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0.4~2010.6)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徐杰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29~135
  读《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兼论该书对构建中国和谐族群关系的启示/阳妙艳,常宝//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81~91
  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岳雪莲//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55~59
  经济转型期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及预警调控研究/张劲松//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47~54
  论尼日利亚的族群问题与国家建构/蒋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⑸.-59~63
  论民族关系的本质及其奋斗目标/王英//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44~1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研究之二/黄仲盈//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19~24
  民族关系检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张劲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7~11
  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起台堡村为例/白绍业//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89~93
  民族团结理论新探:学习胡锦涛同志民族团结思想/于潜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57~60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的认识与反思/王文光,尤伟琼//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0~15
  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三篇/金炳镐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22
  1950年以来对云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王文光,尤伟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95~99
  制度安排与族群认同:民族区域自治视阈下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因素分析/程守艳//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10~14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12
  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一/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1~9
  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皇帝崇拜”的族群狭隘性/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6~13
  
  二、理论综述
  
  “把种子埋在土里”:林耀华百年诞辰纪念讲话/庄孔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2~33
  边疆•边界•边域:关于跨国民族研究的视角问题/邹吉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⑴.-11~14
  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兴起/林科吉//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22~27
  当代民族志的地方表述/彭兆荣,闫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5~9
  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谢丽•奥特纳著;何国强译//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9~37
  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作贡献的再认识/郑杭生//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1~5
  关于人类学文化翻译中的天真与真实/侯豫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2~55
  关于壮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73~83
  广西、中国西南和人类学的区域社会研究:访著名人类学者张江华教授/谢果馥,董敬畏问;张江华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⑸.-53~58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生成与外来关键因素/张淑娟//世界民族.-2010,⑵.-6~14
  “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下的“民族”概念/刘荣清//世界民族.-2010,⑵.-38~41
  “结构”的历史到历史的结构:人类学关于结构研究的知识谱系/艾比不拉•卡地尔//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34~38
  抗战时期西南民族学的“一枝独秀”现象探析/徐勤山,杨顺清//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15~19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档案与文本/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28~33
  林耀华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作贡献的再认识:在林耀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郑杭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0~32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开创与传承/杜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44~52
  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潘守永,张海洋,石颖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8~43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家彭兆荣教授专访/赵春肖,彭兆荣//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2~17
  略论20世纪法国人类学思想的嬗变/苑国华//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46~49
  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宋雷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67~73
  论民族的观念性/都永浩//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23~28
  论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偶合运行/罗康隆//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64~71
  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栗志刚//世界民族.-2010,⑵.-1~5
  民族三元观/纳日碧力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1~4
  “民族社会问题”涵义探讨/陈纪//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41~46
  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研究/高永久,高永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6
  人类学眼光:从斐济历史看民族国家和新殖民主义:约翰•凯利教授夫妇访谈录/安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08~113
  田野工作方法新境界:实证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刘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61~66
  “物”的人类学研究/吴兴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55~59
  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吴新智,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2~18
  艺术人类学的西方语境与中国实践/吴晓//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11~115
  仪式的研究与社会理论的“混合观”/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14~20
  音乐人类学核心理念辨析/熊晓辉/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28~30
  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熊晓辉//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60~64
  语言、语言与法律人类学:从《规则与关系:法律话语的民族志》一书谈起/胡鸿保,张晓红//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1~4
  原生态智慧的“他者”想象与文化多样性/李霞//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60~63
  族群表述: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徐新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92~96
  族群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反思/陈心林//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50~54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祁进玉//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20~27.-2010,⑵.-53~60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朝觐者的心路:兼谈宗教仪式的意义/丁宏//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36~44
  成吉思汗祭祀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境遇/那顺巴依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5~44
  川西贵琼人碉房中的锅庄石及其象征意义/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⑷.-37~44
  蚩尤崇拜与民族认同:论当今中国苗族树立“精神共祖”的过程及背景/杨志强//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38~45
  从“二元”到“双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浙江模式”探析/刘志军,陈姣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96~103
  从蒙古族人名特征看农区蒙古族文化变迁:以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烟台营子村为例/王志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2~58
  旦歌:跨越中越边界的骆越天谣/农瑞群,梁伟华,何明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84~90
  地方性知识对区域生态资源维护与利用的价值/罗康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43~48
  多民族杂居移民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对青海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的个案调查/刘瑶瑶//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58~62
  20世纪上半叶清水江流域苗侗社会的多重现代性考察:以林业开发制度变迁为例/孙兆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45~51
  “港人返流”现象的人类学分析:以深圳樟树布社区为例/黄韵诗,程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39~43
  古代印欧语系族群牛图腾崇拜研究/李树辉//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129~133
  鲧、禹神话原型研究中的“捞泥造陆说”献疑/陈连山//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41~44
  胡同大杂院中的贫困:人类学都市个案研究/陈长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8~26
  “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真的是在广西大明山吗?:兼与黄世杰先生商榷/过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06~109
  婚姻支付对男方父母的文化心理意义研究/刘华芹,王修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74~78
  集体记忆的复现:论丽江白沙乡的“当美空普节”/赵红梅//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41~46
  九隆神话:文献记载与民间口头传承之流变/杨薇,李子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⑷.-55~72
  论苗族传统生态知识在区域生态维护中的价值:以贵州麻山为例/罗康隆//思想战线.-2010,⑵.-40~44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刑莉//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185~196
  “苗女”争论及其背后:论20世纪80年代初苗族知识界的民族意识的“骚动”/杨志强//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5~13
  民族认同与想象:以撒拉族为讨论个案/陶瑞,马建福//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16~120
  明清广西左右江地区土司的婚姻与策略/张江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⑸.-32~40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徐新建//思想战线.-2010,⑵.-23~30
  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朴光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41~47
  气候灾变与乡土应对:龙脊壮族的传统生态知识/付广华//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84~92
  权利的互嵌于争夺:小凉山彝族毕摩与东巴共存的田野调查研究/茆晓君//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44~47
  人类学视野下的“游牧文明”/罗康隆,谢景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97~102
  人类学视野下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国阈限理论分析:以南传上座部佛教管理体系中的安章现象为例/郑筱筠//思想战线.-2010,⑵.-5~10
  冗鱼寨布依族习惯法民族志/周相卿//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12~16
  三家台蒙古族村《部氏族谱》续谱活动的现代意义/唐胡浩,杨光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63~67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云南泸沽湖与青海小庄村为例/李强//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106~112
  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以额勒苏台嘎查为例/孟和套格套//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53~57
  生态移民政策的文化根源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W村的调查/赛汉//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68~71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贫困问题/汤夺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⑷.-50~55
  天鹅处女型故事与萨满教/陈岗龙//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36~40
  土地占有与鄂伦春族猎民的社会分化:以鄂伦春自治旗猎民村为例/查干姗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53~156
  土默特蒙古族择偶现状与变迁:基于内蒙古西部村落的调查/靳一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57~164
  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务川仡佬族傩面山王/吴秋林//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10~14
  外来生态知识的双重效用:来自广西龙脊壮族的田野经验/付广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54~58
  维族婚姻习俗中尼卡(Nikah)仪式的人类学解读/石奕龙,艾比不拉•卡地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5~9
  锡伯族四次迁徙的文化生态学思考/赵超,赵鹤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31~134
  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叶舒宪//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1~10
  现代语境中的新疆维吾尔萨满研究:基于人类学的视角/王建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9~24
  乡村回族“哲玛提”时空变迁研究:以宁南山区H村“分坊建寺”为例/杨文笔//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63~69
  乡村混合门宦宗教社区中的寺坊结构及变迁:关于宁夏黑虎沟村的宗教民族志研究/马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14~120
  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神话研究/陈永香,曹晓宏//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4).-47~54
  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王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03~107
  在神的怀抱里:一个安多藏族村落的生态-显圣景观/郁丹(Dan Smger Yü)//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21~35
  “再生”神话与庆春仪式:冠礼仪式时间探考/唐启翠//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11~21
  中国南方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其前瞻讨论/周建新,覃美娟//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65~72
  
  四、女性问题研究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回族社区新农村建设:以云南大五茂林回族社区为例/武承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53~57
  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妇女家庭生活变迁/李欣欣、孙秋云//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77~85
  华夫脱党与埃及妇女权利运动:埃及女性主义关系研究(919-1939)/刑桂敏//世界民族.-2010,⑵.-32~37
  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徐安琪//妇女研究论丛.-2010,⑶.-18~28
  密枝节祭祀中的女性缺席在场/巴胜超//云南社会科学.-2010,⑶.-67~72
  女哈吉与通过仪式:基于青海循化穆斯林女性朝觐者的调查研究/韩淑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70~74
  清代贵州经济生活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张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⑴.-23~26
  全球女权主义:关于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张路//妇女研究论丛.-2010,⑵.-68~78
  《社会性别与历史》杂志评介/宓瑞新//妇女研究论丛.-2010,⑶.-91~96
  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问题论析/杨昌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⑴.-49~56
  西南少数民族两性角色差异的支点/熊丽芬,李吉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⑴.-57~64
  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钟洁//妇女研究论丛.-2010,⑵.-83~87
  “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研究实践:中国三个地区女性性服务者群体特征之比较及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建议/李飞,庄孔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五、 研究动态与书评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韦磊,刘颖//世界民族.-2010,⑵.-15~22
  涵摄中国传统文化,拓展中国人类学研究:评秦德清《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龚树排//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201~202
  纪念列维-斯特劳斯专辑:追寻那“遥远的目光”等八篇/张友庭等//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96~120
  洁净与社会秩序:兼评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马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6~59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民族学研究/聂蒲生//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35~137
  林耀华学术行年简谱与主要著作目录/林宗锦,潘守永//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3~37
  民族国家崛起的宏大叙事与范式重构:评《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艾仁贵//世界民族.-2010,⑵.-42~46
  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对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张晓萍,刘德鹏//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14~19
  中国的族群关系/科林•麦克拉斯(Colin Mackerras )著;李健译//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94~95
  中国西南傣族民族志:历程与反思/龙晓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6~19
  〔责任编辑:刘建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壮区;客家;文化认同;互动  【作 者】袁丽红,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南宁,530
期刊
【摘 要】铜鼓是布依族的神器礼器。布依族送、迎铜鼓的“送宁”仪式,在具体实践展演过程中,产生重大的社会—文化作用: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在实践记忆中得以唤醒重现和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增强了族群的社会记忆和自我认同。实践记忆的情境性和在场性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保存再现和传承播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布依族;铜鼓;“送宁”仪式;仪式展演;实践记忆  【作 者】罗正副,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
期刊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成果,大都从地名学领域出发进行本体研究。从语言、文化两个角度对地名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目前可见的有李如龙先生的《汉语地名学论稿》、《地名与语言学论集》、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等少数专著。而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各类论著中。系统梳理和讨论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管见,当推覃凤余、林亦两位教授的新著《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以下简
期刊
[摘要]本文在处理大量海关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首次厘清了近代50年内广西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其走势。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一直以棉货类、燃料类等生活资料型商品为太宗。后期进口中“国货”比例增加。出口商品主要以资源性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为主。特产资源性商品拥有较为长期的优势。一般资源性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面向港澳地区的城市生活资料型商品有增加趋势。传统手工业品在机器工业产品的打压下日趋衰微。  [关
期刊
【摘 要】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产业化的开发和保护,成为市场中流通的旅游工艺品,这也是目前能使之得以延续的较好方式之一,但成为旅游工艺品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常常会脱离“非物质性”而存在,成为纯粹的商品,这种情况促使我们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反思。本文尝试通过对靖西绣球社会功能、角色变化的梳理,考察一个物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又作为旅游
期刊
【摘 要】法国殖民主义者1883年8月强迫越南当局签订《顺化条约》以后,便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面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野心,身为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坚定地支持刘永福,最终成就了刘永福抗法民族英雄的威名。在国家遭受侵略的危险关头,岑毓英挺身而出,率部出关,抗击侵略者,发明“地营”战法,克敌制胜。血战宣光,重创敌军,逐鹿山西牵制敌军主力,取得临洮大捷,和镇南关大捷一起铸成中法战争胜利的丰碑。岑毓英是中国近
期刊
【摘 要】新创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化的冲击,面临着来自国家整合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普通话教学与民族语文教学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应立足于尊重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尊重语言文字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创文字;冲突论视角;双语教育;文化多样性  【作 者】马效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期刊
【摘 要】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 作文 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 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先民创 造的。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是壮族开始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 处 生存和发展的时期。但是,从秦到清中期,岭南壮族及其先民的人口一直占绝大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国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
期刊
【摘 要】节日符号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实存中形成并在特定时日集中展现的相关文化元素的集合,显性地集聚表达了该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传统节日符号现代转型的考察,揭示出传统节日符号的现代转型是以三种具体路径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传统民族节日符号在新的历史转折期转型的深层动因。文章认为,国家化和市场化双重力量的交织作用,是传统节日符号转型的基本动力所在。  【关键词】贵州;苗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