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历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的关帝庙前常挂一副对联:“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联中句意甚是明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必然记得书中曾多次出现关羽与春秋相关的字句,尤其那句“关公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虽然未曾明言关羽读的可是春秋,但读者看完之后总是情不自禁地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
  其实,关公秉烛夜览到底读的是什么书,后世颇有争议。有人说他读的是《春秋》,有人说他读的是《左传》,譬如裴松之就在陈寿《三国志·关羽传》的注释中写道:“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不过读《春秋》也好,读《左传》也罢,显然关羽读史书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退一步讲,关羽读《春秋》也是事实。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试想,一个戎马倥偬的将军在动荡的时局中仍不忘勤读史书,史书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生在太平年间,得闲时,岂非更应该读点史书?
  说得通俗一些,史书就是写历史的书,而历史是过去人的生活轨迹。人有来处,方有去处,知来处,方能更好地去往去处。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对照古人的言行找到自身的長处和不足,也可以从曾经发生的事情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或摒弃的要点,让自己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毫无疑问,读史可以知古鉴今。一个生于21世纪的人,通过阅览史书,可以思接千载,将几百、几千年前发生的故事一一在书卷里、脑海里重新回味一遍,也可以因此了解到久远之前的文化、语言、风土人情,这是一件很神奇也很美妙的事情。
  华夏五千年,留存着很多的史书,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写法。同理,不同的史书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比如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这样的史书有一样好处,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中,而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便是记事太过分散。
  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顺着时间这条脉络,厘清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然后对每个事件进行标点,使它回到原来的坐标轴上去。又如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的史实,读这类史书,我们如同翻阅一部百科全书,能见识很多我们未曾见识过的东西,领略许多我们未曾领略过的风景,但记事重复是它的一大弊病。此外还有纪事本末体、国别体等类型,利弊半数,各有千秋。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就应当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既有读史之人,必然也有一群记录史实的人。中国古来便设有“史官”一职,史官的职责是对历史负责,用司马迁的话说,便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春秋》一书中“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之句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史官秉笔直书、不惧生死、用热血捍卫史实的故事,但后世的史官也有部分是有选择性地“君举必书”,故而读法千万,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要勇于存疑。任何一本史书都不是完美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正史之外,我们还应该读一点散落民间的稗官野史,与之互为印证。
  史书的可读性还在于它并不总是呆板的。譬如《史记》,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话说的是它的史学价值,而后半句话则肯定了它的文学价值。通常编撰史书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家,所以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带着一些文学意味。譬如二十四史的编撰者们,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房玄龄、沈约等等,无一不是名重一时的大文豪。他们的文学修养那么高,写出来的东西又岂会寡淡无味?
  简而言之,历史不仅仅是供人回忆之用,也不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尘封在书卷中。历史是活的,是需要人与之交流的,读史不只是为了读史,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此,读史方有意义。
  选自《中国青年》
其他文献
每年这时,我们都要回乡下老家采摘一种野菜,揉合糯米粉子和白糖做成粑粑,蒸着吃、煮着吃、煎着吃都非常好,是一款纯天然的绿色糕点,早餐就吃它。这种野菜叫水牛花,又名鼠曲草,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干燥处,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村里人叫它白花,因为菜叶子背面是白色的,它做成的粑粑当然就叫水牛花粑粑了。走进老家后山,走到一块田地边时,好多水牛花!我蹲下来,拨开杂草,
金朝晖女士有收藏旧书的雅好,架上陈放《文艺报》多册,翻看时发现1964年2月号一本,脱口说出“我就出生在这个月”。金女士欲大度赠送,岂敢夺人之美,却又推辞不过,只好接受。自觉矫情,后悔不该多此一嘴。既已接受,仔细翻阅,奢望从中嗅得一丝当年的气息。首篇为社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普及工作》,之后的“文艺论坛”栏目所刊四文,分别由侯金镜、臧克家、李焕之、李希凡撰写。另有三篇谈话剧者,打头的《舞台上
身着西装背心,嘴里叼着香烟,不停地坐在床沿修剪指甲,然后起身,披上西装,整理下衣袖,在昏暗的灯光下,数着一大叠钞票,再抽出一张餐巾纸,折成手绢模样,插入左侧上衣口袋,最后用梳子对着镜子梳理头发。看了下腕上手表的时间,拉灭床头灯,离开阁楼……这是电影《阿飞正传》尾声,梁朝伟最经典的一个镜头。梁朝伟身着西装的模样也嵌入人们记忆深处,久久无法忘怀……西装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其结构源于北欧南部日耳曼民族服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
都說世上没有后悔药,原本我也深信不疑。活着活着,开始怀疑。忽一天,如盲开眼: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然有!其实我自己,一直都有吃后悔药,效果还很不错。  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通常评估,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好的职业之一,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理所当然。岂料天意难违,我酷爱方块字,打小兴趣都集中在文学上。起初我也采取过兼顾的方式,无奈行医与写作都是很耗费心血的行当,根
我在乡下散漫地呆了两年,回北京后参加一些活动,多不适应。有一个较深的印象是,遇到的一些人物多脸谱化,数年不见,苦大仇深的、悲壮莫名的、成功得意的,类型化了。人们少了自己的个性,少了一份成熟者的从容、舒展。笑嘻嘻的人们也各有自己的pose或logo,有些人像被掏空了一样,精华丧失,人拘着,抽搐了。这让我难过,这些人确实是精英啊,年轻时都是百里千里挑一的人才,现在也仍是世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但精气神
陡然间有了大把的时间。不再烟熏火燎切丝调味油煎火烹,而是安闲地,一杯咖啡几片饼干,优哉游哉对着窗外的风景,发呆。我特地把高高的吧台椅搬到窗前,这样视野更广阔些。窗前的广场上闹热非常,跳广场舞的大妈,轮滑的大孩子、小孩子、半大孩子,陪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牵手的大情侣小情侣……外面愈是热闹愈发衬出家里的静。多好啊,多难得啊。电视、网络、手机都被我屏蔽了。古有闭门即是深山一说,而在当下则是断网即是
我们这里管晚上在大街上乘凉叫“坐夜”,“夜”字还要带上一个儿化音。坐夜,顾名思义,一定是要坐着。然而,坐上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还算不上真正的坐夜,货真价实的“坐夜”要“坐”到十一二点,暑气消下去之后。坐具,大多是马扎,也有搬出来藤质或帆布躺椅的,也有玉米皮编的蒲墩儿,也有编织袋里塞了茅草舊棉絮,有的干脆脱下两只鞋,屁股底下一塞。坐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地点固定。十字街口虽宽敞,但不合适,因
有一种想法由来已久,有一种念头心存多时,有一个人物,高山仰止。每每拿起笔,想深入刻画,却无从下手,只怕笨拙的笔无法诉说这高昂的灵魂,无法解脱这世俗的悲涼,无法仰望这坚挺的大山。我无力仰望,也不敢仰望,只怕自己的酸腐玷污先生的英名。曾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我依在老家大院里的古树旁,静谧的世界少了城市诸多的喧闹与繁华,心中升腾起的功名利禄的云烟被沉睡的乡风吹得了无痕迹。看着对面郁郁的山峰,遂想起先生的
春秋时期,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乱世。俗话道,乱世之中必有怪事。在郑国,有一位大臣叫公子宋,这公子宋可是位奇人,他有特异功能!异在哪里?每当他某天将会碰到平时难吃到的美食,他的食指就会在那天早晨莫名其妙地乱动。大家可别不信,公子宋亲口说道:一次我出使晋国,一到晋国都城食指就动了,结果我那天在国宴上吃到了石花鱼,那可是生活在黄河主要支流洮河里特有的较为名贵鱼种啊。又一次我出使楚国,在楚国一觉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