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现代化不可能绕过工业化阶段。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实际上也无法替代工业化的功能。由于正规制造业的萎缩趋势非常明显,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展现了工业化程度下降的“去工业化”态势,尤其是北京市,作为全国发展的龙头老大,率先出现了“去工业化”状况,简单的说就是工农业生产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服务业人数迅速增加。这对一个失业压力极其沉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本文对“去工业化”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去工业化;产业结构;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9-03
一、“去工业化”的内涵
“去工业化”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地理学意义上讲,“去工业化”就是工作机会从制造业部门向外转移,或者是工厂大规模倒闭,大城市的传统制造业纷纷转移至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二是基于宏观经济角度来年,“去工业化”主要指曾经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繁荣之基础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具体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不断下降。
二、历史回顾与现状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首先,第一产业呈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相对比较平稳,60年代之后也呈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占GNG的比重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并且在90年代之后都突破了70%。
(一)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呈现以下态势(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到1900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在非农就业中的比例为36%,到1960年,这个比例为31%,但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下降的速度。可见,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日益加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一直呈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态势明显。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和许多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都进入了制造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的通道,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国内背景——以北京为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建设渐渐提到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大工业的指导思想上来,新建了许多工业基地,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许多弊端,北京成为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据此北京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三、二、一”格局的“首都经济”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适量缩减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由上图可见,第一、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反,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尤其是2008年,第三产业增幅巨大。不仅如此,不仅表现在各个产业在GDP的比重上,从就业人口比重上也初见端倪。
同时也可以看出,服务业对北京市的就业贡献率最大,制造业次之,农业最低。
三、对北京“去工业化”的动因分析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的战略转移,将一些污染较重的重工业型企业外迁出市区,市区内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集聚产业。
第一,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北京第三产业将持续扩张。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第二,北京水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这就限制了北京工业的发展。北京水资源供应不足,北京市水务局日前透露,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等于已破国际警戒线的1/10,北京缺水形势异常严峻。连续干旱和南水北调推迟进京使北京水资源风险加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这也致使北京水源安全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在这种限制下,北京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限制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三,奥运会期间北京不断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奥运会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营造奥运会期间北京良好的城市环境,北京市政府决定外迁重工业型企业,先后停产了一批高污染企业。第二,为了服务于奥运会,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投入3000多亿元,绝大多数投入到交通、服务、环境保护的产业建设中去。第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北京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到2008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02年的61.3%提高到73.7%,与此同时,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快速提高到70%,北京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第四,政策方面的原因。包括北京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十二五”计划纲要中都提到了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这都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北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还考虑了北京经济发展及功能定位,遵循了地域分工原则,将现实基础与发展前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引起了城市化发展格局的变化, 我国大中型城市也追随美国的步伐率先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这对我国的城市发展来说,除了提供了机遇,更多的是让我们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中可以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当前的产业政策取向及未来趋势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平衡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应齐头并进,如果过分依赖某一行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城市不仅不会发展,还会给城市带来致命的冲击。
第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中心人口外流,大城市人口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国若放任“去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实上北京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北京的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北京出现了“空吸”现象,使周边的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的迟缓。
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地域的不平衡性,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应当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布局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 如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促进发展。北京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科研文化为主的创意文化业,以及以金融、商贸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天津发挥临港优势,定位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而河北则定位为原材料的重化工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京津高技术产业的加工配套基地。
第四,与以往的工业化路子比较,我们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去工业化”虽然是自发的与政府引导的双重方式下发生的,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预见性的产业结构政策,以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规划好鼓励优先发展的部门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门,确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顺序,多使用经济手段,在增强政府监督与引导功能的同时,注意减少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化研究,2006,(09).
[2] 于涛方、吴泓.2000年以来沪宁走廊地区城市经济格局与变迁[J].城市观察,2010,(03).
[3]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4]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去工业化的动因与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1).
[5]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J].当代财经,2010,(12).
[6] 程晓农、仲大军.中国为何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02).
[7] 祝建华.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J].兰州学刊,2006,(07).
[8] 孙群郎、蔡凤泉.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9] 曾芬钰.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J]. 经济纵横, 2002,(10).
[10] 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09).
关键词:去工业化;产业结构;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9-03
一、“去工业化”的内涵
“去工业化”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地理学意义上讲,“去工业化”就是工作机会从制造业部门向外转移,或者是工厂大规模倒闭,大城市的传统制造业纷纷转移至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二是基于宏观经济角度来年,“去工业化”主要指曾经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繁荣之基础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具体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不断下降。
二、历史回顾与现状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首先,第一产业呈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相对比较平稳,60年代之后也呈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占GNG的比重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并且在90年代之后都突破了70%。
(一)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呈现以下态势(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到1900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在非农就业中的比例为36%,到1960年,这个比例为31%,但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下降的速度。可见,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日益加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一直呈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态势明显。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和许多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都进入了制造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的通道,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国内背景——以北京为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建设渐渐提到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大工业的指导思想上来,新建了许多工业基地,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许多弊端,北京成为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据此北京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三、二、一”格局的“首都经济”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适量缩减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由上图可见,第一、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反,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尤其是2008年,第三产业增幅巨大。不仅如此,不仅表现在各个产业在GDP的比重上,从就业人口比重上也初见端倪。
同时也可以看出,服务业对北京市的就业贡献率最大,制造业次之,农业最低。
三、对北京“去工业化”的动因分析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的战略转移,将一些污染较重的重工业型企业外迁出市区,市区内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集聚产业。
第一,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北京第三产业将持续扩张。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第二,北京水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这就限制了北京工业的发展。北京水资源供应不足,北京市水务局日前透露,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等于已破国际警戒线的1/10,北京缺水形势异常严峻。连续干旱和南水北调推迟进京使北京水资源风险加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这也致使北京水源安全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在这种限制下,北京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限制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三,奥运会期间北京不断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奥运会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营造奥运会期间北京良好的城市环境,北京市政府决定外迁重工业型企业,先后停产了一批高污染企业。第二,为了服务于奥运会,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投入3000多亿元,绝大多数投入到交通、服务、环境保护的产业建设中去。第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北京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到2008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02年的61.3%提高到73.7%,与此同时,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快速提高到70%,北京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第四,政策方面的原因。包括北京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十二五”计划纲要中都提到了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这都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北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还考虑了北京经济发展及功能定位,遵循了地域分工原则,将现实基础与发展前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引起了城市化发展格局的变化, 我国大中型城市也追随美国的步伐率先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这对我国的城市发展来说,除了提供了机遇,更多的是让我们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中可以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当前的产业政策取向及未来趋势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平衡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应齐头并进,如果过分依赖某一行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城市不仅不会发展,还会给城市带来致命的冲击。
第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中心人口外流,大城市人口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国若放任“去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实上北京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北京的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北京出现了“空吸”现象,使周边的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的迟缓。
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地域的不平衡性,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应当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布局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 如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促进发展。北京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科研文化为主的创意文化业,以及以金融、商贸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天津发挥临港优势,定位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而河北则定位为原材料的重化工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京津高技术产业的加工配套基地。
第四,与以往的工业化路子比较,我们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去工业化”虽然是自发的与政府引导的双重方式下发生的,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预见性的产业结构政策,以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规划好鼓励优先发展的部门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门,确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顺序,多使用经济手段,在增强政府监督与引导功能的同时,注意减少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化研究,2006,(09).
[2] 于涛方、吴泓.2000年以来沪宁走廊地区城市经济格局与变迁[J].城市观察,2010,(03).
[3]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4]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去工业化的动因与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1).
[5]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J].当代财经,2010,(12).
[6] 程晓农、仲大军.中国为何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02).
[7] 祝建华.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J].兰州学刊,2006,(07).
[8] 孙群郎、蔡凤泉.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9] 曾芬钰.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J]. 经济纵横, 2002,(10).
[10] 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