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认识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师生角色转变的同时,移皿胆地让学生参加到对新教材的评价中来,参加到对老师教法、改革的评价中来,明显的提高了他们的欣赏、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 改革 探索
  
  
  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就练什么。老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甚至夭折。而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的改革深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实施起来必然是复杂的、难度很大的。笔者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详细进行研究和对比,就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高中新课程标准2008年已经实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与原课程标准有哪些不同或者说有哪些变化呢?
  1、从课程理念上看,新课标更加注重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从课程结构上看,新课标由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分必修和选修两类。
  3、从课程内容上看,新课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加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科技”等内容。
  4、從实验教学要求上看,新课程更加注重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体系上看,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6、从学分管理上看,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满6学分的化学课程。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应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记录和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在高中阶段化学课程学习中,允许学生跨年级修习或重修、重考任一课程模块。
  现详细概括如下: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2、实:指素质教育落实的"实":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①活动与探究"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
  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
  ③穿插了生活中的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
  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3、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化学①,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穿插在《从海水中获德的化学物质》中学习,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瞒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化学
  ②学习化学平衡后,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仪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教学模式:全方位指导"转换成"适时适量指导",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3、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冲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有的内容则要放在选修中进行学习。
  4、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工业制氯气,尾气应如何处理?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演示实验大胆地由学生来完成,再由其他学生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实践证明,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自己讨论解决。长期坚持,学生会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具体教学中,要建构一个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索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动手能力。教材设置了许多活动与探究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的能力,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举措,面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应本着学生自主发展重在过程的原则,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我们在教学中是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网上查询信息等方式完成后,再利用下一节课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资料、相互交流来完成这些题目的。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需习题的解体训练,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习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5、多媒体课件是不是用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一是多媒体课件由“辅助”变为“主宰”。有些教师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一堂课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板书。有的教师只顾自己按课件顺序播放,常常出现学生还没弄懂就一闪而过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课件由“辅助”变为“主宰”;二是用课件取代化学实验。有些教师把一些很容易做的演示实验也搬上屏幕。如氯水、SO2的漂白性实验,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铝热剂反应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但学生没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没有感知,实验能力提高不大;三是课件代替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没有讨论,很少启发和引导,整堂课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习题答案写得明明白白,无须反馈交流,学生基本上是“自己看课件”,教和学通过电脑来“完成”,教师的教学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荡然无存;四是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学,但它在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使用多媒体要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二是不能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三是不能滥用视听手段;四是要合理选择课件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下教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课件:①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如装置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反应速率过快或太慢的实验等;②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现在多数学校班额过大,做演示实验时(如钠与水反应、电解CuCl2溶液、原电池原理等),坐在后面的学生对产生的现象看不清,若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可见度会大大提高;③深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的模拟。如“钢铁的吸氧腐蚀”,可采用三维立体动画演示Fe 失去电子,电子移向有C的一极,而O2在C的一极与H2O 作用生成了OH-离子,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一变化过程了;④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拟。如,晶体结构(如NaCI、SiO2、金刚石、干冰等)、较复杂的分子结构、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键)、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等;⑤化学化工过程模拟。如,化学平衡过程(如晶体溶解平衡、反应速率与化学动态平衡)、化学反应历程(如乙醇分子间脱水和分子内脱水、酯化反应中乙醇脱氢等)、化工生产过程(如工业制硫酸、硝酸、氯碱工业、合成氨等);⑥再现化学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等等。
  7.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而我们的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理解不透彻,没有体会到新课程高中化学知识是种螺旋式上升的,而只是一味地加深了教学的广度与难度,力求知识点所涉及到所有的知识能够一步到位,试想高一的知识几乎覆盖了高中大部分知识点,如果能一步到位地讲完,你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呀?笔者考虑到高中化学课及高一新生的特点,在第一堂课上,我设计了几个魔术实验:“吹气点火”、“滴水生火”、“空瓶生烟”。在上“物质的分离和检验”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幻灯片:一是牛振华酒后驾车出车祸,交警如何检验司机是否喝酒;二是奥运会期中兴奋剂的检验情况。让学生知道如果想了解化学更多的奥秘,就必须努力学好化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和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对化学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平时总是多鼓励学生,每次测验后,总要表扬两类同学,一类是成绩优异的同学,另一类是进步较大的同学;在平时作业的批改中,经常写一些激励的评语,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后写上如下一些评语:“不怕基础差,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较认真的情况,就在他们作业后批注:“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批改完试卷时,我常在一些同学的卷首写上如下一些评语:“有进步,希继续努力”,“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在教学中如果某位同学的方法特别简单实用,就把这种方法叫“×××解法”,让这位同学好不自豪;另外我还采用目标激励法,我向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和激励办法:会用一种解法的及格,二种的良好,三种以上的优秀。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达到目标,就会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及时抓住机会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出新問题,解决新问题,并坚持不懈,定会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的一两次鼓励可能会成为中差生转化的起点,成为他们急起直追的动力。对于优等生,也会“更上一层楼”,最终实现自己的远期目标。
  三、分析"3+理综合+X"高考,定位新课改环境下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首先应明确综合题≠难题: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在于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基于这点,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注意多角度看问题,切禁搞偏、难、怪题。
  理、化、生综合,化学起纽带作用:各种理科综合题目中,不是生化综合就是理化综合,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容易与物理、生物知识发生渗透交叉,因而化学教师应在坚守好化学这块阵地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建立与基它各学科的联系,将知识重组、整合、让学生在知识交融、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重视学科的边缘知识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忽视或轻视学科边缘知识,而课改环境下的3+理综合+X,出题的热点以及学科间的交叉点往往是这些学科边缘知识,并且新教材引入的与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社会的联系部分,也是新教材有别于旧教材的精彩之处,为此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注视。
  总的来说: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师生角色转变的同时,移皿胆地让学生参加到对新教材的评价中来,参加到对老师教法、改革的评价中来,尽管他们的评价有时还显德很幼稚,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且使其思维能力德到升华。
其他文献
摘要: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关键在于校长的理念、思想、学识、战略眼光、具体行为、以及可控的和可感的人格魅力。思想引领,更新观念是转变教育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在学校管理中必须体现人性化的教育价值观,构建人性化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新的价值观生成。  关键词:校长职业 思想引领 教育价值观 发展更新       校长职业决不是一种官职,它其实是一种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是播洒阳光和引领师生的阳
期刊
写作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述,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东西可寫”,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情感和写作热情,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呢?作文课上教师应给学生多创设可供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抓住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等让学生自由写作,这样,学生就不会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英语课程改革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小组有不同的产生方式。教师在编排小组时,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
期刊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
期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信任、支持和密切配合。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变快,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管教子女,即使想管教,也因育儿观念陈旧而达不到效果,给学校教育带来了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
期刊
摘要:改变“重复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从有效备课、有效导入、有效阅读、有效提问、有效朗读、有效评价、有效作业、有效合作入手,语文课堂立足有效,追求高效。  关键词:立足有效追求高效反思合作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个口号提了多年,但真正得到落实的不多!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通过抓好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习惯花更多时间利用考试、练习来巩固教学效果。正是造成当下对我们语文教学“重复低效”的罪
期刊
中国画的主要美学特征即中国画的精神就是写意性,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研究须从其源流发展入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物质诸结构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延续千年的传统,承其精华,弃其糟泊,让其以新的姿态进入新时代。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起源于魏晋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辉煌与繁荣之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走向寂寞。从历史上看,“写意”是在欧阳修的“画意不画形”、苏
期刊
初中英语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也一直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目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对滞后,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存在“词汇贫乏,搭配不当;句型误用,语法不通;信息不全,条理紊乱”等薄弱之处,缺乏谋篇布局能力。但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度重视,树立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写是口头交际的书面再
期刊
议论文一直是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的一个难点。中学生之所以面对着作文题目就头脑发呆、发胀,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写作上,对学生的写作准备工作则做的很少,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事物认识肤浅、片面,而且对事例和道理论据又不能得心放手,随意调遣,因此,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内容空洞、干瘪,没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