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感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本文从"创设情境,营造诵读氛围;品味妙处,激荡学生情感"进行论述。
  关键词:诵读教学 氛围 情感
  所谓诵读,就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对课文做反复吟诵、体味,然后感悟文章之妙的学习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举足轻重。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毫无疑问,诵读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营造诵读氛围
  创设情境,要特别注重诵读材料背景图片音乐的运用。背景图片音乐是语文诵读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背景图片音乐,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文本作准备。
  如:沁园春·雪(毛泽东)诵读氛围创设片断。师:(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问:这一首诗你想用什么感情基调来读?生1:豪放激动的。生2:充满自豪的。师:(再配以朗读录音)问:从停顿快慢上分析,你们有什么想法?生1:“望”“惜”要有较长停顿。生2:“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可用拖音来读。师:轻重处理怎么办呢?生1:“分外”、“多娇”等可重读。生2:“惜”、“略”、“稍”、“只”可轻读,诵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气度要雄健的样子。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师: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毛泽东?生1:豪放的毛泽东。生2: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生3:想象丰富的毛泽东。生4:画家毛泽东。生5:主宰历史的毛泽东。师:(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当年此诗一发,轰动重庆和全国,我们再来看一步,这首诗还有什么妙笔?生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兼对偶。生2:“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拟人。生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互文。……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多媒体营造氛围,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行为,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读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吟诵文本的经典语段,在品词赏句过程中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的体验式学习中,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感悟后分析反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语感。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真正感受到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新课程课标下,朗读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底蕴的重要手段。让诵读之声响彻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呼唤诵读的回归。
  二、品味妙处,激荡学生情感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位。诵读还是探究文本妙处的有效方法。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都需要学生在吟诵之中去探究品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品味教学片断:1.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在品位教学中,师生探究:师: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生:不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师:这六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生1: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师引读:所以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妙处在哪里?生: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师:好,现在我们就大声读一读背一背这一部分。师:文章第三段章法是如何建构的呢?生1:从个人到国家……生2:从小到大……生3:以点到面的思路……师: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师:现在,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把文章读一读,体会个中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培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让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鉴赏,通过佳句品评,让学生感受着文学作品特殊魅力。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老师绝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诵读之声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之,诵读教学与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实践中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色,走一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更好地促进初中生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对主体性带来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感到困惑。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课堂上常常是乱得很。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底下高举起的小手如林,“老师,我说,我说”声不断。请一个学生发言,下面常常是插嘴声阵阵,谁也听不清谁的发言,所有的学生都急于发表自己的
期刊
摘要: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基础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重点研究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我们只是想通过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途径,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以及可供借鉴的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激发 语文 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并没有妨碍世界汽车巨头把中国作为未来一年最重要的战场。面对瓜分市场,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如何“危”中生“机”?    今年三月后,金融界流行着一个词——“小阳春”,去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股市、楼市先后出现了“小阳春”,就连全球普遍陷入困境的车市,在中国汽车市场却出现转暖迹象。  “小阳春”之后的市场该往哪里走?股市出现在牛熊的路口,车市和楼市,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乐观的人认为,中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与做法。有一个农村妇女第一次当妈妈,她非常痛爱自己只有八个月的小女儿,她见邻居 三岁多的一小男孩从另外一个邻居家里拿出一个漂亮的小车骑,于是她在没有征求小男孩同意的情况下,将小车搬到她的小女孩跟前并让她的小女孩坐上,极不服气的小男孩乘她向别处张望时迅速将其小车从后掀起,致使小女孩由车上重摔至车下。后脑顿时起了一个大包。她抱起小女儿,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