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渐进式”高中历史教学法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了自己的渐进式(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我的教学方法做一介绍。
  19世纪末以来,经验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哲学在西方得到很大发展,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和施瓦布等人把经验主义、建构主义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开创了在经验中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关于探究教学的理论体系,带来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教学革命。“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就是在借鉴和吸收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着名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作为逻辑起点,他把基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提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的“问题教学法”,提倡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习。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的概念。因此“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提倡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把借以“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是学生探究学习赖以发生的基础,可谓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学生的探究学习。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从学习的发生过程着眼,将学习描述为主体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心智结构的过程。皮亚杰强调主体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但并不否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者应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
  让主体在与外界实实在在的接触中发现自身跟他们建构的“知识世界”不一致的地方,通过话语或看法交换来实现心智结构的解构和重建。因此“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就是主张利用现实的教学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创设典型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主体的自我构建意识,让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带到这个环境中,通过激烈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经验体系跟他人不一致的地方,借助话语和看法的交换来实现心智结构的改构和重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作为一种建构性学习活动,它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发现学习的进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发现学习的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知识起到调整、改造的作用。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问题情境面前激活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映射到问题情境中,生成对问题情境及其内部关系的理解,建立起一系列关于变量关系的假设,形成对活动结果的预期。这些想法和假设又会在之后的实际结果中得到检验。
  如果实际结果支持了自己的理解,原有的假设以及作为原有假设基础的思路和相关知识就可以保留下来,充实、丰富现有的知识结构;如果实际结果否定了自己的假设,学习者就需要重新审视假设的思路及其相关理解,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是发现学习的核心。
  因此“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身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从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历史知识,而是更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搜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过程,只有这种学习才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
  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理论界还未做出统一的定义。例如,李秉德先生在他主编的《教学论》中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说法虽然不一样,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1)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2)是关于教学活动的;(3)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
  长期以来,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少有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较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历史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探究性学习。
   由此可见,高中历史“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就是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元氏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一些教师往往把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归结为语言障碍,表达能力差或写作技巧欠缺等。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他们并不是按照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教学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重视写作结构又重视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从而导致写作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之所以难以提高,除了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欠缺之外,还与教师不当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严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
期刊
中学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最难提高的一项技能,但英语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是逐渐提高。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的表达思想,是以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内化过程,写的能力在听、说、读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和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进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切身体会,总结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问题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在写作中存
期刊
最近,我拜读了许多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的确如此,而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活出生命的意义”。  如果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那么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使其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出生命的意
期刊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英语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听、说、读、写、作业、听讲等学习行为方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确是实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主要是针对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而制定的。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高中语文课本已经陆续进入实验阶段,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与之配套。   一、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现已正式颁布实施。它是在两省一市试验本的基础上,根据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又作了比较大的修订。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能画出一幅漂亮的美术作品,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事情,只是有些同学基于懒惰心理和对于美术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要真正用于教学实际,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备课和上课这两大环节,从基础软件的学习,到课件的素材选取,再到制作与上课的使用。这样才是适宜当前条件下的快捷使用多媒体手段,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优化  对于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一直持乐观实践,积极进取的态度。特别是在近几年来,体验较为深刻,也有诸多感想,在这里写出来与各
期刊
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材中既没安排识字、学词、学句的任务,又没需要思考的课后问题,仅仅在每篇课文前安排一个小引言。因此许多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或让学生读读过关,或划划文中的词语让学生抄抄了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精心设计略读课文的练习作业,引导中高年级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实践阅读中,逐步达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培养学生读书、动手、分析、概括的语文能力,会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