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0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内镜组),另20例采用传统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结果、垂体腺瘤Knosp分级及肿瘤最大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组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13/20)、20.0%(4/20),P<0.05],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0%(3/20)、50.0%(10/20),P<0.05],但是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0%(13/20)、85.0%(17/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较传统经鼻蝶显微手术的肿瘤完全切除率高、术后肿瘤复发率低。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单中心应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39例患者(共143个颅内动脉瘤),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27个动脉瘤位于前循环,16个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最大径为(16.4±9.2)mm
卒中是一类预后差且难于诊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卒中的预后已有了很大改善,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所以,临床期望的核心是卒中预报的准确性。本文重点介绍用于诊断的3D和4D中枢神经血管成像等高科技的进展,以及可用于临床预报的可行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三维图像融合在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责任血管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PTN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D-TOF-MRA、3D-FIESTA序列检查,利用3D-Slicer软件行3D-TO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药物保守治疗,部分患者在手术或保守治疗后易出现反复复发,需再次行手术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膜中动脉(MMA)与CSDH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栓塞MMA即可达到治愈复发性CSDH的目的。因此,本文就MMA栓塞治疗CSDH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在癫痫再次手术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SEEG监测前有癫痫手术史且监测中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共39例。分析SEEG的评估结果及再次手术的疗效。结果39例患者中,SEEG起始部位与初次手术部位临近者14例(36%);不临近者25例(64%),其中主要为同侧远隔部位,共21例(54%)。起始波形以高
目的探讨根据Lawton-Young Supplementary(LYS)分级评估结果行介入栓塞后即刻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收治的9例AVM患者(占同期收治的AVM患者的10.6%)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采用LYS分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手术计划。LYS分级4级2例、5级3例、6级3
目的探讨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CT(MET-PET/CT)联合头颅MRI在弥漫内生型脑干胶质瘤(DIPG)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学诊断为DIPG的患者41例。术前患者均行MET- PET/CT和头颅MRI检查。MET-PET/CT的测量参数包括:肿瘤代谢体积(MTV)、标准化最大摄取值(SUVm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疗的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置入PED 10例,联合弹簧圈4例。14例均为单发动脉瘤;11例为初次治疗,3例为复发性动脉瘤
目的评价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治疗的22例(22个)VADA患者。其中复发性动脉瘤4例,破裂动脉瘤1例,未破裂动脉瘤17例。临床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影像学评估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结果22例患者共置入24枚F
目的总结血流导向装置(FD)桥接技术治疗颅颈部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9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桥接技术治疗的颅颈部复杂动脉瘤患者15例(15个动脉瘤)。其中5例采用Pipeline FD,10例采用Tubridge FD;7例行计划性桥接,8例行补救性桥接;9例采用由远端向近端桥接,6例采用由近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