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DNA错配修复基因(MMR) MLH1、MSH2、PMS2和MSH6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PMS2和MSH6在10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确定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微卫星稳定(MSS)表型,并分析其与发病年龄、肿瘤分化、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0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全子宫切除术67例,内膜活组织检查34例.随访资料完整者66例,其中手术标本52例,活组织检查标本14例.MLH1、MSH2、PMS2和MSH6失表达率分别为31.6%(32/101)、28.7%(29/101)、16.8%(17/101)、8.9%(9/101);MSI表型53.5%(54/101),MSS表型46.5%(47/101).单因素分析:在子宫切除术组织中低频MSI(MSI-L)合并MSS组(34例)预后优于高频MSI(MSI-H)组(18例;P=0.041).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年龄与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和年龄与宫内膜样腺癌预后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9),而MSI-L合并MSS组与MSI-H组相比较,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I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的分子事件之一,年龄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鉴于MSI与预后关系在本研究中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的不一致性,MSI是否可以作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评价的确定依据,需要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激光定位系统对盆腔肿瘤患者放疗体位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盆腔肿瘤患者分别利用激光定位系统进行摆位(20例)和不利用激光定位系统进行摆位(20例),并用锥形束CT(CBCT)在线验证,分析摆位误差情况.结果 利用激光定位系统摆位误差在X、Y、Z轴上分别为(2.63±1.07) mm、(2.38±1.28) mm、(2.46±1.21) mm;未利用激光定位系统摆位误差在X、Y、Z轴
目的 评价两种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碘油+明胶海绵+丝裂霉素混合栓塞剂栓塞瘘口及肿瘤,冉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对照组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瘘口及肿瘤,再行补充化疗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瘘口栓塞程度、瘘口再通情况、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APOBEC)是一类RNA或DNA编辑蛋白,能够将胞嘧啶突变为尿嘧啶,在肝脏脂类运输、抗体多样性修饰、抗反转录病毒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生理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APOBEC家族成员在乳腺癌、子宫颈癌、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能引起大量体细胞突变.文章就APOBEC蛋白家族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简述改进型腹板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方法,并探讨其对摆位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对改进型腹板的应用方法进行说明,运用锥形束CT对使用常规型腹板、改进型腹板放疗患者的分次内及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运用常规型腹板患者分次内摆位误差在x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z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次间摆位误差在x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目的 探讨理气复胃口服液对接受化疗的患者化疗后便秘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化疗后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化疗第1天开始给予理气复胃口服液20 ml口服,3次/d,连续1周.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采用NCI-CTC 3.0毒性分级标准比较两组化疗后便秘的发生率和程度、腹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厌食、腹泻情况.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化疗后便秘的发生率
目的 观察恶性胸腔积液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操作孔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的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无围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32~83 min,平均34.5 min;术后拔管时间4~15d,平均5.6 d;术后全部患者1、3、6、12个月复查胸部CT,随访1 ~12个月,未见胸腔积液复发;24例患者中,1例术后5个月死于脑转移,余23例患者生存期均超过6个月.结论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H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HPC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结果、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为59.7岁(51~66岁).3例组织学形态单一,表现为中等密度瘤细胞弥漫排列,细胞形态一致,界限不清,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瘤细胞间见中至多量分支状、管腔开放的血管.间变亚型,细胞密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GST)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选取术前辅助检查未见明显远处转移、无邻近器官侵袭及无贲门和幽门浸润的GST患者48例,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 48例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岁.患者肿瘤直径为0.6~10.0 cm,其中≥2 cm共36例;胃窦部12例,胃底12例,胃体前壁16例,胃体后壁8例;平均手术时间85 min;平
目的 分析p73基因及其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RT-PCR)法检测52例鼻咽癌组织和25例正常鼻咽组织p73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7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2例鼻咽癌组织中p73基因表达阳性38例(73.1%),蛋白阳性表达37例(71.2%);鼻咽正常组织中p73基因表达
目的 观察对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实施等离子双极电切(PKR-BT)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实施PKR-BT术治疗的27例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74.7岁(65~89岁),>75岁12例.伴严重糖尿病7例,伴有冠心病、风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或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伴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