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绳结发梢,暮雪白头老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e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春时节,冬寒还未褪去,洛阳城中一片萧瑟,唯有枝头嫩芽尚有一丝春的气息。
  病榻之上,曹操自知生命已到尽头,虚弱地看了眼跪在地上的妻妾、儿子,愧疚地叹道:“我一生所作所为没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可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问我他的母亲在哪里,我该如何回答?”
  丁夫人的名字已经许久不被提起,她是曹操一生的痛,亦是他此生最放不下的人。
  那年,丁姑娘被曹操娶进门。她知道他是个放浪不羁的公子,但她不介怀,因为她爱他。红妆花嫁,她成了他的结发妻。锦瑟相和,时光漫长而美好,她在房中织布温酒,等待着夫君下朝归来。
  天下动乱,人心凉薄,没过多久,府中便多了一些女子,整日打扮得花枝招展,争风吃醋,拼尽全力博君一笑。她早知会有这一日,与众女子服侍一个男子,其中滋味冷暖自知。
  好在妾刘氏临终前将长子曹子修和长女清河公主托付给她,从此她有了情感寄托,将两个孩子视如己出。
  孩子一日日长大,她也与曹操渐行渐远。终于,曹操把子修从她身边带走,无论她如何哀求,子修还是被送上了战场。十九岁的子修战功赫赫,是文武双全的少年将军,可在她眼里他还是个孩子,她不希望子修的双手沾满鲜血,更不想让他变成曹操那样的人。
  丁夫人祈求上苍,盼望儿子早日归家,可盼来的却是子修的死讯,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竟成了一具白骨。听将士们说,张绣夜袭大营,曹操身受箭伤,危急关头,子修将战马“绝影”让与父亲,自己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自此,她把自己关在房中,终日不见客,更不见曹操。她依旧是曹操的夫人,只是再也不会和他同榻而眠。
  第二年,张绣投诚,她以为夫君会为子修报仇,可他竟封仇人做了将军,纳仇人的婶母为妾,当真是荒唐!
  他害死了子修,却没有半分悔意!心灰意冷的丁夫人不顾颜面,当着众人的面一次又一次地责骂他,他一怒之下将她遣送回娘家。
  离开曹府时无人送别,丫鬟、仆人远远地望着她瘦弱的身影离去。若她肯低头认错,曹操定会留下她。正如此刻,若她肯回头,便会看到身后那道不舍的目光。
  丁家虽清贫,但她不必面对那些人情世故,更不必处处忍让。她宁可织布度日也不接受曹操送来的银两,曹府的人和事再也不值得留恋。
  那日,曹操亲自来丁家接她,丁家上下迎接,好不欢喜,她却将屋门紧闭,专心织布,仿佛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他也会后悔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子修不会活过来,她也不会像从前那般与他举案齐眉。
  “你回头看看我,我们一起回府。”他低声下气地请求,回应他的是屋中“吱吱呀呀”的织布声。
  她的心已然伤透,绝不会因只字片语原谅他。他是乱世枭雄,而她不过是一介妇人,他们之间有永远无法逾越的沟壑,她走不进他的人生。
  这一夜,曹操留宿在丁家,两人只有一墙之隔。他站在她的门前敲门,没人回应,他又敲了两声,说起了许多往事,屋内隐约传来女子的哭泣声。
  即便如此,丁夫人还是没有开门,她与别的女子不同,不懂如何讨他欢心,更不会伏在他的膝上娇嗔。他解释得越多,只会让她越恨他。
  往后的日子,她又听说了许多关于曹操的事,这样的男子,注定无法彻底消失在她的生活里。但她清楚,一切传奇都与自己无关,她不过是个纺纱织布的乡野村妇而已。
  一日,曹操行军路过丁家,特地去看望她,但丁夫人从始至终没有瞧他一眼,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他静静地在旁边陪了她一会儿,细说这几年内心的苦楚。这些话,他只能和她说。她静静地听着,不作回应。
  “若你愿意,可改嫁他人。”他留下這句话便离去了。
  丁夫人抬头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流下苦涩的泪水,不是不愿回去,而是爱得太辛苦。她不是他唯一的女人,更不是他唯一舍弃的女人,他怜惜她不过是因为当年的结发情意,可她不需要任何怜悯。
  曹操寿宴之时,也曾强行把她接回邺城府中。丁夫人入了府,对着席上的山珍海味,只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一切都是那般格格不入。即使她此刻坐在正室的席位上,但她知道,他已有了卞夫人,不再需要自己。
  宴席过后,她便匆匆离去。此后曹操又派人反复接了她许多次,她无奈地劝道:“废弃之人,哪能这样没完没了?”
  闻言,他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再也寻不回。渐渐地,曹府中没人再敢提那个女子的名字。君临天下又如何,他已经失去了爱他如命的人。
  又是一年落花时节,丁夫人坐在内室织布,想到往事,心中烦闷不已,喉头突然泛起一丝腥甜,一口鲜血染红了织好的麻布,仿佛盛开的桃花。
  恍然想起那年嫁入曹府的情景,她是曹操明媒正娶的人,红妆花嫁,美丽动人。可惜,再也回不去了!这个时候他在做什么,征战沙场还是醉卧温柔乡?
  是时候彻彻底底地离开了,归于尘土,再不必受回忆的折磨。她身子一轻,双眼缓缓合上,再也没有睁开……
  最残忍的是,直到数年后,曹操才知道丁夫人过世的消息。他亲自为她选了陵墓,将她安葬在许昌城南,那是他举兵之地,亦是乱世的起点。
  女子从不属于乱世,在那样刀光剑影的年代,她能做的本就不多,唯有坚持本心,至死不渝。那段情随着丁夫人的离世终于走到了终点。
  爱有何难?难的是生而不得,死亦忧思。
其他文献
夜深月明,万籁俱寂,大明宫内一片缟素。  墨色的棺椁仿佛要融入茫茫夜色中,却又放不下最后一丝眷恋,执拗地借烛火来留住微弱的希冀。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只有三岁。她跪在偌大的灵堂内,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疑惑地望着潸然泪下的父皇和哥哥,以及那重重纱幔后方方正正的棺木。彼时的晋阳尚不知道,自此她便再也见不到母后了。  晋阳公主字明达,为明晓事理、通达人情之意。不过父皇和哥哥更喜欢唤她的乳名“兕
期刊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唐·王维《酬张少府》  重温《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王维初识的一幕。王维负手孑立于窗前,太平问他,你对什么感兴趣呢?他回答,我对风,对雨,对人的心情,对月亮的形状更感兴趣。太平又问,你会在长安一直住下去吗?王维说,或许住下去,或许明早就走,只看一时心情。  后来他真的走了。剧中为这场离别平添了
期刊
李商隐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我们的印象里,古典之爱都有如此华美的场景和悸动。芙蓉盛开的南塘路上,浮花浪蕊似萍相聚,停船暂借问,说声幸会,留下小字;上元灯会的烟花楼台,人群中电光火石闪了一刹,遗下信物,寄望他日寻访到奴家。这般种种的才子佳人,皂靴罗衣,花笺互递,纸短情长……美轮美奂却只是幻楼蜃影。现实一旦显露锋芒,流丽与深情都不堪一击。  人们总以为,董小宛和冒辟疆,曾在王朝末代占
期刊
最早的书签用于竹简卷轴,是象牙做的,入手极温润雅致,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此,当时的书签也叫牙签。  唐代集贤院所藏四库图书就分别用红、绿、碧、白四色牙签区分经、史、子、集。韩愈曾作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唐时的书签如杜甫诗中的“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有的是以木、竹、纸为签,小巧玲珑。展卷而读,不忍在书上折下印痕,那么一枚精致素雅的书签便是“窗
期刊
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时,知知靠在方琼身上哭得稀里哗啦。知知是只夏蝉,方琼是株琼花树。  知知初见白蛇便惊为天人,时常循着白蛇的仙气去看她。知知见证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所以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打算去救白蛇。方琼阻止了知知,一来知知斗不过法海,二来时间可以让白蛇淡忘许仙这个负心人。在方琼看来,许仙听信法海,伤害自己的妻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负心汉。然而知知一心向往爱情,根本听不进去。  一年又一年,知知终
期刊
湘水之滨,又是一年春好时,软风微醺,黄莺啼鸣。枝头粉白交错的花兀自招拂款摆,像谁家小曲轻轻地哼唱。  静谧的石板路上残存着昨日雨后清爽的湿气,远处渐渐走来一个老迈的身影,缓慢,恍惚,每踏一步都仿佛在诉说一个陈旧的故事。那正是年近六旬的杜甫。  彼时他已在外漂泊多年,投奔亲朋无果,早已困乏潦倒,于是辗转至这处栖宿旧所。在这好时光里,满眼风景曼妙,可他念起这些年的悲苦流离,寻不到一丝欢喜的理由。清澄的
期刊
很多年前,有位渔人误入桃花源,他出去后就向太守报信, 差点泄露桃源秘密。为了守护故地,族人在桃源外顺着水势 栽种了藤萝迷阵。每到花开时节,恍若浅紫的烟云披拂天 地,外人再也寻不到烟云深处的小小洞口,更不知道藤萝阵 中闲居着梦蝶仙子……  壹  『你又来了。』『我……我来采花做藤萝糕。』梦蝶仙子没有戳破阿萝拙劣的掩饰。七年前,阿萝在藤萝阵中遇见身负重伤的月初,将他带回桃源救治。  贰  月初是很讨喜
期刊
正如冰心所说:“是无限之生中的偶遇,也是无限之生中的永别。”电光火石的邂逅也可引发“蝴蝶效应”,从而扭转命运甚或乾坤。若果抹茶和红豆不曾相遇,将会给甜品界造成多么惨重的损失啊!  如果没有遇见你  贾宝玉、林黛玉  如果木石官配不曾相遇,宝姐姐将是二奶奶的最佳人选,北静王大概会是林妹妹的佳婿。有刁钻的“红学砖家”说,北静王名“水溶”,所以林妹妹是淹死的。幸好他叫“水溶”,若叫“电解”,林妹妹就得被
期刊
红尘三千丈,痴情的人在歌唱,无情的人在冥想。从他踏入阁内的那刻起,她心跳怦然,捻弦的指尖轻颤,不是因为一见倾心,而是隐约预感到天命将至。  楼里的姐妹挤挤挨挨地躲在帷簾后,簇花团扇掩着嫣红小唇,悄声议论这个新上任的海关监督潘赞化潘大人。她紧张地握着琵琶颈,骨节泛白。不久她便要登场,鸨儿扭着腰肢过来厉声呵斥她,若伺候不好潘大人,便有得颜色与她看!她软声应了。从被卖至青楼那刻起,她便身不由己!  烛影
期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今夜,这家住满了考生的客栈很热闹。在那热闹中,有一抹惆怅的青衫、一壶苦涩的陈酒,还有一个孤独失意的灵魂。  这个人是张继。他想起白日去看榜,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向前,有些紧张忐忑,有些雀跃期待,唯独没有绝望落寞。  是他太过自信了吗?他以为在乡试、会试中都轻松拔得头筹,想必中举也是理所应当。他站到皇榜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