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你的脚步慢一些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u89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是在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针对大学语文的教授,微课是传统课堂重要的、有效的补充和拓展,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是由大学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决定的。
  【关键词】微课;大学语文传统课堂;补充和拓展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应关注任何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形式改革,微课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威力冲击着现今的教学传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笔者查阅了很多有关微课的资料,看到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全国微课及教学设计大赛的通知,在大赛专门网站,有部分网友提交的作品,对微课这种教学设计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由此思考大学语文是否适合开展微课教学?因此笔者写就此文。
  一、微课的起源与发展
  “微课”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孟加拉裔人萨尔曼·可汗提出来的,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于2007年创建了可汗学院。可汗学院在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理念的指引下推出了系列微视频。这些视频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深受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实现了用视频改造教育的目的。
  国内教育学界深受启发,为微课注入了本土化的理解和“灵魂”。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①在国内率先倡导“微课”教学。随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许多微课领域的知名学者,有胡铁生、张一春、黎加厚、焦建利、李玉平等,在这些微课先行者的引领下,微课在中小学及某些领域发展形势喜人。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②。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当前,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2013年,四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先后举办——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众多新闻媒体对微课进行了大量跟踪报道。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井喷之势。2013年堪称“中国微课元年”。
  从起源于国外的微视频,到我国中小学开展的微课程,到全国的微课教学设计大赛等等,可以看出微课在我国教育界已有较强的发展态势,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
  微课,从实质上来讲,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只是将视频教程作为教学资源之一而产生的一种资源形式。为了便于在网上传播,开发者根据软件应用由入门到高级,将教程细化为最小单元的知识点,甚至将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再拆分为若干小节,结果就是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仅3~5分钟,多的也10分钟左右。教程直接放在网上,由一个目录页连接起来,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和学习进度,每次学习其中若干个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不像看教学光盘那样,很难从个把小时的内容中找出想要查看的片段来。微课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影响下,随着移动媒体用于教学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③
  微课来袭,能否冲破大学语文传统课堂的束缚,并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鸠占鹊巢”呢?当然“鸠”是个特别不准确的用语,对微课有了很重的褒贬色彩,笔者只是想表明它攻占了传统课堂的阵地。我们来一起探讨它能否占领高地吧。
  二、大学语文与微课教学的探讨
  我们先从大学语文的几个特点入手,来讨论是否适合采取微课教学。
  (一)教学对象
  顾名思义,大学语文所面临的对象是大学生,而我国微课发展是从中小学起步的,缘由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特别明确,注意力集中一般只有10至15分钟,这样短时有效的教学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学习时间,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大学生是经过各种学习锻炼、培训的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诉求和愿望,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比较稳定实用的学习方法,有较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从教学对象比较上讲,在大学范围内,脱离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开展微课教学是不合适的。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作品讲读和写作演讲。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各高校著名专家表示:作品讲读部分更应关注人文性、知识性,这也就区别了中小学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因此大学语文较少讲授工具性的内容,比如对字词的解释、段落大意的总结、中心思想的提炼等,更多关注作者为何写作这样的作品,作品能流传的主要原因,作品是怎么传情达意的、主人公形象对学生有什么启示意义等等,这些内容是很难简单分割成几个知识点去讲授的。所以任何一个完整系统的授课必然包含了很多单个的知识点,但是试图通过一两个知识点就能高屋建瓴,就能全面掌握系统内容显然是不妥当的。比如课标当中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会讲到一个重要人物——贾雨村,传统授课的话会在节选部分勾勒出这一形象,并注意他在本部分的形象较之以前所发生的变化,自然而然也就会关注到他以前的形象及促使他形象变化的原因,分析出他内在的思想以及使他具有这种思想的文化和社会原因,通过文学来认识社会,来剖析人性,让学生明白文学是展示社会和文化的一面窗口。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微课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的特点是不一致的,如果为微课而微课,拆分成若干个单个的知识点,则容易割裂其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一气呵成的讲授感觉。
  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写作与演讲部分,其目标却突显了工具性的特征,因此,采用微课教学将其中的写作方法、技巧以及演讲方法、技巧进行10~15分钟的讲授则能完全可以明了地展示清楚。比如新闻写作当中的“倒金字塔”结构,从“倒金字塔”结构的来源背景、本身形式、影响意义讲起,加上案例展示以及新闻稿修改,15分钟的时间可以将这个写作模式讲的很透彻明白。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上来讲,可以选择性地采用“微课”进行教学。   比如,适合视频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基本的事实和定律、已成定论的观点、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基本的演示和操作步骤等等。而不适合视频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思辨性很强的内容、情感性很强的内容、生成性很强的内容,以及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有赖于灵感激发、教师风采展示的内容等。
  因而,任何一门学科,有的内容适合采用微课的形式,而有的内容不适合。在一堂课上,哪些需要运用视频教学,必须要根据实际内容来灵活选择,不能为微课而微课,忽视课堂内容的传授、课堂效果的实现。
  (三)教学目的
  教育部规定:大学语文是理工类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运用母语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学语文的总体教学目的,更多关注的是人文性,其次是工具性,由此推出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突出人文性和知识性,这也就意味着大学语文要引领学生感受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讲求对学生的精神启迪、人文关怀,在他们心灵的深处种植真善美的种子。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面对面的教学互动中碰撞出精神的火花,让学生感受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追求。影响人、改变人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和思想。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占主要地位,而微课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的教学资源来使用。
  (四)教学环境
  就目前高校的教学环境来看,一是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硬件环境不完全具备,比如军校对移动设备管理严格;二是老师对于视频制作技术一般,有时候不能将自己的灵感和风采完全展示在视频中,无法达到当堂讲授的效果。微课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引领教学潮流,但是当前在高校大规模开展是不现实的。
  从大学语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环境来看,笔者认为“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似乎并不适合大学语文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这种知识点集中、学习途径方便、快捷有效、利于学生自学、扩大受众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现代传媒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是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元素,我们应该重视,因为它对拓宽教学改革思路,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所启示和借鉴。比如当前我们就可以探索进行如何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工作,可以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理清思路、确定目标、设置重难点的过程制成“微课”,供学生预习时观摩;也可制作疑难剖析微课,供学生课后查看;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插入其他教师对同一观点的不同分析的微课视频以作补充,而这种对同一个观点的不同分析使得学生有了更强的辨别能力,所以这种补充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教学效果也会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我们对微课与大学语文教学有了基本的认识,一是微课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教学实验;二是微课的侧重点应该是网络教育,更多关注网络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领域,应该与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结合起来,开创有别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三是微课不大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可以被传统课堂所利用,也就是传统课堂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四是微课虽微,但不能粗制滥造,更要讲求精。④
  面对微课的迅猛发展之势,我们更要警醒,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教学改革改的不只是形式,重点是要增强教学的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微课我们想说一句:
  微课,你的脚步慢一些吧。
  注释:
  ①焦建利.微课程[EB/OL].http://jiao.blogbus.com/logs/157517074.html.2011-08-22
  ②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③赵小利.用“微课”,把教学设计的精彩亮出来.半山老师博客.2013-04-27
  ④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学校生命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落实,在明晰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三个层次阐述了音乐课堂上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音乐课堂;生命教育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吸毒、自杀、性危机等行为屡屡出现,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来“生命教育”这一教育思想,
期刊
周韶华,中国画家、理论家。1929年生于山东荣成市。1941年参加八路军,并在解放战争中曾荣立一等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曾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8所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水彩画作品有《茶山之歌》;水墨画作品《渤海湾的晨光》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小图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作为依托,分析了在此时代背景下,触觉设计引入视觉形态化中的可能性,以及优越性。举例已出现的各种新兴的设计作品,进一步论述了在“小图”背景下视觉与触觉双通道建立的可行性。设计师通过对视觉与触觉语言的准确把握,是能够跨越图片尺寸大小的障碍而同样使受众得到满意的审美要求与情感共鸣。在这一系列的激发过程中,始终是以受众的心理情感作为设计的重点与核心。  【关键词】小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鄂伦春族始终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其生产工具通常是手工制品,桦皮和兽皮成为了他们制作器皿、服饰的原材料。本文对鄂伦春族桦皮制品和兽皮制品两种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分析,力求增加人们对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的认识。  【关键词】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桦皮;兽皮  一、引言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山岭上的人”和“使用驯鹿的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状态。鄂伦春族人
期刊
【摘 要】“人”一直是哲学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人学,对自己而言是成就自身的人格;进而求知他人;再向外通出去,便是建国。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两者在人学方面的思想是声气相同的。今天进一步挖掘二者之间的共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土壤中根治、壮大。对于我们构建全人类和中国人的解放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的人;实践;群体性  “人之光”是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影视的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讨论拍摄制作中涉及的场地、布景、设备、人才等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着重强调如何通过引入“影视人力资源库”这一概念来发掘和管理人才。最终表明,通过影视拍摄各个环节的市场化开发为云南影视拍摄奠定基础,使之形成便利,吸引外来剧组到云南拍片,由此从根本上带动云南民族影视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云南;影视产业;拍摄制作;人力;资源;整合  云南作为
期刊
【摘 要】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与比较学紧密相连。本文针对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实施,从概念的界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支持系统的构建等几个方面的论述,以将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实践加以完善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关键词】比教学;美术史;模式  中外美术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学的思想早已渗透其中。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与比较学紧密相连。在教学论中,教学模式是一个术
期刊
【摘 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美术教育都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美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些小学美术课教学上的阶段性及分类教学,还有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阶段性;课堂教学;临摹;创造力  一、我国美术教育的研究  (1)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人类所有的活动当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的美育是一个重点,舞蹈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重视,舞蹈教育成为了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本文研究了舞蹈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影响,分为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两大部分,其中精神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健康。  【关键词】舞蹈教育;身体素质;精神素质  舞蹈产生于文字之前,是人们最初用于表达自己的方式,人类将情
期刊
【摘 要】社交网络近年在我国高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渠道,其BBS式的参与方式让更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我。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快文化现象让意见的表达趋向于更加简单,因此,国外Facebook最开始在页面中添加了一个大拇指的图标,用于用户简单表达意见,由此催生了如今社交网站基本必备的“赞”功能。而随着“赞”这一按钮在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的出现,“点赞”也就成了越来越普遍的行为,近月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