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缘何衷心追随毛泽东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3月,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以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干部都在抗大第二期学习,因此抗大便成了批判张国焘分裂主义的中心。抗大提出了诸如“懋功会师后南下正确还是北上正确?”“西路军为什么遭到严重失败?”等问题供学员讨论。
  可是,对于这样一场严肃的政治和思想斗争,身为抗大校长的林彪却十分漠视,采取超然于外的态度。连张国焘本人也奇怪地说:“林彪摆出他那校长的姿态,表现置身事外的样子,不公开卷入斗争漩涡。”
  由于张国焘统治红四方面军达六年之久,长期实行愚民政策,使他在红四方面军中还有一定影响。红四方面军中的一些指挥员对开展批评张国焘的斗争有抵触情绪,特别是对把张国焘的错误与红四方面军不加区别的做法感到不满。而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后,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终于引发了事端。
  一次,在抗大的批判会上,有些人揭批张国焘错误时,不加区别地把红四方面军扯了进来,一股脑地扣上了“逃跑主义”、“军阀主义”等帽子。生性耿直的“草莽英雄”许世友越听越憋气,按捺不住,跳了起来,大声地说:“有话直说,指着秃子骂光头算啥好汉?我不同意把四方面军从苏区撤出来叫逃跑主义。中央就没有逃跑主义,中央红军不也从中央苏区撤出来了吗?如果说逃跑,应该都叫逃跑,中央有,中央红军有,四方面军有,所有红军都有!打不过敌人了,换个地方再打嘛,怎么叫逃跑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撤到川陕,部队从二万发展到八万,这样的逃跑有什么不好?”
  许世友的一席话,仿佛往滚油里浇了一瓢冷水,顿时炸锅了。会场上一片斥责声:“许世友,你这是与张国焘穿连裆裤!”“你这是匪性未改!”
  “打倒这个托洛茨基分子!”
  面对众口一词的批斗,许世友边跳边吼,不顾一切地打嘴仗,最后气得口吐鲜血,被送进医院治疗。躺在病床上,许世友突然产生了出走的想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哪里不能革命,非要留在延安?不如回老根据地打游击去!”他串连、说服了几十个愿意出走的原四方面军高级将领,准备带着他们回川陕老区去打游击,出发的时间定在4月4日夜里。
  到了4月4日这一天,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夜色降临,就不辞而别。就在这关键时刻,许世友的老搭档、原红四军政委王建安突然醒悟了,认识到这是严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不能由着许世友的性子来,遂将事情紧急报告给抗大保卫处长。保卫处长大惊失色,也没有听清楚,便报告林彪,说许世友他们这批四方面军的学员要闹事,要防止他们对毛主席下手。
  林彪惊出一身冷汗,急匆匆地赶往毛泽东住所,在门口与叶子龙迎面撞了个满怀。他嚷道:“许世友要杀毛主席!快让警卫把门看紧,我马上派人来!我去向毛主席报告!”
  门帘一挑,毛泽东闻言走出房间,问道:“什么事呀,这么急?”
  林彪报告:“主席,我得到可靠情报,张国焘指使一批抗大学员要在今天搞武装暴动,第一个目标就是杀你!”
  毛泽东处变不惊,不紧不慢地吸着香烟,有些不信,问:“哪一个有这么大的胆量!消息可靠吗?”
  林彪言之凿凿:“领头的是许世友。此人在少林寺当过和尚,好喝酒,易冲动,拳脚功夫十分了得。”
  毛泽东表态:“既然这样,就由你处理吧!先把带头的抓起来,再做计议。”
  随后,按照林彪的安排,一个连的红军战士将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及其附近地区严严实实的警戒起来,防止不测事件。
  接着,林彪带部队进驻抗大,命令全校师生紧急集合。全体师生集合在一间教室里,教室外面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许世友感觉不妙,硬着头皮观察事态的发展。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傅钟走上讲台,按照王建安交待的名单点名,点一个,出列一个,捆一个,一连捆了三十多个,许世友最后一个被捆。他还在惊讶如此隐密的事情如何会被林彪看出破绽,他那精湛的少林功夫根本没有使出一招半式就被五花大绑,动弹不得。等关进窑洞后,他才醒过神来,破口大骂“出卖”他的王建安、抓他的林彪和一些中央领导人。他以为关进了毛泽东的班房,就不会有生还的一天。
  毛泽东以宽阔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冷静地处理了这件事。他指示成立高级军事法庭,任命董必武为庭长,傅钟为检察长,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宽大处理,将大部分人释放,少数人判了几个月的刑期,对带头闹事的许世友给予开除党籍、撤销军长职务、判刑一年的处罚,所有释放人员均回抗大完成学业。毛泽东还要求抗大做好四方面军学员的工作,规定:“只批张国焘的错误,不能批对张国焘路线本来就不应负责的四方面军的干部,更不能去批战士。”
  林彪逐一找四方面军的学员谈话,稳定了他们的情绪,使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清算张国焘的错误和抗日救亡工作上来。谈话进行得十分顺利,唯独到许世友这儿卡了壳。许世友拒不和解,他提出三条:不管发生什么事,决不当反革命;离开延安;回家侍奉老母。
  林彪一筹莫展地来找毛泽东,毛泽东问清情况后说:“他的工作我来做。”
  第二天,毛泽东来到关押许世友的窑洞,与他促膝长谈。
  “世友同志,你受委屈了,党相信你是一个好同志。你打了很多仗,吃了很多苦,立下大功劳,我对你表示敬意。张国焘的错误应该他自己负责,跟你们没有关系。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党的宝贵财产,不是他张国焘的。他拉不走你们,你们也不要有心理负担。”
  毛泽东的一席话令许世友潸然泪下,这个在死亡和凌辱面前敢于横眉冷对的铮铮铁汉被深深地打动了。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许世友回答:“我想回新县老家,种田务农,侍奉老母。”
  毛泽东摇摇头:“大敌当前,全国都掀起了抗日的高潮,你还有心思去过那世外桃源的生活?”
  许世友难过地说:“我已经被开除了党籍,还能有什么作为?”
  “党籍开除了可以恢复嘛。你许世友如果是条汉子,就应该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抡圆了大刀片,再干一番事业!”
  毛泽东说话算话。7月份,中央撤销对许世友等人的刑事处罚。半年后,中央撤销了许世友的党内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一场轩然巨波终于风平浪静,经过这场波折的许世友对毛泽东充满了钦佩之情。他事后追忆时,感慨地说:达陕北后,我即离职学习,进当时设在保安的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二期集训,并参加了清算张国焘罪行的斗争。
  开始,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志,对这场斗争认识不够,对张国焘也有个去其伪装、见其实质的过程。幸而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教育下,逐步认清了张国焘的本来面目。
  毛泽东同志的豁达大度和恳切话语,使我茅塞顿开,备受感动,胸中苦思不解之疑一扫而光。痛定思痛,温故知新,方知主席伟大,国焘渺小,不可同日而语。
  此后,许世友成了毛泽东铁胆忠心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大二期学员提前毕业。林彪也结束了他为期一年的校长生涯,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其他文献
14年前,个子矮小的邱楚良,捡到一个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婴并收为养女。十多年来,邱楚良竭尽全力拯救着她的生命。但2007年4月,养女病情急剧恶化,邱楚良两次将孩子送到成都救治,自己则在一家工地打工,每天挣取40元钱筹集高达数万元的手术费,这份超越了血缘的浓浓父爱感动了一座城市的人们,更创造出了留住女儿生命的奇迹!  矮小伙捡回一个弃婴女孩  在四川省隆昌县迎祥镇华盛村,邱楚良一家是远近闻名的贫
期刊
为营造扶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唐山市75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免费办理遗嘱类公证。  随着市民公证意识增强,唐山市涉及私人财产的公证办理率达50%以上,要求办理遗嘱公证的老年人也在逐年递增。此次活动期间,凡年龄在75岁以上,神志清醒,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意愿的老年人均可到公证处报名申请遗嘱类公证。受理条件和所需材料为:立遗嘱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护照;遗嘱中涉及的财产凭证(如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存
期刊
大街上拄着拐杖缓缓而行的老人、餐馆里颤巍巍端着饭菜的服务员、出租车里头发花白的司机……几天时间里,一个老龄化的日本真实而清晰地呈现在面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几乎是每个老人的晚年梦想,而在日本,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帮他们实现了梦想,让他们安心、快乐、无牵挂地生活。银色城市养老院便是其中一家。  每层楼道都刷成不同颜色  在东京驹达的一条街道边,一栋五层的灰白色小楼和普通民居混杂在一块
期刊
幸福侠·还钱
期刊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原型鲁南铁道大队也为一些人所熟知。人们甚至知道文艺作品中的队长刘洪的姓名,其实就是鲁南铁道大队两任大队长刘金山、洪振海的缩写。而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去了哪里,则鲜为人知。  抗战胜利后,鲁南铁道大队集体“转业”。1946年2月,鲁南铁道大队番号被撤销,在原大队的基础上成立“鲁南铁路局”,原大队长刘金山担任副局长。8月底,鲁南军区调集原鲁南铁道大队部分骨干,重新组建鲁南
期刊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亲。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从前亲近得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
期刊
个人历程乃人生,人生全程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有人说:人生幸福是一命二运。但我认为,正确幸福观是:命运,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缰绳只能拴住被降服的马,命运之神只能主宰乖乖听从命运摆布的人。如果你够坚强、勇敢,你一定能挣脱厄运的枷锁。困难和挫折只能吓倒懦弱的人,如果你坚强勇敢,战胜困难和挫折对你来说是快乐,是命运赐予的财富。战胜了困难和挫折明天就有新希望,就有新开始,就有一片新天地。战胜
期刊
孙中山的“四物汤”并不是由四味药组成,而是集4种素食精华而成,即用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这4种食物。孙中山不仅擅长西医,而且对中医学及饮食营养等都有研究,“四物汤”就是他对饮食营养研究的成果。  此“四物汤”中的黄花菜又名金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纤维素C和铁。它具有利水、凉血等功效,可以主水肿、砂淋、衄血、便血等症,又能健胃、补脾、通便。木耳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它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
期刊
侯一民可谓当今无人可比的画坛元老。健在的“老革命”画家中,无论从才情天赋,从成就影响,还是从年资任职等方面综观之,似应无出其右者。  1990年离休。其后21年中创作不断、力作不断。81岁又办新作展,展名他自定为《八零无忌》,展出其国画新作及少量早期油画代表作160余件。     “央美老革命”  1930年8月生于河北高阳县的侯一民,1943年在北平四存中学就读初二,始随齐白石弟子陈小溪学画学诗
期刊
1978年,20岁的谭盾离开了故乡湖南,他一根扁担,一边挑的是水桶,一边是背包,一路哼着湖南民歌就这样挑到了北京。从小就被屈原的理想和胸怀所感动的谭盾,在旅途中懂得了三闾大夫那句著名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正含义,他的目的地是中央音乐学院,那里是中国的最高乐府。  刚进中央音乐学院的谭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多年后,他说:“在20岁左右时,我天天读屈原,当时入学不久,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