,明确了探究的主题。因此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彻底摒弃“唯我独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在一个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教四年级的简便运算式题376—199时,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创新,真是让他们去异想“天开”,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地推向新高潮。下面就是学生们汇报的情况。学生:我们这个小组是这样去想的:376—199等于376—200 1。因为199相差1就是200。所以减去200必须加上1,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简便的。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是这样去想的:376—199等于376—300 101。因为我们减去了300,就比199多了101,所以要加上101,看起来后面的加数是大了一点,但是前面我们是大数减大数,向前进剩下小的数,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做也能达到比较简便的运算。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和前两组做法不同,我们是这样做的:376—199等于376—276 77。我们认为376—276剩下100,因为276比199多减了77,所以加上77。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也很好。
学生:我们小组的做法与三组都不同,我们是这样做的:376—199等于399—199—23。因为399—199等200,而399比376多了23,所以要减去23,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做也很简便。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三、在应用中精心设计练习,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掌握知识,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学生国民经济计划,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精心设计练习,课后设置开放性练习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开发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如:用多种方法比较87 10和78 10的大小。还可设计探索性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如:在一个长方有纸片中,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设计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的来说,要将课堂作业的设计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结合来,要有层次地训练学生,面向全体,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使之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挖掘其创新能力。
在多年业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而这一切又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教育的基础上,无经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应该从教育入手,要大力提倡和实施高素质创新教育。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实行创新教学,要突出当代小学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地培养出一批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一代新人。
一、认真钻研教材,利用教材之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钻研教材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赛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分析,并善于进行教材设计,选择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吗?”……这些要求都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主动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因此,在备课中钻研教材时一定要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着重运用这些创新因素,确定好能力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创造性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如在教授加法的交换律时,在教授时开始出示20 30=50 30 20=50这组算式,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得出:两个算式的加数和结果相同,只有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可用什么符号连结呢?20 30=30 20然后才出示几组相类似的算式进行比较,学生还是得出相同的结论。此时就可以提出我们把它取一个什么名字?这样又给学生一个创造发挥的空间,最后老师归纳板书课题。这样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新的动机、激发、诱导、强化后进行的创新行为,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使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例如在四年级教算术平均数的一个内容时,教师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均问题就在身边,从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了探究的主题是求平均数。(一)教师请学生观察全班四个大组分别有多少人。不少学生纷纷起立,回头数人数;第一组10人,第二组14人,第三组13人,第四组11人,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吗?有学生站起来:哪一个小组人数最多?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教师抓住最后一个问题,表扬学生,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谁有办法让每一个小组的人数一样多呢?学生回答人数多的大组同学搬到人数少的组去,使四个小组的人数都是12人。(二)像这样求每组人数同样多的问题,是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是求平均数,教师明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一)”,这样激活了学生兴趣,明确了探究的主题。因此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彻底摒弃“唯我独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在一个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教四年级的简便运算式题376—199时,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创新,真是让他们去异想“天开”,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地推向新高潮。下面就是学生们汇报的情况。学生:我们这个小组是这样去想的:376—199等于376—200 1。因为199相差1就是200。所以减去200必须加上1,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简便的。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是这样去想的:376—199等于376—300 101。因为我们减去了300,就比199多了101,所以要加上101,看起来后面的加数是大了一点,但是前面我们是大数减大数,向前进剩下小的数,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做也能达到比较简便的运算。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和前两组做法不同,我们是这样做的:376—199等于376—276 77。我们认为376—276剩下100,因为276比199多减了77,所以加上77。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也很好。
学生:我们小组的做法与三组都不同,我们是这样做的:376—199等于399—199—23。因为399—199等200,而399比376多了23,所以要减去23,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做也很简便。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三、在应用中精心设计练习,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掌握知识,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学生国民经济计划,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精心设计练习,课后设置开放性练习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开发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如:用多种方法比较87 10和78 10的大小。还可设计探索性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如:在一个长方有纸片中,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设计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的来说,要将课堂作业的设计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结合来,要有层次地训练学生,面向全体,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使之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挖掘其创新能力。
在多年业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而这一切又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教育的基础上,无经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应该从教育入手,要大力提倡和实施高素质创新教育。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实行创新教学,要突出当代小学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地培养出一批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