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百科全书,社会课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应该是既让学生汲取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方法,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要做到这点,笔者认为课堂上首先要做到互动,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更要突出学生的“动”。即以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孽对课堂教学进行参与,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创造自由、无拘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使学生整个精神活动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
一、链接生活,创设情境
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的热情高涨,促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那就要链接生活,创设情境。在社会课的教学中,情境再现是手段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目的。首先,通过展示情境,把学生掌握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巧妙地安插于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其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在思维上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在智能上由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向在新的情境中创新知识上发展。比如在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我找来“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再现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血淋淋的情境。随着影片的播放,课堂上学生唏嘘不已,情绪高昂,纷纷表示这段屈辱的国史决不能忘记。此时从学生的盈盈泪光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内心洋溢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警让学生“动”起来。如我在讲‘‘汉朝和匈奴关系”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他们的问题意识也觉醒了,有的学生提出:“匈奴这个民族还存在吗?他们现在生活在哪里?”大家便议论纷纷。我便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顿时教室里便有了热烈的气氛。也有的学生提出:“王昭君与匈奴单于呼韩邪真像电视《昭君出塞》描述那样相识、相知、相爱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经过大家的讨论.学生翘首以待我的意见,我便把历史上王昭君的真实情况融合进去介绍,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神情,我特别欣慰。“那为什么电视剧要改变历史呢?”学生们又会穷追不舍。电视剧是经过人物艺术形象加工的,穿插呼韩邪和昭君恋爱史是为了使电视更富有生活气息、吸引观众等。
又如我在讲述隋唐的“科举制度”时,只是讲述了一些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学生便提出:“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是不是也是科举考试呀?”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些课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课只有和生活结合起来,才是鲜活和充满生命力的。
三、小组合作,学会协同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也是社会课的基本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互动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如在讲七年级“不同地形的影响”时,如果让学生独自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生活在5类地形区的居民,让他们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并利用日常生活的积累,讨论不同地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我在小组学习的要求上补充了一条:进行全班性的反馈时,可以分别答题,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看哪一组回答最好、表现最积极。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初中的学生好动,他们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小主人,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感。
四、根据特长,发挥潜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他人,自己拥有的特长。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歌舞,有的擅长绘画表演,有的思维敏捷、口若悬河。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积极地表现自己,参与学习,就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有一次在教《综合探究六传媒的影响》时,讲到“网络对青少年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正规的辩论赛,根据意见的分歧,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学生们兴趣高昂,正方说:“网络能让我们放眼世界。”反方说:“网络让我们荒废学业。”正方说:“网络让我们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反方说:“网络太虚幻了,良莠不分。”……学生们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甚至有一个组的学生“战败”后写了一封《告对方辩友书》,要重新再来一场。辩手们激情满怀,真理也越辩越明,学生们在辩论中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要适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尝试,使学生感受到了社会课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拥护。如讲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课中的都市街景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等情景,首先由一位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叙述“都市街景”这幅画的内容,其次由两位学生扮演舅舅带进京赶考的外甥逛东京城展开表演,其他学生根据“都市街景图”分别扮演各种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结果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融进了自己平时看古装戏的知识。把各种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加深了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使北宋东京繁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自己融人“历史”之中,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事的感觉。这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很自然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们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花些心思,改变传统上课时满堂灌的方式,不时地增加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社会课的教学一定会春暖花开。
学生的互动是社会课教学的灵魂。只要教师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社会课教学的课堂就能真正做到互动,而只有互动.才能使学生们产生真正的共鸣。
一、链接生活,创设情境
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的热情高涨,促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那就要链接生活,创设情境。在社会课的教学中,情境再现是手段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目的。首先,通过展示情境,把学生掌握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巧妙地安插于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其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在思维上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在智能上由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向在新的情境中创新知识上发展。比如在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我找来“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再现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血淋淋的情境。随着影片的播放,课堂上学生唏嘘不已,情绪高昂,纷纷表示这段屈辱的国史决不能忘记。此时从学生的盈盈泪光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内心洋溢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警让学生“动”起来。如我在讲‘‘汉朝和匈奴关系”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他们的问题意识也觉醒了,有的学生提出:“匈奴这个民族还存在吗?他们现在生活在哪里?”大家便议论纷纷。我便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顿时教室里便有了热烈的气氛。也有的学生提出:“王昭君与匈奴单于呼韩邪真像电视《昭君出塞》描述那样相识、相知、相爱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经过大家的讨论.学生翘首以待我的意见,我便把历史上王昭君的真实情况融合进去介绍,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神情,我特别欣慰。“那为什么电视剧要改变历史呢?”学生们又会穷追不舍。电视剧是经过人物艺术形象加工的,穿插呼韩邪和昭君恋爱史是为了使电视更富有生活气息、吸引观众等。
又如我在讲述隋唐的“科举制度”时,只是讲述了一些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学生便提出:“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是不是也是科举考试呀?”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些课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课只有和生活结合起来,才是鲜活和充满生命力的。
三、小组合作,学会协同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也是社会课的基本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互动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如在讲七年级“不同地形的影响”时,如果让学生独自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生活在5类地形区的居民,让他们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并利用日常生活的积累,讨论不同地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我在小组学习的要求上补充了一条:进行全班性的反馈时,可以分别答题,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看哪一组回答最好、表现最积极。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初中的学生好动,他们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小主人,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感。
四、根据特长,发挥潜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他人,自己拥有的特长。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歌舞,有的擅长绘画表演,有的思维敏捷、口若悬河。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积极地表现自己,参与学习,就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有一次在教《综合探究六传媒的影响》时,讲到“网络对青少年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正规的辩论赛,根据意见的分歧,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学生们兴趣高昂,正方说:“网络能让我们放眼世界。”反方说:“网络让我们荒废学业。”正方说:“网络让我们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反方说:“网络太虚幻了,良莠不分。”……学生们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甚至有一个组的学生“战败”后写了一封《告对方辩友书》,要重新再来一场。辩手们激情满怀,真理也越辩越明,学生们在辩论中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要适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尝试,使学生感受到了社会课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拥护。如讲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课中的都市街景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等情景,首先由一位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叙述“都市街景”这幅画的内容,其次由两位学生扮演舅舅带进京赶考的外甥逛东京城展开表演,其他学生根据“都市街景图”分别扮演各种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结果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融进了自己平时看古装戏的知识。把各种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加深了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使北宋东京繁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自己融人“历史”之中,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事的感觉。这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很自然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们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花些心思,改变传统上课时满堂灌的方式,不时地增加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社会课的教学一定会春暖花开。
学生的互动是社会课教学的灵魂。只要教师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社会课教学的课堂就能真正做到互动,而只有互动.才能使学生们产生真正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