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外来人口七年级学生趣学文言文的方略初探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对于刚脱离小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除了接触过古诗以外,文言文是很少接触的。特别是我校外来人口学生,他们由于基础的问题,对于词义隐晦、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更谈不上什么趣味。因此,我将从“巧设情境、以演促读、引读背景、巧用朗读、妙解字词”等角度来谈论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更具趣味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七年级学生;方略;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教会学生熟练地记忆特殊句式、词义的变化及句义等,但对于刚脱离小学的七年级学生,小学课程中仅接触了古诗,很少接触文言文,有陌生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外来人口学生更怕学习晦涩的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那么在古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200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见解。
  一、利用插图,巧设情境激趣
  人的认知规律就是由形象到抽象,学习过程往往是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插图往往能使文字的抽象描述直观形象化。让学生根据图画发挥想象说话,符合小升初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插图与课文的内容息息相关,老师引导得巧,往往可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先行性组织者”。
  《狼》有一幅插图:屠户卸下了担子,倚靠在柴草堆旁,手持一把刀,草堆旁躺着一只被杀死的狼。屠户的对面还蹲坐着一只目似瞑的狼。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观察插图,然后要求依照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插图中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那只蹲坐的狼想干什么?另一只狼又怎么死的?最后杀死另一只狼了吗?屠户凭借什么杀死两只狼?这些问题情境的作用正如《论语·述而》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插图的这种解读也为下一个环节——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演促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文言文因文章字词晦涩难懂,内容跟现实生活相距遥远,而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文言文故事性强,文中有些情景与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师可以利用七年级学生喜欢表演的心理特点,通过表演,拉近文本与这些“厌学”文言文的外来人口学生的心理距离。
  教《口技》时,笔者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请看一段视频剪辑。视频中一个口技表演者以其高超的口技,演绎生活中各种各样事物的声音,有鸟叫声、狗叫声、火车声、汽笛声、炮弹声……应有尽有,惟妙惟肖。這样的表演立刻把课文中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听觉,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欣赏表演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学生讨论)那么今天我们了解一下口技,请看大屏幕(投影关于口技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林嗣环的《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笔者教学故事性强的《狼》时,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演练情节。课堂上,笔者叙述故事情节,组员根据教师的叙述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评价表演是否到位、根据是什么。这样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求对屠夫和狼的动作及心理活动做到充分的理解,同时给观看的学生带来了无限的趣味。以上两例,笔者借助学生的表演或看视频表演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达到趣学的目的。
  三、引读背景,让学生与真实的作者对话
  了解写作背景要做到知人论世,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对话更真实,有情境,学生也更乐意去学习。背景不只是作者写此文章时的背景,也包含写某句话时的背景。
  《论语》是语录体,有些内容是不连贯的,也就会有人物说某句话的特定背景,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论语》真意,引导学生理解孔子说话的背景是十分必要的。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个片断讲的是孔子赞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孔子追义而不求富贵的品质。但要让学生明白,难道只是因为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孔子就赞他?笔者教这个片断时,出示了背景材料:
  孔子曾经拿着“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这句话问子路、子贡和颜回: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前二者的回答他都不称意,为什么呢?子路的答案是我们还不够仁义,人们就不会相信我们,又或许是我们还不够智慧,推出的“道”不够好,人们不想去推崇。子路的话有些消极,不能称孔子当时积极推“道”的信念。子贡也是带有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孔子的“道”不够好,太大,不能为天下人所容纳,因此要削减,孔子也不喜欢。他唯独喜欢颜回的回答。颜回这样说:“也说夫子的“道”极大,不能为天下人容纳,但不容又有什么关系!”不修道是自身的耻辱,修道之人不为天下所用,那是天下君王的耻辱。所以不管道大不大,重在修道!
  “重在修道”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好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相一致,称他心意,于是得到了他的极度赞赏。所以,孔子一直很看重理解自己的颜回。这让学生不仅明白了孔子喜欢颜回的真正原因,而且明白了《论语》的言外之意,使学生的阅读更丰厚、体验更深、趣味更浓,可谓一举多得。
  四、巧用朗读,引发读文趣味
  《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
  感”。诵读的关键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好停顿、节奏、轻重音、语调、语气、情感等。诵读抓紧了,学生感受到诵读的趣味,在诵读中提高古诗文的品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文言文除了叙事类的,也有议论说理类的,不同文体的诵读是有所讲究的。
  (一)对于叙事类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个性诵读   就拿《孙权劝学》来说,得抓住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对话来品读。比如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应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在学生品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孙权是谁,他的地位怎样,他说这话有什么目的,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语气、语调怎样。学生在品读中明白了作为君王的孙权说这话的目的是劝吕蒙要读书,他为了要表现出王者的权威、严厉,神态应该是郑重严肃。又因为是双重否定,读“不可不学”时语气要加强,语调要提升,让吕蒙觉得他的话不可不听。同时也让人感受到那是君王对部下的深切关怀,希望吕蒙能胜大任。教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要引导学生品读出一个“邪”字,要求学生读出反问语气,语调拉长,语气略重些,隐约中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品读出一个“耳”字,“耳”是“罢了”的意思,但它传达出了孙权的要求不高,也隐隐可见对吕蒙拒绝的不悦和责备之意,读时语调拉长;品读一个“若”字,这是“像”的意思,是孙权拿自己与他人比较,拿自己说事,是现身说法,而且还加上了一个“?”作为反问语气。后面还补充说了自己读书的收获,要重读“若孤”,读出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之意。再如“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教读。前句通过“今者”与“吴下阿蒙”的对照,鲁肃难以置信的惊奇与情不自禁的赞叹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读时要提升这两个词的语气、语调。后句是吕蒙在鲁肃赞叹之后的一种由衷的自豪感,读时要提升“呼”字语气,拉长“呼”字的语调,还得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问读、竞读、齐读,并在追问中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个性特征,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体会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和情感,在细致的品读中为学生排除理解文言文的障碍,让学生感受学习文言文的趣味。
  (二)说理性的文章,要读出理趣
  这里先以《虽有佳肴》为例。比如文章开头作者就用了类比的手法来写。要引导学生明白“佳肴”与“至道”的类比,它们的共同点是“食”与“学”,即“实践”。同时要求学生读出韵律,因为这是对偶句。教读“是故”这句,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了为什么会知不足,教了为什么会知困”,知道了其中的情理,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自反”与“自强”的意义。理解这两句还得让学生明白这两句之间的逻辑:学习了知识可以让自己成长,可以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别人,教别人的过程中也会在有困惑的地方自我勉励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问。这也就有了后一句“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个中心论点。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同时还得让学生明白“教”与“学”就是一种实践,从而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弄清了本文的思路,理解了文章所论的“理”,化难为易,读起来轻松,背起来容易,学起来才有趣。
  五、妙解字词,要形象而有趣
  文言文字词讲解的任务很重,也很枯燥,很容易让外来人口七年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老师疏通字词时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想方设法让枯燥的识记变得生动起来。
  如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这样教学生识记一些字词的理解,对“三省吾身”的“省”字,我利用甲骨文中“省”的形象特点来教学:“省”的主体“目”是一只眼睛,而“少”似一个箭头直射眼睛(如图1),这说明要注意观察自己。然后说,一个人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难了,所以需要多次不断地反省。“罔”字难写易错,学生默写常出错,也不易记住意思,但如果结合篆文来讲那就形象多了。“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犹如人陷落在罗网之中(如图2),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如果只学习而不加思考所学知识,那么我们就只能被大量的知识捆绑起来,无法逃脱牢笼。再说“殆”字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殆”的篆文(如圖3)很形象、很吸引人。《论语》(十二章)中有很汉语字词可以用这种方式教学,这种教法不仅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记住该字词,更有助于学生对《论语》思想精华的品悟,一举多得。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因此,实际教学中多采用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带有兴趣地学习。然后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这样一来,即使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外来人口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熟练学习枯燥的文言文。
  参考文献
  [1]何宜成.运用语文课本插图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N].江苏教育报,2012-9-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易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冰燕.文言文旨趣教学课堂风格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Z2).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教育,翻看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古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凝聚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小学的古诗词学习是基础性的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古诗词,从根本提升自我语文素养,彰显我国文化自信。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探讨
【摘要】先学后教是新课改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对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做出简要阐述,对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先学后教;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以老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方式,逐渐变成了以学
赛制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张子渊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新赛季的中超在4月20日晚上开赛,揭幕战现场进入了3万名观众。这是疫情以来中超观众最多的一场比赛,但也引发出了今年中超赛程赛制安排的最大问题,即个别球队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主场优势。  去年中超联赛赛会制的赛程把联赛变成了杯赛,第一阶段相当于小组赛,第二阶段相当于淘汰赛。这样的赛制后来被诟病,尤其是保级区石家庄永昌的降级和争冠区江苏苏宁的夺
【摘要】近年来语文基础教育地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它承担着传递科学知识文化、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的任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对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做人道理、与人相处方式及心理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尽力去指导,学生也试着用各种方式努力去学习,但是收获不大。本文笔者从模仿教学的角度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期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9)  【摘要】生命是造物的奇妙。高柳鸣蝉,深溪游鱼,平沙落雁,抑或霜雪孤梅,云顶劲松,空谷幽兰,无不因生命而多了韵致,悠了情思。生命之美在于灵动,时时勃动着生机,需要细腻的心灵去感触;生命之美在于獨特,处处彰显着魅力,需要敏锐的眼睛去发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工具已经沿用到各个领域。我国教育部在顺应时代发展大的潮流下也越来越注重教育与高科技的融合,出现了以电教手段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呈现方式。相比较来说,电教手段以其科技性、动态性、灵活性、丰富性等更受小学生的喜爱,可以说,电教手段的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一方面它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本文着重从三个方
【摘要】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不大,这将极大地阻碍农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如何匠心搭建平台,助力培养農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从匠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匠心引领诵读趣味故事、匠心创建趣味阅读小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阅读平台;营造氛围;诵读故事;趣味小组;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福建省廈门市故宫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是立体化的,而且是多元的立体化。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本文对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更丰富、更多元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体化;丰富;多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是立体的,生活是多维度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应是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老师、学生、学习内容。这三个要素就是三个不同的方面,
【摘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功能,忽视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学特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结合作者的写作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兼顾教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