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株拉萨裸裂尻鱼源致病性中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来源 :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查明引起拉萨裸裂尻鱼患病的病原菌,自濒临死亡的病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LS-01,经回归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综合鉴定,同时探究菌株LS-01的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LS-01为革兰氏阴性菌,基于16S rRNA和gyr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中间气单胞菌聚为一支,相似率超过99%,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综合鉴定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中间气单胞菌LS-01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8×106 cfu/mL。药敏试验表明,中间
其他文献
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涉及区域多,极易遭受外源压力的影响,故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最大。鱼类病原菌多样,致病原因复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易于传播,严重地威胁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原菌感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限制了产业的发展[2-3]。因此,一些研究者聚焦于鱼类抗菌的免疫机制探索[4-6]。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是鱼类抵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威胁的防线[7],其中,重要免疫器官的抗菌机制探讨是鱼类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笔者总结了鱼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机制,重点
对大连浅海局部区域海洋生物死亡事件进行现场调查与样品采集,经种类鉴定统计与分析,多方面探讨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4个地点共采集到10门52种海洋生物,种类数整体表现为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15种)>环节动物(7种)>棘皮动物(5种)>脊索动物(4种)>其他门类(各1种);出现死亡的种类有38种,其中棘刺锚参、大蝼蛄虾、长竹蛏和细长竹蛏死亡量尤为明显。经分析,排除了水质污染、病害疾病和局部低氧等导致本次大规模海洋生物死亡的可能,大风条件下的极端海况改变了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从近江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文蛤、华贵类栉孔扇贝等鲜活样品和罗非鱼片、熟虾等冷冻样品中分离的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内酰胺类和磺胺类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分析,同时PCR扩增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以检测湛江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ESBLs、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均对1种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中对红霉素(90.4%)、复方新诺明(55.8%)、四环素(5
随着全球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鱼类病害也急剧增加,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问题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给各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疫苗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不但能预防水产动物疾病大规模暴发,而且还能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助推水产养殖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免疫接种疫苗是防治鱼病非常有效的措施,其中渔用口服疫苗具有成本低、易接种、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水产动物等优点,一直是国内外水产疫苗的研究热点[3]。然而,由于渔用口服疫苗易在胃、肠道中
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mrt1)隶属于DMRT家族,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RACE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脑中克隆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分别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mrt1基因的组织分布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克隆的泰国斗鱼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构建Dmrt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泰国斗鱼与龟壳攀鲈亲缘关系最近;半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日龄时形成胸鳍支鳍骨,38日龄上匙骨和肩带骨化;腹鳍在5日龄时出现腹鳍支鳍骨,33日龄时腹鳍支鳍骨原基硬骨化完成;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11日龄,15日龄脊索末端向上弯曲,41日龄尾鳍骨化完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
以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37株海洋放线菌菌株无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出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并测定其抑菌谱;将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接种到氨氮质量浓度为50 mg/L的培养基中发酵7 d,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液中的氨氮质量浓度,筛选出兼具抑菌和降解氨氮功能的放线菌优良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5株放线菌对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F28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的
家兔肠道健康与日粮营养密切相关,尤其是纤维营养对其影响最大。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粗纤维水平与肠道健康,纤维组分与肠道健康,纤维和能量组合与肠道健康,蛋白质及淀粉替代与肠道健康等方面。在当前我国推行的无抗日粮的背景下,对重点开展相关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供读者参考。
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抗旱花生品种后代突变材料中筛选到9份早熟材料,为了解这些材料与对照品种在花生萌发期抗旱性差异,研究采用18%PEG-6000室内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在花生萌发期测定与抗旱性相关的形态性状和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上述10份花生材料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和根长胁迫指数5个测定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10份花生材料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活力指数相较其他4个测定指标反应更敏感;10份供试材料在萌发期的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