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前预习,夯实高效课堂的“奠基石”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称之为备课,学生上课之前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预习”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由此得知,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课堂学习时就会非常吃力,对于老师的讲解就会不知所云,反之,如果课前进行充分地预习,那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事半功倍,在听课过程中也能有的放矢,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点拙见:
  一、“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朗读
  朗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预习方法之一,适用于各个年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预习的朗读一般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重在解决生字的读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 第二步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记事的文章要了解事件的六要素;写人的文章要了解人物的主要品质;写景状物的文章要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等等。第三步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层次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初步学会运用起来。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看”时深刻。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 作了无数的批注、 评点 ,在空隙处密密麻地写满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在书本上做批注是非常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该对哪些内容进行圈点批注呢?
  1.细节处批注,让感悟深刻起来。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作者往往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充分阅读,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文眼处批注,让主题鲜明起来。
  所谓 “文眼”,就是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它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窥看文章主题思想的窗口,能找到这个窗口,就是标志着对文章的理解有了足够的深入。
  3.标点处“批注”,让标点鲜活起来。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达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因而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喜欢运用省略号留下空白。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大多会在这样的地方进行想象训练,让孩子去联想、去补充,用批注的形式写出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查阅
  在学习课文之前,把查阅作为预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学文前过字词关,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点带面、以课文为中心的辐射式阅读,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立体地联系起来,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1.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在一篇未学的文章里,必然会有一些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对于这样的字词,学生们不能指望留在课堂上去解决疑问,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基础性的字词障碍完全可以使用工具书来为我们扫清。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完全可以做到用手又用脑,将这些问题圈画出来,统一性的集中解决。
  2.查阅背景资料、拓展文化视野。
  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是以历史上的大事件为背景的,这些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在理解时困难很大。因此,在预习时,学生们首先应当对课文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就需要去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体会人物情感。
  3.查阅人物故事,丰满人物形象。
  苏教版小语教材十一册第21课《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通过一详一略两件事件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的总统形象。在预习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阅一些林肯说过的话,林肯的小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这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是非常有益的。
  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不仅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感知的阶段,又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并试着解决疑问的阶段,有效的预习将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教师应教会学生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处质疑。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3.从矛盾之处质疑。
  4.从写作手法处质疑。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因此,课前预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阅读或浏览,而是需要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强化课前预习,夯实高效课堂的“奠基石”,不仅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且对智力的开发也十分有益。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首部14卷巨型民间美术画册《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出版是我国出版界和美术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不仅填补了一项空白,而且体现了当代民司美术的最新研究或果。它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发生发展脉络和面貌,论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美学精神和特征,因而具备其他民间美术出版物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资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现代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德育渗透的平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喜欢体育课,这就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条件。
针对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现象,分析产生原因,阐述防治措施。
新课程改革倡导绿色理念,呼唤有效课堂,主张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勃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里,充分舒展身心、放飞灵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为学生打造广袤丰盈、灵
本文通过参与橘园洲AB地块A1#~A5#施工项目管理实例,阐述该工程框架间填充墙的施工.通过企业推广QC小组活动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卓有成效。
最近,笔者参与了对《农业法》实施几年来的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充分肯定贯彻《农业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与问题
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对土钉支护技术施工方法作了介绍,经基坑动态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2017年7月25~27日,全国电器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届七次会议暨标准审查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145位来自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的代表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