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豆汁情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北京城区彰显多地小吃的老街,或许首推护国寺街。儿时的记忆,深刻且鲜活。记得少年时,玫瑰色早霞冉冉升起,上空鸽哨迂回盘旋。我从胡同深处向街心走去。
  四合院老榆树探出墙外,枝头串串榆钱儿泛着清香;古街几家饭馆开门迎客,空气中弥散着甜香。护国寺小吃店的餐桌上琳琅满目,让隔窗凝视的我,两眼放光。橙黄色,是铁笊篱上泛着油珠的炸糕、薄脆;明黄色,是盘中精巧、甜软的蜂糕、豌豆黄;奶白色,是碗里散发奇香的杏仁茶、鲜豆浆……还有褐色层面一点绿———香菜点缀其中、口感鲜咸的豆面丸子、黄色层面呈现虎豹纹、麻酱淋洒的面茶……
  最富悠扬感的情景,是“豆汁儿开锅”的吆喝。我原本以为,那是豆汁滚开、出锅时的认定语。后来方知,是豆汁锅旁的大厨提示声。因为,熬豆汁,讲究的是文火微滚,让充分发酵的绿豆汤汁长时间处在开锅与未开锅之状。锅中被搅动的涟漪,像是演绎着一段传奇。
  精心看护,熬到恰当,一锅冒着小泡、散着热气、气味诡异、口感独特的豆汁,在膀大腰圆、满脸油光的厨师满意微笑下,熄火出锅。继而,端到柜台醒目处。于是,足金色的焦圈、灰绿色的豆汁、精致的酱菜,便合成老北京人的“个性化吃食”。其人气指数,大大超越了色感诱人的豆腐脑、营养丰足的羊杂碎。来京旅游者,面对气味迥异的豆汁,像是与胡同的“京爷”初次相识,开始,有明显不适,甚至感觉怪诞。多次尝试、深入了解,便有“冷傲中含真情、奇异中有平朴、直至依恋不舍”之感。

  停火离灶的豆汁,佐以热油出锅、微带“吱吱”响声、酷似金手镯的焦圈儿,堪称佳配。灼热的焦圈,在灰绿色豆汁里稍蘸一下,趁酥脆感还未消失,迅速放入口中,哈着丝丝热气,感受特有味道。与此同时,从小碟夹起老坛咸菜丝细细咀嚼,像是在品味着人生历程。
  豆汁,无疑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液态小吃。与之一同出现的面茶、杏仁茶、茶汤、豆浆等,都能适应外国人和外地人的口味,惟有豆汁例外。我每每看到,专程品尝豆汁的外地人,一勺入口之后的复杂表情,就想起上世纪40年代初,将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世界的作家、导演胡金铨,在《谈老舍》一文中所说:“不能喝豆汁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
  看到豆汁,两幕难以忘怀的情景便萦绕眼前:那年仲秋,父亲患肺癌病危时,饭食已难下咽,最后向我提出,想喝一碗新鲜的豆汁。
  当时,我已迁居京郊,距城区豆汁店较远。于是,我骑车到临近的清河粉丝厂,与厂长陈述此情,获赠一大瓶制作绿豆时过滤的新鲜豆汁。那晚,父亲暗淡的眼神,在热腾腾的豆汁前显露的那一丝喜悦,像是人生最后的亮点。一生忠直、朴厚、勤劳、与人为善的父亲,生命即将终止时,最后的欲望,竟是极为廉价、极为普通的北京豆汁!
  那年暮春。我正在护国寺小吃店进餐,一位衣着高雅的耄耋老人在子女、导游搀扶下进店。他要了一碗豆汁,用颤抖的手端着,细细品尝,眼中闪动着泪光……他向年轻的导游说,自小生长在北京胡同,1949年去了台湾,常因喝不上“口感纯正的北京豆汁”而落下思乡泪。垂暮之年,忍者病痛,来到京城喝一碗豆汁,以解漫漫乡愁。
  冷色调、热情怀、初识纠结,触久生情的北京豆汁,从亲情到思忆;从故里到鄉愁;从小店到华堂,从难以接受到百尝不厌……在折射百变人生,还是展现人生况味?
  选自《当代作家》
其他文献
我在乡下散漫地呆了两年,回北京后参加一些活动,多不适应。有一个较深的印象是,遇到的一些人物多脸谱化,数年不见,苦大仇深的、悲壮莫名的、成功得意的,类型化了。人们少了自己的个性,少了一份成熟者的从容、舒展。笑嘻嘻的人们也各有自己的pose或logo,有些人像被掏空了一样,精华丧失,人拘着,抽搐了。这让我难过,这些人确实是精英啊,年轻时都是百里千里挑一的人才,现在也仍是世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但精气神
陡然间有了大把的时间。不再烟熏火燎切丝调味油煎火烹,而是安闲地,一杯咖啡几片饼干,优哉游哉对着窗外的风景,发呆。我特地把高高的吧台椅搬到窗前,这样视野更广阔些。窗前的广场上闹热非常,跳广场舞的大妈,轮滑的大孩子、小孩子、半大孩子,陪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牵手的大情侣小情侣……外面愈是热闹愈发衬出家里的静。多好啊,多难得啊。电视、网络、手机都被我屏蔽了。古有闭门即是深山一说,而在当下则是断网即是
我们这里管晚上在大街上乘凉叫“坐夜”,“夜”字还要带上一个儿化音。坐夜,顾名思义,一定是要坐着。然而,坐上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还算不上真正的坐夜,货真价实的“坐夜”要“坐”到十一二点,暑气消下去之后。坐具,大多是马扎,也有搬出来藤质或帆布躺椅的,也有玉米皮编的蒲墩儿,也有编织袋里塞了茅草舊棉絮,有的干脆脱下两只鞋,屁股底下一塞。坐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地点固定。十字街口虽宽敞,但不合适,因
有一种想法由来已久,有一种念头心存多时,有一个人物,高山仰止。每每拿起笔,想深入刻画,却无从下手,只怕笨拙的笔无法诉说这高昂的灵魂,无法解脱这世俗的悲涼,无法仰望这坚挺的大山。我无力仰望,也不敢仰望,只怕自己的酸腐玷污先生的英名。曾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我依在老家大院里的古树旁,静谧的世界少了城市诸多的喧闹与繁华,心中升腾起的功名利禄的云烟被沉睡的乡风吹得了无痕迹。看着对面郁郁的山峰,遂想起先生的
春秋时期,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乱世。俗话道,乱世之中必有怪事。在郑国,有一位大臣叫公子宋,这公子宋可是位奇人,他有特异功能!异在哪里?每当他某天将会碰到平时难吃到的美食,他的食指就会在那天早晨莫名其妙地乱动。大家可别不信,公子宋亲口说道:一次我出使晋国,一到晋国都城食指就动了,结果我那天在国宴上吃到了石花鱼,那可是生活在黄河主要支流洮河里特有的较为名贵鱼种啊。又一次我出使楚国,在楚国一觉睡醒
旧时的关帝庙前常挂一副对联:“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联中句意甚是明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必然记得书中曾多次出现关羽与春秋相关的字句,尤其那句“关公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虽然未曾明言关羽读的可是春秋,但读者看完之后总是情不自禁地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其实,关公秉烛夜览到底读的是什么书,后世颇有争议。有人说他读的是《春秋》,有人说他读的是《左传》,譬如
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到234年,一生最后的八年在汉中度过,六伐曹魏,实际为五次进攻,一次防御。末了病逝五丈原,归葬定军山。汉中留下全国最早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也留下许多真切感人的故事。一座孤零零的土台,寂寞地耸立于荒野。四周没有人家,没有村落,惟有川陕公路从坡塬下经过,再穿进流出汉水的山谷。据说,这高高的土台便是当年诸葛亮驻节汉中时的读书台。高台附近有大片凹陷的土地,上年岁的老人说那曾是片池塘,荷
谈亲情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
有那么一段时间,六点钟下班后,我坐公交车从公司回来,下车后我并不着急回去,而是会去一个地方坐很久。那个时间段,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开始发出刺眼的光芒,街道两边的商铺也陆续开了灯。我喜欢沿着下车的方向往南走一百米远,在接近下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街边是一家银行,还有一个拍婚纱照的店面,这个时候都关门了。门口有五六层台阶,偶尔有路人坐在台阶上休息,我便是其中一个常客。为什么要选择坐在这里呢?因为这个位
我在大学期间经历了初恋。这次恋爱是我的初恋,把我害得相当惨,因为我爱上了他,他却没有爱上我。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世界上最惨痛的经历就是这种明珠投暗的经历。回忆中,那段生活不能叫作生活,只能叫煎熬。当时我不知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如果一个女人在23岁之前还没有陷入恋爱,她一生就不会再爱了。因为爱是迷恋,岁数一大,一切都看明白了,就不会再迷恋或者说痴迷了。我心里有点紧迫感,觉得应当恋爱了。他就在这个时刻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