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心声·年轮——读《荒煤散文选》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3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散文更便于作者自如地抒发其内心生活感受,表达其情操、理想、追求,披露其独特的心灵世界。这种自古已然的艺术特点,同现在某些同志鼓吹的以轻蔑客观现实世界、“表现自我”为能事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当然不能相提并论。就那些打着作家鲜明个性印记的优秀散文作品来说,作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倒颇似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且,这“物”(客观世界)和“我”(主观世界)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各自按其自身规律,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正是由于作家善于认
其他文献
文艺理论界的辛勤探索、争鸣讨论,至今仍是方兴末艾。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艺术不断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永不停息的探索,目的正是为了建设具有当代精神、中国特色、足以和世界文艺思潮相对话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起步早就开始了。本刊自本期起开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新建设”这个栏目,就是旨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愿为文艺理论建设竭尽绵力。需要说明的是:文艺理论建设谈何容易!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言定鼎;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有待一批又一批文艺理论研究者们共同孜孜探求的历史课题。本栏刊发的文章都带有尝试性,有争议
教育机会平等是当今美国儿童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其以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保障。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第一条原则是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应该受到学生的非教育相关因素的影响;其第二个原则是不论是否可能,学生受到的教育应该设计为与学生教育相关特征相适应。因此.受教育机会平等应该理解为所获教育利益的平等而非生均费用的平等。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文献,特别探讨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然后,估计了一个关于增长的综合模型,并就其稳健性进行了跨国检验。最后,据此得出了政策性建议。
“论坛”栏中陈继会的文章对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文学应取怎样的态势和保有怎样的品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代文学在眼下是否进入“低谷期”,值得考虑。但是,是正常抑或不正常?当代文学是否存在迷失?在哪里迷失?陈世旭的文章认为,当前的文学最大的迷失是艺术真诚的迷失,社会历史精神的迷失和现实精神的迷失。这些都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意味的问题,值得作更深入的探讨。
本刊的“外国文艺理论评介”栏,意在开一小窗口,看看国外文学理论和评论的情况。我们过去的文章,也力求有较新的材料,反映较新的动向,作些力所能及的评介。读者反映有些文章看懂。这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希望作者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联系我国实情作些对照介绍。另外,某些外国理论家确实行文艰深晦涩。本期评介阿多尔诺文艺观点的文章,可能又一篇难懂的文章。据说,阿多尔诺是有意为之,连他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伴马尔库塞都说看不他的某些文章。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希望作者们注意克服这个并不太的趋向。
7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了一次“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座谈会。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理论、批评的研究,自1980年中央发出为胡风等同志平反的文件后,已逐步开展,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不能不承认,在这一专题的研究上,仍然使不少的研究工作者感到有很多的束缚和顾忌,有一种不该成为学术研究框框的框框。最近中央又发出一个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通知,撤销了原来文件中有关胡风文艺思想理论的定性和论断经过一番曲折,终于使胡风的文艺思想、理论、批评和文艺活动,回归为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可
<正> 在现代戏剧领域里,田汉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开拓者。他从五四时期带着青春的朝气和用艺术改造中国的宏愿奉献《梵峨璘与蔷薇》以来,坚持笔耕半个世纪,写下了独幕剧36出,多幕剧19出。如果把现代戏剧领域比作一个群星灿烂的夜空,那么田汉就是其中一颗明亮的星。郭沫若早在四十年代谈到田汉时就说过:“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夸耀的一
<正> 一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解放区,新诗的风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农民,革命战士的形象和他们的感情、趣味第一次在新诗领域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二十多年来,自由诗第一次退居次要地位,民歌体或以民歌为基础的新诗成为主要形式。这是一个思想上感情上朝气蓬勃、诗风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形式上勇于革命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时期。不管是新诗人还是“老”诗人(其实他们年龄并不老),他们都勇敢地去探索新的美学境界,找寻新的抒情格调、新的想象途径了。标志着这样一个变革的最初的战略
本文对高等林业院校职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林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正> 我国古典诗歌遗产,是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部分。但是,无数诗人的创作与无数作品的流传,自不免金砂并存。因此,如何去伪存真、芟芜取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理想的选集,则成为历代学者所关注并努力实践的事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历代大多诗选往往偏于一隅,如方虚谷《瀛奎律髓》、姚惜抱《今体诗选》只选律绝,使人不见近体之源;而王渔洋《古诗选》则又只选古诗,使人不见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选诗缺乏科学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论诗含浑虚玄、语焉不详,皆为历代诗选之通病。读程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