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信仰之维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正在经历一场统整危机(integrity crisis)——许多男男女女在50岁出头便会体验到这种危机,他们极为严肃并时常惴惴不安地反躬自问,生活的意义何在?他们去向何方?现在,我们不仅从个人角度,而且从国家和国家中的群体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整个文化看来正在面临某种精神崩溃的危险。
  这种崩溃即将来临的一个主要征兆,是对法律的信心严重丧失——不仅是法律的消费者,还有立法者和法律的分配者。第二个主要征兆,是对宗教的信心严重丧失——同样也不仅是那些坐在教堂和犹太会堂长椅上的人,还有那些占据教堂讲坛的人。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小说家和诗人们发出了最早一波信号,如毕加索、乔伊斯等人。他们的作品显示,传统的时空概念,甚至语言概念本身都在解体、崩溃。而后便是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剧变。当时,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均已失效。新的革命神话令欧洲四分五裂,而美国则抽身而退。
  不無讽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帮了西方各国;我们发现,我们仍然能够集体行动,并为传统的共同目标作出个人牺牲。这种精神在战后依旧人为地维持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反共运动。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日渐感觉无所寄托,末日将至。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城市世风日下,青年大多萎靡不振,各国均无力为争取国内外和平采取坚决果敢的行动。
  这之所以是一场统整危机而非别的危机,正是因为它与人们对宗教和法律信心的丧失有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宗教和法律是我们的集体生活传承之物,尤其是在美国。它们体现了我们的共同目的意识,也体现了我们的社会秩序意识和社会正义感——“由(我们的)文明……形成的”“统整类型”。我们对正式宗教和正式法律的幻灭感,表明我们对宗教和法律的根本价值观已严重丧失信心,表明我们对赋予生命意义的超验实在的信仰与委身逐渐枯萎,也表明我们对带来社会秩序、社会正义的制度及程序的信仰和委身已经衰退。
  如何解释我们对法律和宗教的幻灭感?原因当然很多。我认为,其一就是因为二者被完全割裂。这种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未能在法律和宗教形式与我所说的法律和宗教的根本价值观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如果我们根据词典上的定义,把法律仅视为政治当局制定的规则“制度”,把宗教也仅视为与超自然相关的信仰和实践制度,那么二者似乎没有多少关联,或者只在一些相当有限和具体的方面彼此关联。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法律并不只是一个规则制度:它是人们立法、裁判、执法和谈判的活动——它是分配权利义务并由此解决纠纷、建立合作途径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活力。宗教也不只是一套信条和仪式:它是人们所表现出的对生命根本目的和意义的集体关切——它是对超验价值的共同直觉和委身。法律有助于给社会带来维系内部团结所需的结构和格式塔,法律反对无政府状态。宗教有助于给社会带来面向未来的信仰,宗教向堕落开战。
  这就是社会关系(以及人性)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张力;法律通过其稳定制约未来;宗教通过其神圣感挑战一切现行社会制度。但它们同时又是对方的一个维度。社会对终极超验目的的信仰,必定会在社会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同样,社会秩序形成的过程,也会在社会的终极目的意识中显现出来。事实上,在有些社会,比如古代以色列,法律也就是律法书,即是宗教。但即使在那些法律与宗教泾渭分明的社会,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法律赋予宗教以社会维度,宗教赋予法律以精神、方向和法律博得尊重所需的神圣。若二者彼此脱节,法律容易沦为教条(即律法主义),宗教容易陷入狂热。
  人类学研究证实,在所有文化里,法律与宗教共同具备四个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在任一社会,这四个要素都代表了人类探求自身难以企及的真理的努力。同时,这四个要素赋予法律价值以神圣性,并因此增强人们的法律情感:权利义务意识、公正审判的要求、对适用规则前后不一的反感、受到平等对待的愿望、忠于法律及相关事物的强烈感受、对不法行为的痛恨。
  这些情感是任何法律秩序都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们不可能从功利主义伦理道德中得到充分滋养。它们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即相信它们具有先天的、根本的正确性。
  《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美)伯尔曼著,姚剑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本文选自该书“导论”,略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一季度就要结束了,我们似乎处在一个日益动荡的世界:日本地震及严重海啸和核污染灾难;欧洲时时浮现的主权债务问题;中东、北非的政局动荡;原油价格飞涨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等等。但是,穿透这些麻烦和问题看全球经济趋势,我们依然可以相对乐观。  因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仍在,一些关键因素未来依然发挥正向作用,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在可预见未来都会保持经济增长势头。日本地震尽管对其经济增
期刊
以拓展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为目标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自2009年创业板启动运行之后,市场规模不断上升。2011年,深交所市场规模在全球60家主要交易所的排名中上升至第13位。  2000年停止新股发行后,深交所一度沉寂四年之久,再没有往昔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竞争的风采。2004年5月,八只中小板企业股票在深交所挂牌,拉开了深交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序幕。深交所在过去几年,基本是整个资本市场建设
期刊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的采访。第一波袭来时,我说,‘好像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但我们继续吧。’第二波袭来时,我背后昂贵的莫奈名画非常厉害地摇晃起来。很快,危机处理部门要求我们撤离。撤到一楼后不久,第三波袭来。我们在楼下等了一阵子,又回到办公室继续采访。”  3月19日,野村控股株式会社董事长氏家纯一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这样回忆11日大地震时的情形。  就像那幅最终没有从墙壁上掉
期刊
2011年,很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历史开始的一年。先是北非和中东发生社会和政治动荡,多个伊斯兰国家的政府更迭;继而日本发生9级地震,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和冲击考验着全世界。  从人类历史来看,1979年以来的30多年,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变时代,更是全球化空前迅猛发展的时期,世界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个过程,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与外部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  “30年的历史不
期刊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随即肆虐海岸地区,引发核电站故障,使其面临严重核泄漏风险。全世界深深同情日本所遭受的损失并提供援助的同时,人们也担忧这是否会干扰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脆弱复苏,并对全球经济产生长远影响。  这场灾难定会对日本经济产生较大冲击。3月23日,日本政府称此次经济损失约为16万亿-25万亿日元,约占2010年日本GDP的3.3%-5.2%,日本還约有11
期刊
3月的内蒙古,温度仍在零摄氏度以下,而在冬季这里一度降至零下30摄氏度。  岁末年初之时,白雪掩映下的锡林浩特市锡林河电力宾馆,看似平静如常,却不时有南方省市牌照的车辆出入,安保力量骤增。这幢白墙黄瓦的三层小楼已被长期包下,谢绝外人入住。  在这个外观并不起眼的宾馆中,内蒙古自治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级别的落马官员——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系列案,正由中央纪检部门及其从外地抽调的办案人员查办。锡林
期刊
2011年3月21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济源双汇),搬运工将经销商退回的一箱箱产品搬下车,一辆车搬空,门外等待卸货的车又驶进。  这样的景象已持续近一周。  2011年3月15日,央视披露了河南孟州、沁阳、温县等地含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当“瘦肉精”与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联系在一起,一场全国性风波不可避免。  双汇发展(000895.SZ)于15日当日跌停,双汇集团随后
期刊
五大臣出洋考察为清廷立宪迈出的第一步,但在革命党人看来,种族政治格局不破,立宪便是“增重于汉人奴隶之义务”,因此有了吴樾刺杀出洋考察五大臣的风波。然而体制一旦形成以立宪防堵革命的共识,为立宪做预备的西洋政治考察就势不可挡    1905年,囿于各种压力,清廷上层接受立宪主义的政治主张,决定试探性地往宪政方向转型。第一步便是简派官员分赴海外,实地考察各国政治。但这一步迈出得并不顺利,五大臣尚未离京,
期刊
加入世贸组织(WTO)十年,检讨中国外贸得失,正逐渐升温为2011年度话题。  这是一个充满“双重吊诡”色彩的故事。曾经预言中国难以抵挡全球化冲击而终不免崩溃的论者,如今怀着错愕欣羡的心情,重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的体量,分析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震憾;而尽享十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人,面对节节攀升的“双顺差”,在经历了最初狂喜和自得之后,也尝到了高成本引入资本和低收益输出资本的酸楚。  中国的
期刊
千呼万唤始出来,铁路司法回归地方终于有了时间表——无论是来自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信息,还是来自地方检法系统的反馈,2011年6月底前,铁路检法将全部完成移交。  在3月12日的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披露中央已批准铁路运输检察院划归地方,“目前正在部署落实”。虽然最高法院未明确表态,但《财经》记者从部分省市高级法院获知,铁路法院的移交也已经确定。  在此之前,铁路公安已启动改制步伐。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