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师化学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教学改革方案,介绍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10101-01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后续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而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完成了哪些实验,至于是否达到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且教学方式为: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做。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和教师授课的习惯性思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为不利。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对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学生,实验室实施了开放制,使实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研究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体系发现,一般教材在编排内容上主要由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合成制备实验组成,其中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偏多,而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偏少,而且这几部分内容互相分割,对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不利,也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此,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
(一)压缩基本操作、性质实验
在按原教材进行实验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实验拖沓,收效低,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提出大胆设想:将这些基础性实验、性质实验放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并实施实验开放式。具体地是:对于基本操作、性质实验的基本要点等教师可在理论课上就演示给学生,并强调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以预习提纲的形式把基本操作、性质实验所涉及的原理、步骤下发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
(二)将性质实验、基本操作等有机融合于合成、制备实验中
我们主要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主,在每次的制备实验中反复强调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用性质实验来检测或验证合成产品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在乙醚的制备实验中,以乙醚的制备为主要目的,同时训练分液、干燥、蒸馏和折光率的测定。这样既节省了基础实验所用的学时数,为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的开设垫定了基础,又节约了药品,使整节实验内容充实、连贯,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三)增设设计性、探究性实验
每学期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开出一个或几个设计性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任课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后,筛选出难度适当的设计性题目,然后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可以到书馆以及通过学术期刊网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最后由教师审查,归纳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后,学生再与实验教师预约。实验教师则根据各班具体实验进程,找出空余时间,对这部分学生实施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例如:在学完醇、酚、羧酸等知识以后,我们开设了设计性实验“苯甲酸、苯酚及环已醇的分离提纯”,将实验题目在进行设计性实验的一个月前就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资料,整理文献,根据实验条件拟订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才可实施,实验时学生仍要与实验教师事先约定时间,实行开放式实验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如我们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改为自主探究性实验。具体是:教师先下发探究提纲:我们能否用较简捷的实验步骤来缩短实验时间,用造价低、较易普及的仪器代替索氏提取器,能否设法提高咖啡因的产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审查实验方案,经教师审阅后,与实验室负责人预约.实验教师则根据学生人数、实验内容找空课或利用业余时间,向学生实施开放。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原来的实验课上,任课教师会仔细地将实验讲解一遍,然后学生“照方抓药”,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印证,机械地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现在我们采取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基础操作与理论课没有很大的关联,学生用高中的知识已能理解其原理。重点是在教学上要强化规范操作,并知道这些操作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上,我们采用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请学生上来操作,由同学来评定他操作的规范性,然后再由老师总结,强调注意事项。这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使学生的操作的规范性有很大提高;性质实验是即理论课之后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理论知识,所以开始的讲解由学生来讲,老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化合物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完后,再由学生总结异常现象的出现,让学生在报告上讨论,使学生印象深刻;合成与制备实验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及操作技能之后进行的。上课时采取讨论式。如在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提问为何在实验中要刺形分馏柱?为何要保持柱顶的温度在1001100С?这就使得整个实验的知识系统化。
三、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实践
总结我们的实验室开放经验,实验室的开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实验室开放时间的安排,学生实验时间的预约,实验室开放时实验教师的安排,实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实验结束后的其它工作处理等等。
(一)实验室开放时间的安排
学生的实验时间安排应当尽量集中到课余时间,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正常的作息时间内全天向学生开放;二是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固定时间段向学生全面开放;三是由学生提前提出申请拟做的实验项目,由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学生人数、实验内容和预约实验时间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指导教师,然后学生完成拟定的实验内容;四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向学生全面开放。
(二)实验时间的预约
针对不同的班级设定不同的实验时间段,让班级课代表或学习委员负责本班同学实验时间的预约,由他们把预约表上报到实验室。但这样做就要求教师把实验时间安排得非常精细。
(三)实验室开放时教师的工作
开放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巡回于实验室之中,随时准备处理学生的突发事情,同时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人少时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之中,但主要起点拨的作用。
(四)开放实验后的工作
学生完成开放实验后决不能就此完结,而应让学生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及时将学生组织到一齐进行交流,对于能提出不同观点、或有新发现的同学做教师的一定要给予鼓励与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虽然我们在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开放的工作方面做了些尝试,但这项工作是项长期、长效的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更是恳请能得到专家或同行的指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10101-01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后续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而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完成了哪些实验,至于是否达到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且教学方式为: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做。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和教师授课的习惯性思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为不利。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对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学生,实验室实施了开放制,使实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研究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体系发现,一般教材在编排内容上主要由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合成制备实验组成,其中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偏多,而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偏少,而且这几部分内容互相分割,对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不利,也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此,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
(一)压缩基本操作、性质实验
在按原教材进行实验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实验拖沓,收效低,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提出大胆设想:将这些基础性实验、性质实验放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并实施实验开放式。具体地是:对于基本操作、性质实验的基本要点等教师可在理论课上就演示给学生,并强调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以预习提纲的形式把基本操作、性质实验所涉及的原理、步骤下发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
(二)将性质实验、基本操作等有机融合于合成、制备实验中
我们主要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主,在每次的制备实验中反复强调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用性质实验来检测或验证合成产品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在乙醚的制备实验中,以乙醚的制备为主要目的,同时训练分液、干燥、蒸馏和折光率的测定。这样既节省了基础实验所用的学时数,为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的开设垫定了基础,又节约了药品,使整节实验内容充实、连贯,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三)增设设计性、探究性实验
每学期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开出一个或几个设计性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任课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后,筛选出难度适当的设计性题目,然后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可以到书馆以及通过学术期刊网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最后由教师审查,归纳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后,学生再与实验教师预约。实验教师则根据各班具体实验进程,找出空余时间,对这部分学生实施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例如:在学完醇、酚、羧酸等知识以后,我们开设了设计性实验“苯甲酸、苯酚及环已醇的分离提纯”,将实验题目在进行设计性实验的一个月前就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资料,整理文献,根据实验条件拟订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才可实施,实验时学生仍要与实验教师事先约定时间,实行开放式实验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如我们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改为自主探究性实验。具体是:教师先下发探究提纲:我们能否用较简捷的实验步骤来缩短实验时间,用造价低、较易普及的仪器代替索氏提取器,能否设法提高咖啡因的产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审查实验方案,经教师审阅后,与实验室负责人预约.实验教师则根据学生人数、实验内容找空课或利用业余时间,向学生实施开放。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原来的实验课上,任课教师会仔细地将实验讲解一遍,然后学生“照方抓药”,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印证,机械地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现在我们采取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基础操作与理论课没有很大的关联,学生用高中的知识已能理解其原理。重点是在教学上要强化规范操作,并知道这些操作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上,我们采用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请学生上来操作,由同学来评定他操作的规范性,然后再由老师总结,强调注意事项。这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使学生的操作的规范性有很大提高;性质实验是即理论课之后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理论知识,所以开始的讲解由学生来讲,老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化合物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完后,再由学生总结异常现象的出现,让学生在报告上讨论,使学生印象深刻;合成与制备实验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及操作技能之后进行的。上课时采取讨论式。如在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提问为何在实验中要刺形分馏柱?为何要保持柱顶的温度在1001100С?这就使得整个实验的知识系统化。
三、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实践
总结我们的实验室开放经验,实验室的开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实验室开放时间的安排,学生实验时间的预约,实验室开放时实验教师的安排,实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实验结束后的其它工作处理等等。
(一)实验室开放时间的安排
学生的实验时间安排应当尽量集中到课余时间,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正常的作息时间内全天向学生开放;二是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固定时间段向学生全面开放;三是由学生提前提出申请拟做的实验项目,由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学生人数、实验内容和预约实验时间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指导教师,然后学生完成拟定的实验内容;四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向学生全面开放。
(二)实验时间的预约
针对不同的班级设定不同的实验时间段,让班级课代表或学习委员负责本班同学实验时间的预约,由他们把预约表上报到实验室。但这样做就要求教师把实验时间安排得非常精细。
(三)实验室开放时教师的工作
开放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巡回于实验室之中,随时准备处理学生的突发事情,同时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人少时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之中,但主要起点拨的作用。
(四)开放实验后的工作
学生完成开放实验后决不能就此完结,而应让学生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及时将学生组织到一齐进行交流,对于能提出不同观点、或有新发现的同学做教师的一定要给予鼓励与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虽然我们在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开放的工作方面做了些尝试,但这项工作是项长期、长效的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更是恳请能得到专家或同行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