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美抗震设计规范的双向水平地震效应组合方法的有效性评估

来源 :世界地震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震来临时,一般假设建筑结构同时受到两个正交水平方向分量与一个竖向分量的地震动作用.双向水平地震效应组合方法用于估计两个正交水平分量地震动同时作用时结构的内力效应.本文主要对我国与美国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使用的平方和开平方根(SRSS)方法与百分比组合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首先,对比了我国与美国规范在考虑双向水平地震效应时的适用情况及相关规定上的异同.以一4层中心支撑-框架结构为工程案例,考虑两国规范在适用情况上的规定,设置了三个结构布置方案.对三个结构布置方案建立有限元模型,选取22组地震动,开展了动力时程分析.提出了针对SRSS方法与百分比组合方法的评估指标,基于时程分析结果,发展了双向水平地震效应组合的概率性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SRSS方法与百分比组合方法用于平面扭转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较为保守.在简化组合规则的适用条件上,美国规范对平面扭转不规则结构不进行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建议我国规范对中心支撑-框架结构中含双向受压柱的设计要求考虑双向水平地震效应组合.
其他文献
晶体硅表面钝化是高效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晶体硅器件的性能.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一种超强酸-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TFSI)钝化晶体硅(001)表面.研究发现,TFSI的四氧原子结构能够与Si(001)表面Si原子有效成键,吸附能达到-5.124 eV.电子局域函数研究表明,TFSI的O原子与晶体硅表面的Si的成键类型为金属键.由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分析可知,Si表面原子的电子向TFSI转移,从而有效降低了Si表面的电子复合中心,有利于提高晶体硅的少子寿命.Bader电荷显示,伴随着
PEDOT:PSS(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薄膜因其良好的导电性、透光性、机械柔韧性以及溶液可加工性而被广泛应用.提高PEDOT材料的电导率以及光电稳定性对其器件应用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首先用旋涂法制备PEDOT:PSS薄膜,然后采用硫酸后处理技术提高其电导率,并将硫酸处理后的薄膜分别放置于空气、氧气、氮气中以及太阳光照下30 d,研究薄膜的光电稳定性及老化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太阳光照是影响薄膜光电性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硫酸处理有效地去除了过量的PSS成分,使薄膜的稳定性变好.通过比
本文合成了配合物[Cu(pcba)2·(phen)(H2O)](pcba=对氯苯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9098(2)nm,b=1.07240(4)nm,c=1.48719(6)nm,α=100.613(3)°,β=95.239(3)°,γ=108.334(3)°,Z=2,Dc=1.638 g·cm-3,F(000)=582,最终结构残差因子R1=0.0359,wR2=0.0891.采用紫外及荧光研究了配合物和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
二维材料MXene纳米片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电子迁移率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单层MXene纳米片Ti2 N电磁特性的过渡金属(Sc、V、Zr)掺杂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过渡金属掺杂体系结合能均为负值,结构均稳定;其中Ti2 N-Sc体系的形成能为-2.242 eV,结构更易形成,且保持稳定;掺杂后Ti2 N-Sc、Ti2 N-Zr体系磁矩增大;此外,Ti2 N-Sc体系中保留了较高的自旋极化率,达到84.9%,可预测该体系在自旋电子学中具有潜在
铁电薄膜由于其优异物理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光电子、微机电领域.在铁电薄膜理论研究方面,热力学理论可以有效地预测铁电薄膜的相结构、极化特性和机电性能等,且已在(001)取向铁电薄膜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而对于(111)取向铁电薄膜的研究报道非常少.因此,本文通过对序参量坐标转换的方法,构建了(111)取向薄膜的热力学势能函数及其机电性能计算方法.基于此,研究了(111)取向0.7PMN-0.3PT铁电薄膜的相结构及其机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11)取向0.7PMN-0.3PT铁电薄膜的相结构主
以柠檬酸三钠为结合剂,采用水热法结合高温烧结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NaY1-x(WO4)2:xSm3+(x=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性能(PL)对粉末的相结构、形貌、成分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粉末为NaY(WO4)2的纯相,属四方晶系白钨矿结构,其形貌为3D花形.在405 nm的光激发下,NaY(WO4)2:Sm3+粉末在600 nm处具有最高的荧光强度,对
制备P-N结发射极的常规扩散工艺主要包括预淀积和高温推阱两个步骤.本文采用在高温推阱之后施加一步保温过程的工艺方案,在p型多晶硅片上制备了低表面浓度磷掺杂的高方阻发射极,研究了不同保温温度对P-N结发射极的方阻和磷原子掺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完成高温推阱后,在650~750℃温度范围内施加保温工艺所得P-N结的方阻值反向升高,同时二次离子质谱(SIMS)测试结果表明,硅片表层区域的磷原子掺杂浓度相应降低.与常规扩散工艺相比,采用在700℃下保温15 min时所得P-N结的方阻升高约3.2Ω/□,所得相
采用传统的固相法合成了近零膨胀氧化物功能陶瓷材料Zr0.5 Hf0.5 V1.4 P0.6 O7,用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热膨胀法对Zr0.5 Hf0.5 V1.4 P0.6 O7的热膨胀系数、各向同性和相变进行了测试,通过Hf4+/P5+共掺杂使得材料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研究发现合成的Zr0.5 Hf0.5 V1.4 P0.6 O7具有Pa3立方相结构,从334 K附近到673 K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为-1.56×10-6 K-1,表现出稳定的近零热膨胀特性.由于固溶体内部
本研究采用水热法,以柠檬酸为螯合剂,通过控制n(Sn4+)/n(Sn2+)的数值,合成了由具有丰富氧空位的SnO2纳米晶体组装成的微球.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UV-Vis漫反射光谱对SnO2纳米微球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水热条件和柠檬酸的螯合作用下,二氧化锡纳米晶体聚集形成微球;在Sn4+/Sn2+摩尔比例为3:7时,其微球尺寸最小,整体分散性较好;同时适量二价锡离子的掺杂使得该样品氧
多铁性材料是一种同时具有铁电、铁弹、铁磁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铁性”的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序参量的耦合产生新的效应,在电子信息、传感、存储、无线网络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在室温下具有强磁电耦合效应的多铁性材料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基于多铁材料的器件还没有实现应用.应变工程是一种可以有效影响多铁材料物理性质的调控手段,通过晶格与电子、自旋、轨道等的相互作用来影响材料的电、磁、光、声等物理特性,因此通过应变调控多铁性薄膜结构和性能,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调研多铁性材料中应变工程的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