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传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我的观点是,在欧洲文明启蒙之初,我们是从那赋予教育以灵感的崇高的理想起步的,然而渐渐的,我们的理想却沉落到与我们的实际持平的地步。
“可是,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所渴望给你们的印象是,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知识,却能让你缺乏智慧。”
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同学生当下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同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自由、快乐的童年,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
一、 知识经济需要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呼唤“智慧型”教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意味着人类已迈入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的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是对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及以资金、能源、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超越,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变。
1.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知识总量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不断被刷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不断拓展,日益虚拟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人要适应变化,主宰命运,进而建功立业,必须具有高智能。
一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它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一个智慧大竞技的时代,在智慧竞技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领先变化才能“制变”,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知识创新人才可能引领社会,可能开创一片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会创新的人不要说做杰出人才,就是做个平庸的人安稳度日也很难。
二是需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无疆域的全球经济”,它必将带来全球的合作和竞争,需要具有国际理解力,能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国际型人才。“地球村”需要人们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因为知识创新人才必然具有高智能,能迅速高效收集、处理、加工知识和信息,必将走向世界历史,创造人类辉煌。可以乐观地预见,创新人才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这传递给教育的信号就是:教育应迅速转型,在培养目标上由过去主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转变为主要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智慧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智慧型”教师呢?
“智慧型”教师是指拥有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师。而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超越。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理性直觉实现由教学知识经验向教学智慧的飞跃;教学实践智慧将教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理论富于情境化和个性化。
2.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首先,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娴熟的技能技巧。扎实的知识技能是“智慧型”教师的必要条件,是“智慧型”教师的根基。具体而言,“智慧型”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做到驾驭自如;掌握了科学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能做到因材施教;拥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开放的知识结构,能纵横开合,触类旁通。反之,知识技能残缺的教师等于缺乏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根,即使外部条件很优越,也无法成为“智慧型”教师。
其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沃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才可能凭借知识技能不断生成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升华就可能成就“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正是凭借拥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进行改造教学现实世界的自主活动,并在认识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教师自己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直觉领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智慧型”教师是学校教育无法直接培养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经受锤炼、领悟、生成。
再次,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飞跃的关键是教学的理性直觉。可见,“智慧型”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
理性直觉看似神秘,其实也很实在。“艺术家运用想象力把形象结合成有机整体,以创造意境,往往出于‘妙语’;科学研究中不乏灵感不期而至、豁然贯通而有所发现的事例,都是理性的直觉的表现。”“哲学的理性直觉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是具体生动地领悟到无限的、绝对的东西,这样的领悟是理论思维和德性培养的飞跃。”
理性直觉是理论思辨的结晶,同时也是教师德性自由的表现,需要教师在言行一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味、验证、调整。
最后,具有自由的人格特质。在教学实践中,从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是有限对无限的超越,是暂时对永恒的超越,这个飞跃过程是教师发扬高度的自主性,凭借理性直觉不断挖掘教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智慧因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同时反观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中内在深层的思想、观念、策略的过程;在认识教学实践与认识自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德行不断深化;在教师德性深化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明晰的教学理性,获得了更自由的教学意志,获得了内在的情感满足,总而言之,教师获得了更自由的人格特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二、“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之比较及知识经济背景下“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的弊端
哲学家冯契认为,认识过程是从无知到知,从有知到智慧的运动,据此,我们可以总体上对教师作一个较为宽泛的分类:“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其中“经验型”教师是指仅拥有生产、生活经验没有获得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师,其认识特征处在从“无知”到“知”的运动区间;“知识型”教师是指拥有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其认识特征处在从“知”到“智慧”的运动区间;而“智慧型”教师则是指成功实现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并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学智慧的运用居主导作用。根据以上描述,“知识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经验型”教师比例较少,“智慧型”教师则稀缺。
下面将“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综合比较如下:
“经验型”教师本质上同农业社会相适应,缺乏系统专业知识技能,凭借具体、感性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从事教学活动,属于生活世界中的教师,如不少私塾先生及人们现代常说的教书匠等。一般而言,此类教师往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大都没法学到系统知识、技能,常常只能获得具体、感性、机械的经验。
“知识型”教师本质上同工业社会相适应,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自觉运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从事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属于科学世界中的教师。一般而言,师范院校毕业生或经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可归入此类。这类教师能够按相同标准,预定流程成批量培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满足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智慧型”教师本质上同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不仅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教学实践智慧,能从事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教学活动,属于创新世界中的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等优秀教师。此类教师能机智处理教学事件,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与智慧,科学与人生,形成自我教育人格,往往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榜样”。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呈逐级发展的关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属于非“智慧型”教师,这两类教师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他们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农业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弊端日益明显,表现如下:“经验型”教师仅凭借具体、感性的知识性经验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更谈不上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型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停滞在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从而极大限制学生智能开发,即从深层次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和自我完善,这在本质上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型”教师虽然可以培养大量知识技能型劳动者,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却不能承担为知识经济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在科学世界里,“知识型”教师注重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培养相同规格、相同型号的成批量的“产品”,学生往往被“知识技能化”,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明显制约,创造性遭到扼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学生最终难以成为知识创新人才,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主流需要。
综上所述,“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都不能提供富有智慧的教育,无法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应积极向“智慧型”教师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主导需要。
三、 培养“智慧型”教师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培养“智慧型”教师关键是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理性直觉能力如同“顿悟”一样豁然贯通而把握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认识教学事实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既要求教师凭借教学知识技能努力获得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诚践行,反复锤炼,努力达到一种对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的直觉反映。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催生“智慧型”教师。
就教师自身而言,要成为“智慧型”教师首先应具备“知识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掌握较为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一般师范院校的科班毕业生大体具备这个素质;然后应在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知识、技能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活化、发展原有知识技能,锤炼思维能力,同时凭借思辨的综合,领悟到无限、绝对的东西,获得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这个难以言说的知识内化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反思性信息资源,主动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不断锻炼哲学思辨能力,进行思想观念创新,从而开启智慧的大门。与此同时,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她的微妙、深奥,虔诚地去践行,不断调适,从而逐渐地把这种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神经”、“肌肉”,成为一种直觉反应,这是一个锤炼个性,德性提升的过程。
当然,“智慧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创设较好的教学环境,如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考核制度,由注重“量”的评价转变为注重“质”的评价,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为有创见、沉得下的教师提供较为宽松、安宁的教学环境,以便涵养个性、涵养智慧;同时应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舞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营造活跃多样的学术交流氛围。
“可是,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所渴望给你们的印象是,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知识,却能让你缺乏智慧。”
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同学生当下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同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自由、快乐的童年,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
一、 知识经济需要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呼唤“智慧型”教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意味着人类已迈入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的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是对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及以资金、能源、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超越,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变。
1.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知识总量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不断被刷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不断拓展,日益虚拟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人要适应变化,主宰命运,进而建功立业,必须具有高智能。
一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它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一个智慧大竞技的时代,在智慧竞技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领先变化才能“制变”,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知识创新人才可能引领社会,可能开创一片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会创新的人不要说做杰出人才,就是做个平庸的人安稳度日也很难。
二是需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无疆域的全球经济”,它必将带来全球的合作和竞争,需要具有国际理解力,能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国际型人才。“地球村”需要人们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因为知识创新人才必然具有高智能,能迅速高效收集、处理、加工知识和信息,必将走向世界历史,创造人类辉煌。可以乐观地预见,创新人才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这传递给教育的信号就是:教育应迅速转型,在培养目标上由过去主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转变为主要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智慧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智慧型”教师呢?
“智慧型”教师是指拥有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师。而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超越。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理性直觉实现由教学知识经验向教学智慧的飞跃;教学实践智慧将教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理论富于情境化和个性化。
2.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首先,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娴熟的技能技巧。扎实的知识技能是“智慧型”教师的必要条件,是“智慧型”教师的根基。具体而言,“智慧型”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做到驾驭自如;掌握了科学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能做到因材施教;拥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开放的知识结构,能纵横开合,触类旁通。反之,知识技能残缺的教师等于缺乏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根,即使外部条件很优越,也无法成为“智慧型”教师。
其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沃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才可能凭借知识技能不断生成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升华就可能成就“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正是凭借拥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进行改造教学现实世界的自主活动,并在认识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教师自己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直觉领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智慧型”教师是学校教育无法直接培养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经受锤炼、领悟、生成。
再次,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飞跃的关键是教学的理性直觉。可见,“智慧型”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
理性直觉看似神秘,其实也很实在。“艺术家运用想象力把形象结合成有机整体,以创造意境,往往出于‘妙语’;科学研究中不乏灵感不期而至、豁然贯通而有所发现的事例,都是理性的直觉的表现。”“哲学的理性直觉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是具体生动地领悟到无限的、绝对的东西,这样的领悟是理论思维和德性培养的飞跃。”
理性直觉是理论思辨的结晶,同时也是教师德性自由的表现,需要教师在言行一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味、验证、调整。
最后,具有自由的人格特质。在教学实践中,从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是有限对无限的超越,是暂时对永恒的超越,这个飞跃过程是教师发扬高度的自主性,凭借理性直觉不断挖掘教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智慧因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同时反观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中内在深层的思想、观念、策略的过程;在认识教学实践与认识自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德行不断深化;在教师德性深化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明晰的教学理性,获得了更自由的教学意志,获得了内在的情感满足,总而言之,教师获得了更自由的人格特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二、“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之比较及知识经济背景下“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的弊端
哲学家冯契认为,认识过程是从无知到知,从有知到智慧的运动,据此,我们可以总体上对教师作一个较为宽泛的分类:“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其中“经验型”教师是指仅拥有生产、生活经验没有获得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师,其认识特征处在从“无知”到“知”的运动区间;“知识型”教师是指拥有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其认识特征处在从“知”到“智慧”的运动区间;而“智慧型”教师则是指成功实现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并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学智慧的运用居主导作用。根据以上描述,“知识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经验型”教师比例较少,“智慧型”教师则稀缺。
下面将“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综合比较如下:
“经验型”教师本质上同农业社会相适应,缺乏系统专业知识技能,凭借具体、感性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从事教学活动,属于生活世界中的教师,如不少私塾先生及人们现代常说的教书匠等。一般而言,此类教师往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大都没法学到系统知识、技能,常常只能获得具体、感性、机械的经验。
“知识型”教师本质上同工业社会相适应,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自觉运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从事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属于科学世界中的教师。一般而言,师范院校毕业生或经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可归入此类。这类教师能够按相同标准,预定流程成批量培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满足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智慧型”教师本质上同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不仅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教学实践智慧,能从事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教学活动,属于创新世界中的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等优秀教师。此类教师能机智处理教学事件,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与智慧,科学与人生,形成自我教育人格,往往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榜样”。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呈逐级发展的关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属于非“智慧型”教师,这两类教师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他们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农业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弊端日益明显,表现如下:“经验型”教师仅凭借具体、感性的知识性经验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更谈不上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型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停滞在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从而极大限制学生智能开发,即从深层次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和自我完善,这在本质上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型”教师虽然可以培养大量知识技能型劳动者,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却不能承担为知识经济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在科学世界里,“知识型”教师注重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培养相同规格、相同型号的成批量的“产品”,学生往往被“知识技能化”,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明显制约,创造性遭到扼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学生最终难以成为知识创新人才,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主流需要。
综上所述,“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都不能提供富有智慧的教育,无法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应积极向“智慧型”教师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主导需要。
三、 培养“智慧型”教师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培养“智慧型”教师关键是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理性直觉能力如同“顿悟”一样豁然贯通而把握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认识教学事实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既要求教师凭借教学知识技能努力获得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诚践行,反复锤炼,努力达到一种对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的直觉反映。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催生“智慧型”教师。
就教师自身而言,要成为“智慧型”教师首先应具备“知识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掌握较为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一般师范院校的科班毕业生大体具备这个素质;然后应在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知识、技能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活化、发展原有知识技能,锤炼思维能力,同时凭借思辨的综合,领悟到无限、绝对的东西,获得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这个难以言说的知识内化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反思性信息资源,主动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不断锻炼哲学思辨能力,进行思想观念创新,从而开启智慧的大门。与此同时,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她的微妙、深奥,虔诚地去践行,不断调适,从而逐渐地把这种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神经”、“肌肉”,成为一种直觉反应,这是一个锤炼个性,德性提升的过程。
当然,“智慧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创设较好的教学环境,如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考核制度,由注重“量”的评价转变为注重“质”的评价,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为有创见、沉得下的教师提供较为宽松、安宁的教学环境,以便涵养个性、涵养智慧;同时应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舞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营造活跃多样的学术交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