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五下)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ersonKK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
  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3.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其他文献
阅读版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张燕均主编,富强等改写,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版。  阅读目标  1.通过阅读整本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阅读乐趣。  2.学会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结合影视剧作品等方法阅读古典名著,发展语言思维能力。  3.以“英雄人物”为核心话题,体悟英雄人物塑造的方法,以及英雄人物形象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基本
由福建省电教馆主办、福州市电教馆和福州市教育学院协办、连江黄如论中学承办的福建省“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8-19日在美丽的连江黄如论中学隆重举行。作为国内教育测量信息化系统研发领航者、相关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全通公司应邀参加了此次重要的研讨会。  研讨会期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
侯hóu  甲骨■ 金文■ 篆文■  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从厂,从矢。左上的“厂”像远处张挂的射布(箭靶),一支“矢”(箭)正射向它,本义即是箭靶。篆文另在“■”上加“人”写成上下结构的“■”,隶变后写作“矦”,俗字多写作左右结构的“侯”,现以“侯”为正体字。古代群居,防御侵害最为重要,故善射者尊之为长,由此引申出王侯、侯爵、萬户侯等语词。在古代侯爵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侯”位列第二。后引申
“加一加”“减一减”是汉字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某些字增减了笔画就会变成不同的字,教学利用这个现象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不过,汉字里还有一些字,犹如“变形金刚”,不用增减笔画,仅靠自身的形体变化,就能成为不同的字。“亻”就是其中的一个。师生们掌握了“亻”的构形原理和几种变形情况,不但容易提高识字效率,还能获得相应的汉字文化知识。  一、“亻”的构形  “亻”的甲骨文主要写作“■”,像人站立的侧视形,由两
文本解读  《彩色的梦》是诗人高洪波写的一首儿童诗,选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全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出富有想象力的彩色梦境,也展现出儿童眼中的五彩世界。诗歌语言贴近儿童,充满了童真童趣,读来朗朗上口,又韵味十足。  虽然是诗歌,仍要按照低段教学要求,把识字、写字、朗读放在首位。本课9个生字的识记,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学时,无须一字一字地讲解,而应充分发挥
荤【hūn】  形声字。从艹,军声(古音相通)。本指姜、葱、蒜等具有辛辣或特殊味道的蔬菜,故从艹。宗教信仰者忌讳食用五种气味浓烈的蔬菜,称之为“五荤”,如道家忌韭菜、薤(藠jiào头)、蒜、芸薹(油菜)、胡荽(又称芫荽或盐荽)。因煮鱼肉、羊肉、牛肉等腥味较浓的肉类食物时,人们常喜欢放此香辣味的蔬菜作调味配料,久之,放姜、葱、蒜等就意味着煮肉食,于是便以“荤”代指肉食,蔬食则为素。常用词如:荤菜、开
摘 要 本文从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入手,探讨了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的模式,结合移动学习教育的需求,提出了构建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设想。  关键词 3G;移动学习;学习支持平台  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7-0059-03    Construction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Su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漫画,解读漫画的内容。体会画家的用意,大胆合理地想象,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2. 尝试用风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漫画引入,激情引趣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总结漫画特点:漫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宣传性、娱乐性、讽刺性和批判性。画家从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并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发现。  2.运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体会本文“自我调侃式”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學过程:  板块一 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板书“童年”,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童年。)  2.费奥多罗夫的童年,
一篇习作教材进入教学视野,能否让学生接受,能否将学生迅速带入习作情境,有一个关键的变量就是让学生“躬身入局”——即让习作任务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发生紧密关联,与学生内在心理诉求形成“共情”效应,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借助习作表达满足自己的内在诉求。一句话,一堂习作课成败与否在于学生是否产生表达的“诉求感”。因此,研究学生的“内在诉求”,让学生对习作任务产生“表达诉求”,这是我们习作教材、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