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坚守传统的胜利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发皱眉细框眼镜,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的照片被更新在普利兹克奖官网首页,这意味着,本年度建筑界最高奖项被这位中国人领走。
  王澍成为普利兹克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此前,1983年,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也曾获得此奖。王澍此次获奖,也是中国建筑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国际最高荣誉。
  “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2012年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词中说道。
  在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有些激动地说:“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这位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的建筑师,一直执著地践行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他用一种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姿态,抵抗着西方建筑学和大工业复制时代的建筑理念,捍卫并希望恢复传统的尊严。
  终于,他成功了。这一次,回收的旧砖碎瓦战胜了光鲜的高科技材料,独特战胜了复制,自然战胜了人造,传统战胜了现代。
  一个建筑一个世界
  “二战以后最大的新闻应该在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有一天,他们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他们决定彻底抛弃自己的文化,走向所谓的现代化。”在一次演讲中,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的王澍痛心地说道。
  这位喜欢吹箫、热爱书法和中国山水画的建筑师想做的,是留住文化。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幼时曾在西安和北京生活,如今定居杭州。在成长过程中,他自言“从来没有和传统分开过”。
  从小学四年级起,王澍就开始疯狂练习书法。直到上了大学,午休时分,宿舍里其他同学都睡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写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
  对于中国绘画,王澍更是崇尚有加。“它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王澍说。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建筑学传统。这条路孤独且艰难,但他从没有退缩,在妻子的支持下,闷头向前闯。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的扩张也进入了一种空前的疯狂。过去的三十年,每个城市都拆毁了将近90%的传统建筑,外形雷同的高楼 在一片拆迁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大规模开发之后,建筑和街道只能看不能用,人性消失了,如自然一样生长起来的东西被挤压得没有余地。”面对着民族核心价值观随之土崩瓦解的残酷现实,王澍开始思索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当你看到有那么多的材料,原来非常有尊严地待在老建筑上,忽然变成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的时候,作为一个建筑师,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就是无德。”王澍说,“如果仅仅把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是很猥琐的。”
  凭着建筑视角的关照,王澍选择对“小草一般的代表某种权力底层的带有真正生机的”东西致以敬意。而他的方式,是建造一个差异性世界。用这种差异性,来分解霸权分解权力,保留传统。
  “做一个建筑,有的建筑师就是做一个建筑,有的建筑师是在做一个世界。”王澍想要做的,是后者。“我不相信只有一个世界存在。”他说。
  


  


  为传统恢复尊严
  获奖评审词中,有这样一句:王澍的建筑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
  达到这种效果,一个重要方法是运用旧材料。瓦片木头竹子等自然产品都成了王澍建筑的原材料。
  “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许多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王澍说。
  2006年,宁波博物馆按照王澍绘制的图纸起建。面对着环绕四周的新区,王澍却从建造新区拆掉的近30个村庄里,回收了600多万块废砖瓦片。他把这些超过4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作为建造博物馆的原材料。
  得知这个消息,甲方一位负责人找到王 澍,对他咆哮说:“这么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你用这么脏的材料做博物馆,你什么意思?”
  王澍连环反问道:“我们有个约定,要做一件新东西,是不是?”“新东西就意味着评价标准没有形成,没形成谁最了解最有把握,是不是我?既然是我,那你是不是应该听我的呢?”
  听过这一番霸气外露的回答,负责人愤怒地摔门而去。
  宁波博物馆建成开放后,从开馆第一天起,连续三个月,每天3000人次的参观限额都突破了一万人。项目大获成功,当时摔门的甲方也向王澍做了真诚的正式道歉。
  有一次,王澍在博物馆里问一位老太太来过几次,老太太说:“四次。”
  王澍觉得奇怪,便接着问她来看什么。老太太答道:“展览我看不懂,我就是来看建筑的。我原来的家没有了,但我在你做的房子上,到处都能发现我原来家里的痕迹。”
  听后,王澍很感动。他说他想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反复来看的收集回忆的博物馆。
  除了在材料上恢复传统的尊严,王澍更推崇工匠技艺。他认为,普通工匠们手上的技艺,才是“活着的传统”。一旦技艺消失,传统也就死了。
  在设计让他获得最高荣誉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王澍采用的材料依然类似。这一次,他想让建筑更加贴近自然贴近水乡江南。
  于是,他大量启用传统的手工建造,面对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到的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他让农民工们大展“砌石头”的精湛手艺。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样的建筑非常激动,觉得自己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
  “建筑要靠工匠的二度创作,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有事可做。工匠的尊严很重要。”王澍不止一次如此强调。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从大学二年级起,王澍就是一名反叛学院派教学传统的学生,他曾以“太假”为由拒绝画必修课中的商业效果图,甚至带着三四个学生去和教授谈判。为此,宽容的学校取消了这一限制。
  至今在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里被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王澍当着导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然而,这位“现代建筑师”却在研究生毕业后的8年时间里,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而是每天从早上8点到午夜,在工地上与工匠们同吃同作,在最真实的建造中积累经验。
  如今,从学生变为老师的王澍,依然秉承着自己鲜明的风格。
  “如何对待中国建筑的传统?说是没用的,一定要做,在做的当中才可以体会。”王澍强迫学生每天练书法,让他们经常参加建造活动,他传授的是让学院派们匪夷所思的中国传统建筑学。
  王澍说自己的“智慧”源于乡土传统,“人和自然可以做到极类似”。
  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首次出现中国馆。5000根竹子6万多块回收的青瓦6位建筑师3名工人13天时间,王澍带领他的团队在全手工的状态下,完成了800平方米的“瓦园”。
  当游览者踏上竹桥,走入瓦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在你真正捏着竹子搭建时,你的整个意识都会发生变化。”王澍说。
  比起被反复复制的现代主题,王澍显然更喜欢谈传统的独特。若是某位学生通过模仿傳统做出作品来,王澍必定会打零分。“传统是个死东西,你得有办法给他整活了。”他说。
  重返自然之道,王澍深知,走起来甚为艰难。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曾这样评价王澍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很鲜明的中国情结;但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英雄主义色彩。”
  王澍希望能做一种超越个人的建筑。就像在国际上产生了震撼级反应的象山校区那样,让人看过后记住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存在,而是“一个整体的建筑完全融入自然里的深刻感觉”。
  他说:“建筑是一种表达的终端,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我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建筑,向世界讲述中国人对生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高兴的是,很多人都看懂了,认可了。”
  在当前语境下,王澍依然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也很特别,叫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经典结构。
其他文献
樱庭妙子今年34岁,出生于日本的白滨。她长相甜美,身材娇小,留一头及肩长发,但手臂上的肌肉却硬得像石头,她是个在世界各地到处漂泊、舞刀弄铲的厨子。妙子家里开餐馆,有个小她两岁的弟弟。提起姐弟俩的童年时光,大多伴有锅碗乒乓和客人喧哗的背景音乐。在她成为厨子之后,相同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语言陪伴着妙子,这大概是她从不感到陌生孤独的原因。  虽然常在厨房里玩耍,但妙子在22岁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当
期刊
当新来的钟点工阿姨在短短的三个月中第二次要求涨时薪的时候,看着那水迹斑斑的地板,脏的干净的乱放一气的抹布,听着厨房、洗手间水龙头哗啦啦的水声,我果断地跟她说,“那就结账吧!”  阿姨刚来的时候是22元每小时,每天两小时,一个礼拜来六天;月中的时候她提出来,不来的那天也要算工钱,好吧,只要活儿干得漂亮清爽,多付一天的工钱就多付一天的工钱!这年头找个钟点工不容易!可说了不晓得多少次,她的拖把永远拧不干
期刊
3月20日,中南大学破格聘任攻克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本科生刘路为学校正教授级研究员。22岁的刘路因之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  巧合的是,不久前网友曝出武漢大学有29岁的教授袁荃,而她的丈夫廖蕾去年30岁便任武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该校最年轻教授、博导则是生于1982年12月的钟燕飞。  对于刘路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网友之所以有不少意见,一是因为他实在太年轻了,学历目前尚是本科。二
期刊
假书横行,尽管官方及出版社一再打假,但仍旧层出不穷,从传统的实体书到现代电子书,伪书充斥市场。正如一位出版商所说的:“假书的利润要比盗版还高”,这或许是假书横行的根本原因。在打击盗版书的同时,也应把这些假书拉出来“晾一晾”。  假书与盗版书完全不同  盗版书和假书的区别在于,盗版书本身有真书的模板,只不过是非法copy,侵犯copyright。而假书则完全是凭空杜撰,或作者,或内容等,假书甚至有可
期刊
Jason Lee,一位专业的婚纱摄影师,一位可爱的父亲,一位用心观察生活的人,一位跟女儿一样童心未泯的大孩子,于是他骄傲地记录下女儿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拍摄项目始自2006年,当时Jason Lee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非霍奇金式淋巴癌。因为他的女儿也经常生病,无法让她們去看望自己的奶奶。于是Jason开始持续为女儿们拍照,让祖孙们能够相见。  如果要颁发一个最佳创意父亲奖,Jason Lee当之
期刊
近日,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晖在微博上称,由其公司策划出版的《资本之王》一书,在亚马逊经济管理类图书排行榜上是事实上的第一,暗指排在该书前面的《心灵资本》是买榜上位。业内人士透露,买榜已是出版业的潜规则,大多数出版商为了拉动销量,利用内部员工回购网站图书,造成图书畅销假象。网站上的图书榜单被严重注水,许多读者在上当受骗后,大呼“无榜可信”。  公开秘密买榜风气由来已久  “买榜在业内已
期刊
2012年3月17日,英國奥尔德肖特,在迎接凯特王妃的仪式上,爱尔兰警卫队一名士兵虚弱晕倒。按照规定,士兵需要正面朝地晕倒,这名后仰晕倒的士兵不仅“违反军规”,还不得不劳烦两名军官来扶起。
期刊
皮特&茱莉:双剑合璧  今年4月底,好莱坞超级情侣档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茱莉的经纪人向《人物》杂志透露两人已订婚。这几年,“茱皮档”已成为好莱坞圈内最完美关系的样本。两人一起上演的“真人秀”,比他们各自拍的电影还吸睛,犹如双剑合璧,所向披靡。  “茱皮档”诞生前,皮特登上过8次《人物》杂志的封面,而朱莉只出现过可怜的一次。皮特和珍妮佛·安妮斯顿在一起时已是大明星,一部电影的片酬为2600万美元
期刊
“买榜”何以风行?很简单,它是一条利益链,图书销售方乐得有人多买书,作为销售平台,也没有理由限制用户买书的数量,所以图书销售方对“买榜”行为是持鼓励态度的,“买得多还可以给一些折扣”。对“买榜”的出版商而言,花钱把自己出版的书买回来,反正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卖出去,但因为有了购书记录,不但可以让书在传统书店上榜,也可以在网站上换来高分、高星级评价、推动自己的书登上网店排行榜,虽然多支付了一两个点的购
期刊
当股市飙涨时,你认为谁获利最大?答案永远是有钱人。这些富豪难道都真的只是因为幸运?还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特质?还是富裕是一种“系统”,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运作的系统?对于理财来说,这是一个成为亿万富翁最轻而易举的时代,我们将经历人类有史以来的大繁荣。不过,你必须接受我们送你的礼物,学会如何把这波大繁荣当成财务杠杆来使用,让它发挥更大的效力。  来听一则现代金融神话。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遇到财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