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奖酬,吃力不讨好?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37912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开始调研,到2013年正式形成送审稿,一直伴随着话题和争议不断的《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终于在2014年报送国务院审议,并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然而,这部倾向于保护职务发明人的法律机制,却遇到了颇为尴尬的状况——单位和发明人都不高兴。企业被施加了更多的成本和压力,发明人被法律框进了自己老板的对立面,负责起草该草案的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不得不面对各方尖锐激烈的质疑。
  是法律的手伸的太长?还是实际情况确实亟需立法来解决问题?作为产生于劳动关系基础上的职务发明报酬制度,先天的特殊性似乎也决定了这部法律出台必然要面临的阵痛。面对业界争论,政府调研、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工作仍在透明进行,在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似乎也传达着国知局一直力图解释的态度:平衡和引导。
  伴随着争议和思考,兼容与平衡,最终的立法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国知局
  国知局2013年的课题调研中发现,国内现有的职务发明权属纠纷中,其中90%的案子是单位起诉发明人。发明人带着本属于原单位的发明到了新公司,单位很头疼;而另一方面,虽然法律规定了发明人的署名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但现实往往是强势的老板说了算,这些权利很难得到真正落实。在北京君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职务发明制度调研报告中指出:200位来自企事业单位的职务发明人的问卷调查中,有57.1%的发明人明确表示,发明奖酬等诸多权利很难得到真正保障。6月17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职务发明制度立法进展报告会上,国知局条法司一处副处长张永华表示:“这些纠纷的出现,也是现有制度中缺乏程序机制而导致的问题。”
  在针对草案的争论中,更多的声音是来自企业的疾呼:“把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但作为本次立法的主角——职务发明人,却甚少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而据《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了解,在国知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会议上,原本受邀参会的几位来自国内知名企业的职务发明人,最终因受到单位领导的阻止未能出席;而在一次专门针对职务发明人的征求意见会上,大多受邀前来的职务发明人却临时变成了公司老板……甚至,即使面对面提出意见,这些主要来自理工科的工程师们,往往难以提出专业的法律意见,很难从法律的角度来主张权利。
  类似的情况反复发生,似乎也折射着国知局的立法初衷:职务发明不仅仅是靠市场解决那么简单。完全依靠平等主体之间私法自治的规范来调整不平等的发明人与单位间的权益,具有先天不足,对职务发明人不利,最终的结果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创新机制。立法者眼中,职务发明人更像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然而,面对这个弱势群体,立法保护的效果似乎仍有折扣。在“约定优先”原则和“法定最低标准”的双重机制里,法律虽然试图画一条底线,尝试向企业解释“法定最低标准”并非强制性规定,但“只要有约定,约定的价格低于法定标准也是有效的”解释,似乎也为这条底线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导致用形式公平替代实质公平的结果可能发生。同时,诸多条文背后的实务操作难度,在许多发明人看来,也让整部条例缺乏真正的实际意义。“比如奖励和报酬的规定、贡献率的计算,尤其发明人离职后再向原单位主张奖励和报酬的实际可能性几乎为零,”OPPO法务总监闽勇刚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这些不易操作的规定,对于发明人而言,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落实不了反而会增加发明人的不满,引发人事不稳定,甚至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
  面对这些矛盾,张永华表示:“通过立法,我们希望引导双方建立一套权益平衡的透明制度,从而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让企业正视发明人的存在,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在他看来,草案引发的社会反应仍比较冷清,立法者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和职务发明人能够参与立法,建言献策,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提高立法质量。
  企业
  真正发明创造的主体到底是企业还是发明人,激励创新的机制到底应该向谁倾斜?这个引发了激烈讨论的问题,似乎将制度设计引入了最初的命题里。然而,这样的讨论终究是个死胡同。
  在企业看来,立法预设的逻辑是存在问题的,立法者把职务发明人的利益放在了企业的对立面,而事实上,发明人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回报率最终由市场决定,而创新可以带来市场竞争力,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用强制性的立法来提高发明人的待遇和话语权,一定不会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奖酬制度更具合理性,激励创新,也并非意味着将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分配给发明人就真正最大化了发明人的利益。
  草案创设的职务发明报告制度、技术秘密的奖酬方式、奖酬制度中细化的“贡献度”指标等一系列举措,一度让企业叫苦:不仅增加了企业审查的工作量,加大了统计和计算的难度,直接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实务中也存在着难以操作的困境。尤其对于专利申请量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用强制性的规定要求企业和发明人逐项确认权利归属,是超常的管理负担。草案在倾向保护职务发明人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似乎违背了立法的初衷和宗旨。
  而事实上,这样的举措同样可能给发明人带来负面影响。一位在互联网行业从事专利研发的工程师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发明人,往往都是备受公司重视的“大佬人物”,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小恩小惠的奖励。强制性的奖酬规定,实际上是在“鼓励”那些专门制造垃圾专利的技术人员,变相地保护了一部分好吃懒做的人。也有人表示:条例一旦执行下去,将使原来的发明人群体产生“贫富分化”,企业背负的成本压力会迫使一部分发明人被排除在创新体系之外,被当作普通的技术人员,而另一部分提高了待遇的发明人,也会被安排更多的工作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尤其在高申请量的情况下推行此条例,会让发明人的情况变得更糟。
  争论和质疑的同时,企业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条例更多地为企业做引导作用,使之被赋予“指南”的意义,而企业应当被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务发明规章,以灵活适应所处的行业环境。事实上,实践中有很多公司提出,自己公司已有的职务发明奖励机制原本就非常完整丰富。并不限于专利申请,很多发明奖酬远远超出草案规定的法定标准,是其几倍有余。除了金钱,还有晋升机会等其他一系列奖励机制。
  对此,国知局通过多次会议和报告频频接受着来自企业的“炮轰”,似乎也在力图寻求权益分配和制度设计的平衡。“立法必须要做,但法律的手不能向企业伸的太长,不能管的太宽,让双方都失去积极性,我们需要找一个平衡点。”张永华表示,在争论中,草案逐步取消和修改了职务发明报告制度的一些争议条款,单位答复的期限也适用“约定”期,对于“法定最低标准并非强制规定”的解读,也在考虑加强解释与统一认识。
  伴随着争议,对于立法者而言,或许“慢慢来”比急于推进立法更具现实意义。正如闽勇刚向《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表示:“市场能解决的问题,立法就不要干预太多。无为有时也许是最好的作为。”
其他文献
七月,世界杯如约而至。按照惯例,我们为这件貌似和中国没什么关系的盛宴,继续倾倒着激情。  其实也不是没有关系,今年,英利的中文广告继续在麦当劳旁边大放异彩,比起上届世界杯,这个善于坚持的中国企业已被大家熟知,四年来,他们经历了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国外竞争对手对他们的挤压也更严重。但是和很多具有冠军相的企业一样,在知识产权上的坚持让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公司内部对专利的重视,到研发过程对专利的充分
期刊
近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针对艾利斯公司与CLS国际银行专利无效案作出了终审判决,维持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宣告涉案专利权无效。  该案的起因是CLS国际银行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提起了宣告艾利斯公司享有的涉案专利权无效的诉讼,随即艾利斯公司提出了专利侵权的反诉,这与我国《专利法》规定的行政诉讼模式有很大区别。在美国,如果认为一项专利权无效,任何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联邦地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以宣
期刊
日前,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欧盟商标和外观设计注册局)发布了2013年度报告,共124页,分为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年度主要数据、欧洲商标与外观设计网络、人事改革与财务、审计以及2014年度工作展望等。我们在此仅节选重要内容(尤其是与中国申请人相关的内容),概述如下:  一、年度数据  欧盟商标  2013年度,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受理商标申请超过114000件,比上一年度增长了6%。自20
期刊
Facebook斥资850万美元收购FB.com;IG金融服务公司花费近470万美元拿下IG.com被广泛关注;在国内,新浪微博百万元收购weibo.com;京东千万元收购JD.com等案例都证明域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例如那句“拥有一个简洁易记的域名,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具备无法估量的商业价值。”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企业们才不惜一掷千金。随着新顶级域名的注册开始,域名抢注想必紧随其后。  开启中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企业同类型产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企业而言,研发专利技术促进产品功能的提升是核心的创新手段。但是,专利技术研发所需的周期较长,资金投入也较大。在一些产品开发相对成熟的领域,同类型产品在功能上的拓展空间相对已经较窄,企业在创新时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对于大量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其不论购买小家电还是购买汽车、家具等大型产品,产品外观设计的美观和时尚对最终的购
期刊
技术始终从底层推动版权法进步,但技术又一直为新类型侵权方式提供机会,迫使版权法不得不被动调整。技术和法律的矛盾之争在网络版权领域呈螺旋上升,中国和美国在刚刚过去的1个月里就不约而同发生两起和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版权纠纷。国家版权局宣布对今日头条未经许可大量转载进行立案调查,并将该案作为以保护数字版权、规范网络转载为重点的第十次剑网行动头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下称联邦高院)在美国广播公司(ABC)、哥
期刊
大概因急于求成或是缺乏理论自信的缘故,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界出现了一种强烈的“美国殖民地心态”。具体表现为:大批知识产权工作者言必称美国,大肆鼓吹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优越性,倡导我国照抄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甚至全盘美国化。又可细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赤裸裸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来主义者。另一种虽美其名曰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反对照抄美国,但拿出的具体解决方案则全然抛弃了“舌尖上的中国”,仍然是地道的美国货色。
期刊
广播组织权是广播组织对广播信号享有的权利,是一种邻接权。上世纪60年代,为了制止广播信号盗用行为,国际社会签署了《保护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以下简称《罗马公约》),授予了广播组织转播权、录制权、复制权等权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传统的广播组织制度产生了新的冲击,信号盗用已经成为一个让全世界广播组织深感头痛的商业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正是在此背景下启动了《广
期刊
气质儒雅、思维严谨、观点独到,作为知识产权法学名家的李明德教授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超强的人气。在经过多次努力之后,终于在李明德教授的大作《美国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发行之际,得到了对其独家采访的机会。两个小时的访问,让我们对李明德教授的学习、工作经历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崇敬之意无以复加。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李明德的知识产权之路正是遵循这样的轨迹,明确目标与定位,坚持不懈,一步步走
期刊
专利异议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程序,其目的在于允许第三方提出撤销欧洲专利局(EPO)授权专利的申请,并认定相关专利无效。提出异议的理由包括缺乏专利性、缺乏新颖性、缺乏创造性、缺乏工业实用性、补充事项和信息披露不足。然而,不能因为专利权项缺乏清晰性而提出异议。  许多第三方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常常发现竞争对手专利的权利要求不够清晰,他们无法足够肯定地解读这些权利事项。因此,若能在欧洲专利的异议程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