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晓文 万劭琨 赵梦园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务院已确定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之一的甘肃省玉门市为例,分析该城市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发展模式,对玉门市接续产业的选择进行经验总结,从中获取启示,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玉门
作者简介:汪晓文(1969-),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08-05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本地区煤炭、石油、森林、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而兴建发展起来的城市,其主导产业主要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作为基础资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矿竭城衰”,企业关闭破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生活困难、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乏力以及严重的沉陷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1]。甘肃省玉门市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作为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玉门油田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累积开采石油3351万吨,加工原油5091万吨,向国家上缴利税200多亿元,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是,自1990年以来,随着玉门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原有的高度依赖石油开采、加工而建立形成的地方工业体系、社会服务功能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玉门市经济转型中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结构调整难度大
在资源型地区中,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玉门市是典型的以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在产业结构中,其形成了以采掘业及关联的原材料初级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第一、三产业,其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见表1),从而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城市与资源型产业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纽带关系[2],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近年来,虽然玉门市对非资源型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要素的投入重点仍然在资源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生产部门,“一油独大”,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二)资源濒临枯竭,后续资源不足
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玉门市石油资源的开发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随着资源被逐步开采,玉门的石油产量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稳产之后,石油资源开发已经进入衰退期。玉门市石油年产量由1959年盛产期的140.6万吨迅速萎缩到1998年的38万吨,下降比例达到73%,2000年玉门虽然新开发了青西油田,原油产量有恢复性的增长,但老油田原油产量下降势头依然明显(见图1)。自1938年以来,玉门探明可开采储量为4299.8万吨,目前剩余可采储量约1018.8万吨,按照目前每年开采70万吨左右的规模,可开采年限不足15年。近年来,玉门油田加紧了油气田的勘探找油工作,但目前尚未有新的发现和突破。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开采成本上升,产量递减,玉门市传统的支柱产业石油采炼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石油开采、加工产业带动能力的减弱,阻碍了玉门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治理任务繁重
玉门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地处祁连山北麓,市区平均海拔2400多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玉门油田大规模的勘探和开采开发,对玉门的地质地貌和生态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8.8%和49.6%,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累积已达1.33万多公顷。玉门市老市区空气较高含量的碳氢化合物,甚至检测出3.4-苯并芘等致癌物。污染严重的大气总悬浮颗粒(TSP)年日均值最高达0.85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1.8倍。同时,由于油田开采过度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下游乡镇地下水补给不足,致使市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此外,玉门油田及所属企业排放的原油污物、生产废水和城市污水对老市区及下游乡镇水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不足,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较多,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四)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矛盾凸显
玉门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曾一度是区域内产业工人最多、收入水平最高、商贸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在玉门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市人口高峰达到13万人,其中石油资源产业工业达到5万余人,约占城市人口的4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资源产业的逐步衰退和资源企业的逐步退出,以及市属企业破产关闭,城市功能的单一化无法解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再就业问题,直接造成3.5万名产业工人下岗失业,近万名“三产”服务业人员隐形失业外流。目前,老市区城市人口中,生活特困户人口达1.4万,城市低保人员6000余人。同时,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多、专业技能单一、就业观念落后,安置成本高、困难大,加之每年新增就业人员近3000人,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原则与发展模式
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枯竭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何种接续产业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接续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状况,为资源枯竭型的接续产业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接续产业选择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发展何种主导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质上就是接续产业形成并发展成主导产业的过程。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其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3]。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即是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作用的产业[4]。一般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可以从产业延伸或者产业替代中产生,也可两者一起混合发展。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认为,主导产业应具有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特征,选择主导产业就是要优先发展那些代表先进技术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5]。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产业间相互关联的角度研究主导产业的问题,他指出应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旁侧关联,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6]。
玉门市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城市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接续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约束。因此,从玉门接续产业的现实约束条件出发,结合玉门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本文认为,玉门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石油产业的发展导致玉门资源环境的承载负担过重,针对玉门的实际情况,玉门接续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着重解决好资源持续利用、劳动力素质提高、环境治理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玉门市接续产业的发展,必须选择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人口的良性循环。
市场化原则。西部地区市场发育比较落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在接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按照需求为导向,依靠市场的力量发展接续产业,调整优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任何地区都不能“大而全”的发展所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能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在区域分工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优势。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条件,从实际出发,按照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禀赋选择相应的接续产业,避免产业趋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选择的接续产业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的指引,发展本地区现在可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未来可形成较强优势的比较劣势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升级,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产业关联效益原则。资源型产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其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后向关联效应小,很难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的接续产业应充分发挥其关联效益,诱发新的产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促进合作,鼓励创新,加强竞争优势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促使所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接续产业,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稳定协调发展原则。就业问题直接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接续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引导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安置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接续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资源型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实践,我国现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可采取的模式有[7]:
产业延伸模式。产业延伸模式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优势,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培育依托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产业群。同时以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带动各个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的区域优势和自我发展能力。走出资源型城市产业间关联度小、产业集聚效应低的困境。
产业替代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就是利用资源型城市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发展不依赖原有自然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替代产业的选择应该立足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寻找具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快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能安置大量就业的产业。这样,即使资源完全枯竭,也只是对城市局部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复合模式。对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比较适合采用复合型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通常在产业转型初期选择产业延伸模式,延长产品的产业链。随着资源型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现代化城市。
三、玉门市经济转型中接续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为摆脱石油资源枯竭而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问题,玉门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对玉门市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稳定巩固石化产业,延伸开发石化产业链条
玉门市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和产业发展延伸化为发展方向,加快石油产能扩张、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配套产业,不断提升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石油化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诱发新的关联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玉门相继在酒东、酒西、雅布赖、武威、潮水、花海这6个盆地进行勘探,在距离玉门市区30多公里的青西一带发现了有相当储量规模的青西油田,使玉门原油年产量增加了20万吨,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支柱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展上,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对原油深加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辐射带动了一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在,玉门油田二次创业,积极实施石油炼化扩容、油田产能开发及油田助剂、油井水泥等中下游产业产品开发,依靠加强管理和科技创新降低成本,逐步扩大赢利空间,走出了一条特色加效益的发展之路。2011年,玉门石化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工业增加值44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 (二)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资源和市场的原因,玉门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外部力量,建立有别于资源型产业的全新产业群。玉门境内风力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3000万千瓦时,且电场建设地形优越,不需占用耕地,投资成本低。玉门市抓住国家“打造河西风电走廊,建设路上三峡”的战略机遇,在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富集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群。以风电为牵引,大力发展光电、水电、火电,同时,以新能源开发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产业配套水平。截止2008年底,玉门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69万千瓦,其中水电12万千瓦、风电31万千瓦、火电26万千瓦,分别占总容量的17.4%、44.9%和37.7%,风电发电量3亿千瓦时,实现工业增加值6624万元,占玉门市工业的1.07%,对玉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0.51个百分点,同时,带动了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引进风电装备制造企业4家,形成了年产值8亿多元,年加工风机塔筒1500套、配件5万件的装备制造规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
农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玉门农业基础较好,土地辽阔,水源丰富。近年来,玉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着力发展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特色制种、牛羊养殖等精品设施农业和蜜瓜、甜玉米、颗粒饲料、果蔬粉等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开发当地农业资源,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创新机制,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规模大、产业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品牌,现在玉门已建成了8个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8项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和蓝白色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培育了10多个特色农产品商标,促使特色农业逐步向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促进玉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挖掘本地旅游资源,谋划开发旅游产业
开发旅游业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与提升县域经济对外形象的重要渠道,玉门市紧紧抓住玉门油田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充分利用地处嘉峪关、敦煌两个国际旅游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陆续建成和完善玉门油田工业旅游景区、赤金峡水利风景区、玉门风电旅游景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8处精品景点景区,带动了周边村组农家乐休闲餐饮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的旅游观光旅客,拉动了玉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仅2010年上半年,玉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3.42万人次,实现收入达2100万元,旅游产业已在玉门蓬勃兴起。同时玉门市紧抓国家建设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的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物流业和旅游业关联度大的特征,带动玉门市交通运输、购物娱乐、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
(五)强化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
玉门经济开发区自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和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以来,围绕发挥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新能源和石化产业“两大基地”的发展战略,为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综合实力、提高管理效能,进行园区整合,现玉门经济开发区下设新能源产业园、石化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三个工业园,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框架。同时引进具有竞争优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企业,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向工业园集聚,壮大工业园区规模,产生集聚效应。2011年,玉门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72亿元,工业增加值17.5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75亿元,上缴税金13.68亿元,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积申请专利达到56项。玉门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玉门工业发展的集聚区,酒泉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省新能源、石化、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四、结论与启示
玉门市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出现了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城市集聚功能失散、贫困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玉门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玉门市在立足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经济转型取得显著的效果,接续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接续产业选择的经验有:(1)加强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通过资源型城市内部积累资金和吸引外部投资来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2)利用本地新兴能源优势,选择发展前景良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新能源产业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建立全新产业集群,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依本地自然条件,发展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4)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功能、农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5)以开发区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支持,扶持接续产业发展。(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接续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接续产业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即选择合适的接续产业,通过对玉门市接续产业选择的分析,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接续产业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首先,在接续产业的选择中,资源型城市应该客观评价自身实力,量力而行,不可追逐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虽然资源型城市人均收入较高,但由于制造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接续产业的选择不宜急于求成。其次,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转型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接续产业,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已有模式。最后,资源型城市要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把发展眼光投向国内发达地区和国际资源市场的“飞地经济”模式,重视与周边城市或城市圈的产业联系和交流,在与其他城市的区际合作中寻求共赢。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 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宋冬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03):29-31.
[8] 汪晓文、刘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J].河北学刊,2012,(05):128-131.
[9] 汪晓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11-25(07).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务院已确定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之一的甘肃省玉门市为例,分析该城市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发展模式,对玉门市接续产业的选择进行经验总结,从中获取启示,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玉门
作者简介:汪晓文(1969-),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08-05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本地区煤炭、石油、森林、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而兴建发展起来的城市,其主导产业主要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作为基础资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矿竭城衰”,企业关闭破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生活困难、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乏力以及严重的沉陷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1]。甘肃省玉门市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作为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玉门油田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累积开采石油3351万吨,加工原油5091万吨,向国家上缴利税200多亿元,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是,自1990年以来,随着玉门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原有的高度依赖石油开采、加工而建立形成的地方工业体系、社会服务功能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玉门市经济转型中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结构调整难度大
在资源型地区中,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玉门市是典型的以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在产业结构中,其形成了以采掘业及关联的原材料初级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第一、三产业,其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见表1),从而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城市与资源型产业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纽带关系[2],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近年来,虽然玉门市对非资源型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要素的投入重点仍然在资源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生产部门,“一油独大”,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二)资源濒临枯竭,后续资源不足
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玉门市石油资源的开发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随着资源被逐步开采,玉门的石油产量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稳产之后,石油资源开发已经进入衰退期。玉门市石油年产量由1959年盛产期的140.6万吨迅速萎缩到1998年的38万吨,下降比例达到73%,2000年玉门虽然新开发了青西油田,原油产量有恢复性的增长,但老油田原油产量下降势头依然明显(见图1)。自1938年以来,玉门探明可开采储量为4299.8万吨,目前剩余可采储量约1018.8万吨,按照目前每年开采70万吨左右的规模,可开采年限不足15年。近年来,玉门油田加紧了油气田的勘探找油工作,但目前尚未有新的发现和突破。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开采成本上升,产量递减,玉门市传统的支柱产业石油采炼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石油开采、加工产业带动能力的减弱,阻碍了玉门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治理任务繁重
玉门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地处祁连山北麓,市区平均海拔2400多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玉门油田大规模的勘探和开采开发,对玉门的地质地貌和生态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8.8%和49.6%,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累积已达1.33万多公顷。玉门市老市区空气较高含量的碳氢化合物,甚至检测出3.4-苯并芘等致癌物。污染严重的大气总悬浮颗粒(TSP)年日均值最高达0.85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1.8倍。同时,由于油田开采过度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下游乡镇地下水补给不足,致使市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此外,玉门油田及所属企业排放的原油污物、生产废水和城市污水对老市区及下游乡镇水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不足,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较多,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四)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矛盾凸显
玉门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曾一度是区域内产业工人最多、收入水平最高、商贸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在玉门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市人口高峰达到13万人,其中石油资源产业工业达到5万余人,约占城市人口的4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资源产业的逐步衰退和资源企业的逐步退出,以及市属企业破产关闭,城市功能的单一化无法解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再就业问题,直接造成3.5万名产业工人下岗失业,近万名“三产”服务业人员隐形失业外流。目前,老市区城市人口中,生活特困户人口达1.4万,城市低保人员6000余人。同时,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多、专业技能单一、就业观念落后,安置成本高、困难大,加之每年新增就业人员近3000人,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原则与发展模式
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枯竭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何种接续产业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接续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状况,为资源枯竭型的接续产业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接续产业选择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发展何种主导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质上就是接续产业形成并发展成主导产业的过程。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其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3]。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即是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作用的产业[4]。一般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可以从产业延伸或者产业替代中产生,也可两者一起混合发展。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认为,主导产业应具有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特征,选择主导产业就是要优先发展那些代表先进技术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5]。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产业间相互关联的角度研究主导产业的问题,他指出应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旁侧关联,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6]。
玉门市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城市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接续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约束。因此,从玉门接续产业的现实约束条件出发,结合玉门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本文认为,玉门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石油产业的发展导致玉门资源环境的承载负担过重,针对玉门的实际情况,玉门接续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着重解决好资源持续利用、劳动力素质提高、环境治理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玉门市接续产业的发展,必须选择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人口的良性循环。
市场化原则。西部地区市场发育比较落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在接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按照需求为导向,依靠市场的力量发展接续产业,调整优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任何地区都不能“大而全”的发展所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能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在区域分工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优势。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条件,从实际出发,按照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禀赋选择相应的接续产业,避免产业趋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选择的接续产业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的指引,发展本地区现在可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未来可形成较强优势的比较劣势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升级,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产业关联效益原则。资源型产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其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后向关联效应小,很难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的接续产业应充分发挥其关联效益,诱发新的产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促进合作,鼓励创新,加强竞争优势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促使所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接续产业,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稳定协调发展原则。就业问题直接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接续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引导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安置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接续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资源型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实践,我国现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可采取的模式有[7]:
产业延伸模式。产业延伸模式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优势,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培育依托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产业群。同时以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带动各个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的区域优势和自我发展能力。走出资源型城市产业间关联度小、产业集聚效应低的困境。
产业替代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就是利用资源型城市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发展不依赖原有自然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替代产业的选择应该立足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寻找具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快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能安置大量就业的产业。这样,即使资源完全枯竭,也只是对城市局部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复合模式。对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比较适合采用复合型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通常在产业转型初期选择产业延伸模式,延长产品的产业链。随着资源型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现代化城市。
三、玉门市经济转型中接续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为摆脱石油资源枯竭而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问题,玉门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对玉门市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稳定巩固石化产业,延伸开发石化产业链条
玉门市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和产业发展延伸化为发展方向,加快石油产能扩张、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配套产业,不断提升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石油化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诱发新的关联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玉门相继在酒东、酒西、雅布赖、武威、潮水、花海这6个盆地进行勘探,在距离玉门市区30多公里的青西一带发现了有相当储量规模的青西油田,使玉门原油年产量增加了20万吨,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支柱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展上,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对原油深加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辐射带动了一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在,玉门油田二次创业,积极实施石油炼化扩容、油田产能开发及油田助剂、油井水泥等中下游产业产品开发,依靠加强管理和科技创新降低成本,逐步扩大赢利空间,走出了一条特色加效益的发展之路。2011年,玉门石化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工业增加值44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 (二)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资源和市场的原因,玉门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外部力量,建立有别于资源型产业的全新产业群。玉门境内风力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3000万千瓦时,且电场建设地形优越,不需占用耕地,投资成本低。玉门市抓住国家“打造河西风电走廊,建设路上三峡”的战略机遇,在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富集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群。以风电为牵引,大力发展光电、水电、火电,同时,以新能源开发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产业配套水平。截止2008年底,玉门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69万千瓦,其中水电12万千瓦、风电31万千瓦、火电26万千瓦,分别占总容量的17.4%、44.9%和37.7%,风电发电量3亿千瓦时,实现工业增加值6624万元,占玉门市工业的1.07%,对玉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0.51个百分点,同时,带动了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引进风电装备制造企业4家,形成了年产值8亿多元,年加工风机塔筒1500套、配件5万件的装备制造规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
农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玉门农业基础较好,土地辽阔,水源丰富。近年来,玉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着力发展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特色制种、牛羊养殖等精品设施农业和蜜瓜、甜玉米、颗粒饲料、果蔬粉等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开发当地农业资源,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创新机制,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规模大、产业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品牌,现在玉门已建成了8个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8项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和蓝白色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培育了10多个特色农产品商标,促使特色农业逐步向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促进玉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挖掘本地旅游资源,谋划开发旅游产业
开发旅游业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与提升县域经济对外形象的重要渠道,玉门市紧紧抓住玉门油田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充分利用地处嘉峪关、敦煌两个国际旅游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陆续建成和完善玉门油田工业旅游景区、赤金峡水利风景区、玉门风电旅游景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8处精品景点景区,带动了周边村组农家乐休闲餐饮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的旅游观光旅客,拉动了玉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仅2010年上半年,玉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3.42万人次,实现收入达2100万元,旅游产业已在玉门蓬勃兴起。同时玉门市紧抓国家建设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的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物流业和旅游业关联度大的特征,带动玉门市交通运输、购物娱乐、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
(五)强化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
玉门经济开发区自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和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以来,围绕发挥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新能源和石化产业“两大基地”的发展战略,为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综合实力、提高管理效能,进行园区整合,现玉门经济开发区下设新能源产业园、石化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三个工业园,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框架。同时引进具有竞争优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企业,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向工业园集聚,壮大工业园区规模,产生集聚效应。2011年,玉门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72亿元,工业增加值17.5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75亿元,上缴税金13.68亿元,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积申请专利达到56项。玉门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玉门工业发展的集聚区,酒泉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省新能源、石化、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四、结论与启示
玉门市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出现了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城市集聚功能失散、贫困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玉门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玉门市在立足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经济转型取得显著的效果,接续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接续产业选择的经验有:(1)加强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通过资源型城市内部积累资金和吸引外部投资来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2)利用本地新兴能源优势,选择发展前景良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新能源产业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建立全新产业集群,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依本地自然条件,发展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4)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功能、农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5)以开发区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支持,扶持接续产业发展。(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接续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接续产业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即选择合适的接续产业,通过对玉门市接续产业选择的分析,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接续产业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首先,在接续产业的选择中,资源型城市应该客观评价自身实力,量力而行,不可追逐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虽然资源型城市人均收入较高,但由于制造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接续产业的选择不宜急于求成。其次,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转型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接续产业,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已有模式。最后,资源型城市要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把发展眼光投向国内发达地区和国际资源市场的“飞地经济”模式,重视与周边城市或城市圈的产业联系和交流,在与其他城市的区际合作中寻求共赢。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 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宋冬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03):29-31.
[8] 汪晓文、刘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J].河北学刊,2012,(05):128-131.
[9] 汪晓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11-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