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三大球成绩下滑的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要]中国的三大球成绩在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有:体育苗子的培养问题;社会风气问题;身体素质的问题;职业化问题;运动员就业问题。
  [关键词]三大球;体育苗子;社会风气;身体素质;职业化
  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成绩不理想,全国人民都知道。三大球越来越不像样,成绩直线下滑,脾气笔直上升。曾有过这样的现象,队员们在球场上大动干戈,教练还去凑热闹,总局安排教练员时,有教练拒不上任,等等现象,反映了中国的三大球之危险,连教练都不敢接手这种重任,可想而知啊!在此,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广大从事体育事业的同行们展开探讨。
  一、体育苗子的培养问题
  体育苗子的培养,中国号称都是以举国之力养运动员,那美国就是以举国之力发现运动苗子!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以前高中打球打得很好的那些人,以后能有几个走上专业的路线了?即使你再强你能被发现的机会也太少,中国的体育人才发现是这个样子的。自己练自己的,参加了省级比赛或者市级比赛出了名后,体育局的相关人员进行考察,然后就进入了体工队…然后就成职业运动员了。其中的问题在于,你没有出成绩之前你在哪练?你哪来的比赛?这样无形就给了很多普通人投身体育一个很大的障碍!反观美国,美国有各种梯队的联赛,从5岁开始就有各种业余职业的联赛,每个人都可以参加,也就是每一个有天分的人都可以有机会被发现,从而一步步走向金字塔的顶端。
  二、社会风气问题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超英、二十年追美,到文革时期的多快好省迅猛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快”的氛围始终弥漫在华夏大地上。但快也意味着浮躁,整个社会都是浮躁的。再来看三大球的特点:三大球都需要超过3人以上的人数进行组队竞赛。团队竞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需要各个不同特点的人协调配合,需要适应千变万化的战术指导。
  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有质量的后备人才,只有大量的有质量的后备人才,才能在不同位置中挑出最优秀的人。而大量的后备人才需要这项运动在民间的普及性。很明显,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浮躁,缺地,中国人相对欧美而言更重视身体不大接触的运动),政府没有足够的耐心抛弃眼前的商业利益去建占地那么多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队伍中各个位置人才的成长(就说足球吧,足球需要11个人比赛,你1个位置上的人不行,整个队伍的成绩都没办法好起来),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勇气去筹备青少年各级联赛。
  另外,需要有体教结合的完善体制。唯有体教结合,才有运动员的开阔思维与敏捷的领悟力,才会拥有更高的情商以及更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而这两个需要,都是现今中国很难提供的。
  三、身体素质的问题
  三大球,对力量、和身体机能需求非常高、而且要求持续能力强。举例子来说,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男足运动员比赛高强度下抽经,相比下,欧美或者非洲的运动员参加的比赛更加的强度大,例如世界杯,假如中国队真能打进世界杯16强,至少在10时间里,体力是大问题。一个更浅显的说法,中国田径一直不行,田径作为运动的祖师,作为三大球的根本,直接会影响到三大球的成绩。再举个例子,日本韩国参加那么多次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进入复赛阶段次数也比较多,细心观察,体力绝对是大问题,2002年世界杯除外。
  四、职业化问题
  例如,足球是我国竞技项目开展职业化最早的项目,可以说在我年少的时候,觉得足球应该是最赚钱的项目,群众基础好,球迷人数多。在我参加工作不久,就是97年那届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几乎我周围的人都在看球。一个赚钱的项目,也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头10年,必然会催生很多的负面因素,假球、黑哨、在监管不严厉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体制的大结构问题。我记得那时候还模仿欧美推行了球星卡,结果也没搞成个什么样子出来。慢慢的当体育界的领导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很多人不让自己的孩子练足球,不然自己孩子踢球,只让足球、篮球、成为一种运动方式。所谓“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形容我们的职业化进程不足为过。
  五、运动员就业问题
  我们从事这行的人都知道,技巧性运动员,比重竞技项目运动员更容易找到工作,且收入更高。我们见过乒乓球陪练、羽毛球陪练、网球陪练,各位肯定没有听过足、篮、排陪练。陪练的价格在有的省份价格日渐攀升,我的部分学生收入超过我收入的5倍。大量没有取得成绩的运动员(在所有的省份,只要没有成绩的运动员,安置就是大问题)退役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了行业声誉的低下。我曾听说有奥运会冠军都上街乞讨。所以,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习技巧类项目,一是对体力要求不高,二是即便没取得成绩以后工作也不至于很困难。
  总之,要提高三大球的成绩,有关部门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多多考虑一下。
其他文献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指责很多,“耗时多,收效少”等等。从应用层面上讲,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教育技术等方面均存在原因,但对于教育评价的不够重视,对于教育主体的不够关注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欣喜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
期刊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
期刊
[摘要]本文从“根据训练的不同内容、任务,合理调节运动负荷;合理利用中学生心理训练活动的规律,控制运动负荷;教练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男女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三个方面来阐述在中学体育课中如何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  [关键词]运动负荷;中学生;区别对待;教学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知道孩子的世界”。鲁迅先生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下河,最好事先学一点浮水的功夫。”教育教学过程首先就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老师要是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关键词]最慈祥的妈妈;教坛名师;良好、和谐、融洽;智慧与爱心  如果有学生给予了你最高的赞誉是:“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期刊
又上高三,虽没任班主任,但因为建水一中这几年高三的一大优良传统——“学生导师制”,所以自然而然,又成为了高三导师中的一员。  回顾三年前68届时,任两个班四十多个同学的导师,也是苦乐兼有。苦的是在高三繁重的教学之余,还得关注这些同学的日常学习、思想动态、周考、月考之后的情绪,不是班主任,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生怕哪里的不注意,说话不当,刺激了学生,所以重点关注这些同学的方方面面,还得多和同班科任老师、
期刊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特点。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要紧扣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符合英语教学本身的特点,使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同步协调地进行。  一、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学习乐趣  英语
期刊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而幼儿期是发展亲社会观念与行为的最佳时期。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
期刊
[摘要]孩子是国家的栋梁,要培养一个真正的三好学生和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要从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德;传统美德;巩固  谈起教育目标大家都知道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全面发展”是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因为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什么样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
期刊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转移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经验甚至教训的反思,有利于强化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是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将会是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成为学者向的教师。  [关键词]反思;坚持;提高;成长;特色  “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转移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