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索自主设计3D打印截肝导板在肝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肠外科45例肝癌手术患者资料,男性36例,女性9例,年龄40~70岁。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D打印截肝导板辅助肝癌切除,n=25)和对照组(传统肝切除手术,n=20)。计算观察组虚拟切除肝体积、实际切除肝体积等,Pearson相关分析二者相关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
【机 构】
: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肠外科,长沙 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肠外科,长沙 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自主设计3D打印截肝导板在肝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肠外科45例肝癌手术患者资料,男性36例,女性9例,年龄40~70岁。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D打印截肝导板辅助肝癌切除,n=25)和对照组(传统肝切除手术,n=20)。计算观察组虚拟切除肝体积、实际切除肝体积等,Pearson相关分析二者相关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肝内管系意外损伤、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观察组均成功完成3D建模,肝内、肝外管系重建成功,模拟手术。观察组虚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呈正相关(r=0.991,P<0.05)。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245.1±22.3)ml比(308.6±19.9)ml],且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7.4±0.2)d比(8.6±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肝内管系意外损伤,对照组肝中静脉意外损伤1例,右肝静脉2级属支意外损伤1例。术后第4天和第7天,观察组AS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磁共振图像的3D重建技术,能够还原肝内管系走行与肿瘤的位置关系。3D打印截肝导板能够有效指导手术入路、规划手术,在保证切缘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剩余肝组织,减少出血量和意外损伤,实现肝癌的精准切除。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血流导向装置(FD)桥接技术治疗颅颈部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9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桥接技术治疗的颅颈部复杂动脉瘤患者15例(15个动脉瘤)。其中5例采用Pipeline FD,10例采用Tubridge FD;7例行计划性桥接,8例行补救性桥接;9例采用由远端向近端桥接,6例采用由近端向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内镜组),另20例采用传统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结果、垂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导致婴幼儿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损伤机制与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在发育性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可以维持神经元的存活以及促进其死亡,同时也有助于突触的形成并参与其修饰,使未成熟大脑正常发育。作为颅脑损伤机制的核心成员,小胶质细胞在发育性大脑TBI急性期对损伤大脑主要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其过度激活会加重脑损伤,严重影响神经元和突触的正常发育,最终干扰神经回路的正常建立。小儿大脑尚
施万细胞瘤病是神经纤维瘤病的第3种亚型,由于肿瘤多发且易复发,临床特征不明显,极易被误诊为2型神经纤维瘤病等疾病,给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带来挑战。研究发现,SMARCB1和LZTR1基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包块、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对其行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神经鞘瘤,取外周血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LZTR1强阳性,符合施万细胞瘤病的诊断特
血管内治疗在近20年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随着动脉瘤愈合机制的深入研究,动脉瘤治疗的理念从单纯的"瘤内填塞"向载瘤动脉"血管重建"、"血流重构"转变。其中,"血流重构"通过改善瘤颈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载瘤动脉的修复及动脉瘤愈合,在动脉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随着血流导向装置性能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及经验的积累,"血流重构"将是动脉瘤治疗的必然趋势。
目的探讨影响床突旁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5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和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选择合适尺寸的PED置入,必要时填入弹簧圈。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进一步采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证实缺氧可诱导胶质瘤细胞的逆分化或维持胶质瘤干细胞的干性而导致化疗抵抗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U87、GL261胶质瘤细胞株,经磁珠分选获得CD133+CD15+Nestin+和CD133-CD15-Nestin-细胞。分选的细胞经常氧-缺氧培养后行免疫荧光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CD133、CD15、Nestin、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进一步添加替莫唑胺(TMZ)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的3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共45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串联宽颈小动脉瘤),分布于颈内动脉(38个)、椎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3个)及大脑前动脉(1个)。动脉瘤最大径为2.0~34.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外囊完整剥离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腹腔镜下外囊完整剥离术组(A组,n=14)、腹腔镜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n=14)、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组(C组,n=12)。观察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中情况及肛门首次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男性43例,女性18例,年龄24~74岁。两组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联合断流术。根据术后抗凝方式分为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n=31)和对照组(仅阿司匹林,n=30)。术后随访血小板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