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生书面表达现状
聋生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在语言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如汉语中词汇的积累和理解、句式表达等方面。目前,聋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十分让人堪忧。
聋生书面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
生理原因
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的编码、发出、传递、接收和译码的过程。 而聋生语言交流中的接收通道仅限于视觉,视觉的功能和听觉不同,要求聋生用视觉来认识和理解语言的含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听力的障碍,最终导致聋生在认识事物时没有形成口语,严重影响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使聋生以视觉代替听觉,在语言学习中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家庭教育及學前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而对于聋生来说,家庭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奢求。我们时常见到家长带着孩子初次到学校报名时,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而孩子连10以内的数字和常见物品的名字都不会,这说明很多家长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多都错过了语言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入学,孩子几乎是直接进入了义务教育,比普通孩子少了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因此聋生学习语言的难度可想而知。
手语作为其母语对学习汉语造成的障碍
手语词汇量有限造成书面表达不准确
手语的词汇比较贫乏,两集《中国手语》共录入手语单词5672个,远远不如汉语中几万个词汇的表现力丰富、准确。
手语语序的特点造成书面表达语序的错乱
聋生在学习书面表达时很难超越手语语序带来的障碍,这主要是因为手语和汉语的语序相差很大,手语因为其形象性的特点,常常是通过把句子的主题词提前、否定语后置的方式来表达,这和我们汉语表达语序有很大的差别。
手语体态特征造成书面表达中句子成分残缺
手语是一种体态语言,伴随着一定的面部表情和其他一些非语言手段,通常用眼光和手的移动方向来表示某人而省略了代词;用空间定位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虚词;用面部表情和神态来表现状态而省略了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副词。
提高聋生书面表达水平的措施及方法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语言表达的材料
在课堂上加强读和说的训练,培养语感
虽然聋生有听力障碍,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要求聋生在朗读时一面看语言文字,一面用口语读出来,并伴有相应的表情、语气和手语,让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聋生理解课文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加课外阅读量,利于词汇和句式的积累
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和聋生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基本成正比,所以增加课外阅读量能提高聋生书面表达的水平。
在聋校工作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聋生几乎很少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到了六年级连一本名著都没有看过的学生比比皆是。当然也有看到特别喜欢读课外书籍的聋生,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基本接近同龄的正常学生。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聋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如在其低年级时就把连环画和故事书介绍给学生,到了高年级就可以介绍一些同龄学生的作文、带拼音的名著等,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从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有良好的书面表达打好基础。
复述训练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发现,那些语文成绩较好的聋生在复述时思路清晰、用词准确,因此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也比较通顺。而那些语文成绩相对差一点的聋生在复述时思路混乱、用词不当、句式选择不对等情况较为普遍。经过教师的纠正和引导,这部分学生能复述得正确而流畅,再进行书写时句子的正确率就大大提高了。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复述训练,可以清除手语与书面语转换时的语法障碍,帮助聋生理清课文思路。
仿说、仿写
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作角度及写作内容
聋生在写作时往往顺序混乱、思路不清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写作顺序,挑选适合本阶段学生模仿的片段,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仿写,进而掌握写作方法。
模仿课文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
如《大熊猫》这一课对熊猫外形特点的描述很清晰,就可以让聋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式,恰当使用形容词的特点来描写自己熟悉的动物,从而掌握形容词的运用方法。
把看话训练、观察落实于书面表达
聋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如果能克服手语带来的障碍,就能提高他们表达的正确率。因此,把看话、观察和回答问题落实于书面表达就能帮助聋生克服这一困难。
在观察和回答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先用手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先不要求语序和语法。然后再让学生将其意思转化成书面表达的语序,同时教师纠正错误的地方,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如果发现书面表达还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再对个别问题进行纠正。
聋生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在语言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如汉语中词汇的积累和理解、句式表达等方面。目前,聋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十分让人堪忧。
聋生书面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
生理原因
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的编码、发出、传递、接收和译码的过程。 而聋生语言交流中的接收通道仅限于视觉,视觉的功能和听觉不同,要求聋生用视觉来认识和理解语言的含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听力的障碍,最终导致聋生在认识事物时没有形成口语,严重影响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使聋生以视觉代替听觉,在语言学习中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家庭教育及學前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而对于聋生来说,家庭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奢求。我们时常见到家长带着孩子初次到学校报名时,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而孩子连10以内的数字和常见物品的名字都不会,这说明很多家长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多都错过了语言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入学,孩子几乎是直接进入了义务教育,比普通孩子少了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因此聋生学习语言的难度可想而知。
手语作为其母语对学习汉语造成的障碍
手语词汇量有限造成书面表达不准确
手语的词汇比较贫乏,两集《中国手语》共录入手语单词5672个,远远不如汉语中几万个词汇的表现力丰富、准确。
手语语序的特点造成书面表达语序的错乱
聋生在学习书面表达时很难超越手语语序带来的障碍,这主要是因为手语和汉语的语序相差很大,手语因为其形象性的特点,常常是通过把句子的主题词提前、否定语后置的方式来表达,这和我们汉语表达语序有很大的差别。
手语体态特征造成书面表达中句子成分残缺
手语是一种体态语言,伴随着一定的面部表情和其他一些非语言手段,通常用眼光和手的移动方向来表示某人而省略了代词;用空间定位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虚词;用面部表情和神态来表现状态而省略了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副词。
提高聋生书面表达水平的措施及方法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语言表达的材料
在课堂上加强读和说的训练,培养语感
虽然聋生有听力障碍,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要求聋生在朗读时一面看语言文字,一面用口语读出来,并伴有相应的表情、语气和手语,让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聋生理解课文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加课外阅读量,利于词汇和句式的积累
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和聋生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基本成正比,所以增加课外阅读量能提高聋生书面表达的水平。
在聋校工作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聋生几乎很少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到了六年级连一本名著都没有看过的学生比比皆是。当然也有看到特别喜欢读课外书籍的聋生,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基本接近同龄的正常学生。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聋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如在其低年级时就把连环画和故事书介绍给学生,到了高年级就可以介绍一些同龄学生的作文、带拼音的名著等,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从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有良好的书面表达打好基础。
复述训练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发现,那些语文成绩较好的聋生在复述时思路清晰、用词准确,因此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也比较通顺。而那些语文成绩相对差一点的聋生在复述时思路混乱、用词不当、句式选择不对等情况较为普遍。经过教师的纠正和引导,这部分学生能复述得正确而流畅,再进行书写时句子的正确率就大大提高了。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复述训练,可以清除手语与书面语转换时的语法障碍,帮助聋生理清课文思路。
仿说、仿写
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作角度及写作内容
聋生在写作时往往顺序混乱、思路不清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写作顺序,挑选适合本阶段学生模仿的片段,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仿写,进而掌握写作方法。
模仿课文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
如《大熊猫》这一课对熊猫外形特点的描述很清晰,就可以让聋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式,恰当使用形容词的特点来描写自己熟悉的动物,从而掌握形容词的运用方法。
把看话训练、观察落实于书面表达
聋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如果能克服手语带来的障碍,就能提高他们表达的正确率。因此,把看话、观察和回答问题落实于书面表达就能帮助聋生克服这一困难。
在观察和回答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先用手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先不要求语序和语法。然后再让学生将其意思转化成书面表达的语序,同时教师纠正错误的地方,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如果发现书面表达还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再对个别问题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