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和阅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基础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重点研究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我们只是想通过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途径,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以及可供借鉴的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2]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11-13
  [3]陈小敏.语感与语感教学[J].教育评论,2002(6):33-34
其他文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
期刊
摘要:晨读课上经常看到学生不愿读书,我就经常思考怎样做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激情。于是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增加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二、改变朗读形式,提高晨读效果。三、明确朗读目标,促进自我发展。  关键词:增加 内容 改变 形式 明确 目标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经过了一个夜晚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后人的大脑正处于十分清醒的状态,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对学生来说
打赢天然气一役,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产业布局,这足以让所有柴油机企业不敢有丝毫怠慢。有着先发优势的上柴同样如此。    陈良宇有些没想到,那些以往鲜人关注的天然气重型发动机,如今被炒得炙手可热。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这位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都感受到了这种惊喜——2008年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上,上柴崭新的SC9DT发动机引来了大量的参观者,累计咨询的超过1000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到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领略文章的神韵。因此,文章题目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如果执教者能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维、探索、联想,教学定能够化平淡为神奇,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叩开文本之窗  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题目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
期刊
所谓的传感,一般就是把温度、长度、位移、压力、速度、电位、颜色等物理量变换成电量,表示成人五官理解的形式的技术。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媒体、物理效应。在物理效应中
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基础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呢?本文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固守着旧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主宰着课堂,大搞“满堂灌”,完全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往往是教师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听得万分痛苦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对主体性带来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感到困惑。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课堂上常常是乱得很。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底下高举起的小手如林,“老师,我说,我说”声不断。请一个学生发言,下面常常是插嘴声阵阵,谁也听不清谁的发言,所有的学生都急于发表自己的
期刊
选择优质、速生的阔叶树种造林既能满足人类对木材的需求,同时对恢复地方有积极的意义。光皮桦和青冈栎都是中国南方山地的常见树种。该文力图通过对光皮桦和青冈栎两树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