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作为虚拟话语平台,已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弥漫的传播。而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交织,成为公共治理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所固有的虚拟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性,形成了诸如“人肉搜索”、“购物狂欢”等附加效应,研究网络传播,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正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
  (一)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1.基于“非典与“抢盐”的流言传播比较
  根据郭庆光的定义,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每一次重大灾难对于人类而言固然是一种不幸,但对于研究者而言,却常常是一个观察社会的绝好机会。与8年前的“非典”一样,对于传播学者而言,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是一个观察传媒与流言传播关系的特殊窗口。尽管这一次灾难发生在邻国,但因为引发的核辐射危机有可能波及到国内而同样引发了国民的恐慌,导致流言四起。不过,这一次的流言传播与传媒的表现似乎与8年前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些在8年前被看作定论的研究结论,似乎在这一次失去了它的解释力。不由得让人在思考流言泛滥问题的同时,再次追问传媒的角色与功能,追问为什么“非典”时期的传播研究者会得出当时的那些结论。
  乍看起来,两次事件除了在恐慌程度和持续时间上略有所不同外,其表象有极大的相似性。2002年底,“非典”在广东逐渐蔓延并致使患者丧命后,一些网民开始在网络和手机上发布各种各样的猜测,流言迅速扩散并越来越耸人听闻,到了2003年初终于演变为一场对板兰根、白醋、口罩的大规模抢购风潮。8年后的今天,由于受到日本地震及核电站爆炸危机的影响,先是浙江,继而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河南等全国各地居民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抢购食盐,一些超市中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部分地区盐价飞涨,引发了社会恐慌。与之相关的流言更是沸沸扬扬:有人声称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有人声称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会影响今后食盐的质量等等。
  事实上,流言的成因是多层面的,但它一定是被某些社会因素共同建构出来的,而不是由于媒体传播不到位而引起的。一般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论及流言的成因时,习惯于用社会恐慌来加以解释。但社会恐慌也是较为表层的解释,社会恐慌总是与社会的变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慌更现实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某种潜在的社会或其他危机。”“任何社会在和平稳定时代,流言、谣言相对来说比较稀少。一旦社会上突然发生某类事故,各类传闻会随之发生,所以流言和谣言也易于传播。另外,社会突然面临某种危机状态,即使尚未发生重大事故,但有发生的可能或征兆时,流言、谣言也容易发生。”由于群体性事件网络信息的混乱、错误,容易引起猜疑、谣传甚至恐慌,给群体性事件处置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新媒体和在流言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在“非典”时期,新媒体往往被看作是流言传播的最佳平台。这一点,即使在最大程度肯定新媒体意义的网络传播研究者那里,也不例外:“网络流言反映了民众在特殊情势下所具有的信息传受机理,信息的恐慌仅仅依靠网络自身是难以消除的。……众所周知的是,网络作为信息媒体,它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始终比传统媒体相差很多。”所以,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必须由传统媒体来澄清是非。也就是说只要大众传播公开透明,网上的流言和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最终平息问题的也不是大众传媒,而仍是公众自己。这一次,自媒体似乎成为了一个辟谣的重要阵地。确实,第一条流言是来自互联网:“3月15日晚,一篇题为《以碘“抗”核?或许有用,但没必要》的文章在果壳网发表--那两天,‘服用碘片可抗核辐射’的说法在国内网络上风传。”然而这一次自媒体的自净能力令人惊叹:比如新浪微博在3月16、17日两天内,出现的有关“抢盐”的微博多达245万条。在微博中,许多网友用段子、对联和谐音成语的方式反讽了“抢盐”的行动。另外,各种反讽的短信在手机上广为流传,与“非典”时期的情形也多有不同--那时几乎所有的手机短信都是流言。自媒体强大的渗透力最终导致了抢盐者在社会生活中也遭到了同样的鄙视和嘲笑。自媒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体现出了民众自身的反思能力,这一点与8年前的“非典”情形大为不同,让人想起弥尔顿的那个著名的判断: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二)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
  信息的传播模式尽管多种多样,但大体是讯源——传播——接收——反馈等几个大的环节。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各种类型的信息几乎能实时发送并接收,信息传播速度相当快;也可以传递到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的角落,信息传播范围广。比如,你拿到一份报纸,就只能看到这期的内容。如果你想获取该报以前的内容,你只能费心地把一期期都留存下来。电视节目更是一闪即逝,你要获取以前的节目内容,除非能拥有电视台那样的庞大档案库。此外,Internet上的信息可以更为方便地检索,传输过程也极为迅速。如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可以很容易地检索出全球大部分生产销售某种产品的厂商,实现与厂商的直接接触。光纤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发送与检索瞬间即可完成。你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同时从不同国家的不同商家订购不同的产品,而这一切只需几分钟时间,足不出户即可完成。
  (三)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
  1.媒体“标签化”的渲染性传播
  网络信息量巨大且传播血素,海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瞬时性使特定事件要引起公众的注意变得十分困难。于是,对事件进行情绪化渲染成为网络传播“抓眼”的惯用手法,从而与传统传播因政策、技术等多重局限而对焦点事件平铺直叙乃至是集体“失声”形成强烈对比。有研究者沿用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将此现象称为“网络奇观”,即通过信息网络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日常生活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经过渲染的案件丑闻中,陷入到自我炒作中无法自拔。
  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集群性特征使其能迅速引起公众聚焦,特别是当事件涉及公众健康、安全、财产等民生议题时,人们会由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导致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对形势的判断模糊不清,甚至会无所适从。媒体抓住受众心理大肆渲染,比如交通事故中,过于突出“宝马”、“奔驰”这些标签化语言,吸引公众注意力,都是传播的夸大化和非理性体现。
  2.受众信息反馈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从“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苹什么”,每一个网络词语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物价的上涨,也代表了受众的一种情绪表达。“蒜你狠”可谓2010年中国最流行的时髦用语之一,这个源于大蒜价格一度疯涨超过100倍、甚至高于肉价和蛋价的现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做了“推手”,或者说媒体被人利用了一把。这一点,“张悟本现象”尤为典型,“张大师”的“绿豆治病论”一出,本来并不短缺的绿豆,在媒体的连番轰炸之下,应声而涨。
  参考文献:
  【1】胡翼青,对传媒与流言传播关系的再思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9489/219907/14487744.html
  【2】唐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并分析了历史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指出了当前的公共设施设计的部分误区,最后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设施;设计原则  1.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设施设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众所周知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构成中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设计,是表现一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上的保证。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弄清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探讨发挥这一作用的可操作性的途径,从而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便成为搞好国有企业,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作为背景的“顽症”人物——葛任的叙事作用,并力图体现作者李洱的新历史主义创作风格——凸显历史言说的不可信性,以期在被隐没的叙事边缘探讨文本多元阐释的合理性。  关键词:葛任;虚化;不可信性;顽症  李洱的《花腔》围绕着葛任的生死之谜展开,讲述了小人物在历史中的动荡起伏。葛任谐音“个人”,这反映出李洱切入历史的角度——个人化记忆,因此,作为辐射中心人物——葛任,既是口述的核心,亦是
期刊
摘要:人们只要一提起“萧山”两个字,“萝卜干”三个字便会从人们嘴里脱口而出;人们只要一提起“萝卜干”,第一反应也必然是“萧山”。据考证,萧山萝卜干起源于1890年的萧山沙地,最初的萝卜干主要是风干萝卜干,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在沙地年纪人的大多都会这门手艺。但百年后的今天,腌制萝卜干的风干工艺逐渐被方便快捷的盐脱水技术代替,风干萝卜干的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如何传承,又如何发展,成为萧山萝卜干目前所
期刊
摘要:各少数民族中不同的社会组织保存至今,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所处各历史时期封建王朝的不同民族政策有密切联系。  在白裤瑶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油锅”组织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白裤瑶民族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传统组织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在遵守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新的思路。发挥积极功能,以促进白裤瑶民族
期刊
摘要:靛蓝染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染料,长期、广泛地受到人们喜爱,常被称为“染料之王”。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天然靛蓝,化学合成靛蓝,天然靛蓝三个方面阐述了靛蓝的生产发展。这段发展教会我们需要正确评价化学生产的利弊,掌握正确办法利用化学。  关键词:染料;天然靛蓝;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化学史  靛蓝染料是一种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蓝色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业,牛仔裤(bluejeans)就是应用了这种染料。
期刊
摘要: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内涵是审判的实质化,其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审判为中心;庭审;审判实质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强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常被人看作是古人荒诞愚昧的象征,被人们斥为伪科学,但事实上炼丹术涉及了许多化学领域,炼丹家们在炼丹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化学原理。作为化学起源的欧洲炼金术其实与炼丹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对炼丹术中涉及到的金属冶炼和药理化学进行简单的介绍,论证炼丹术的科学性的一面。  关键词:炼丹术;化学;冶金;药理  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听到“长生不老”、“延年益寿”
期刊
摘要:Galton在19世纪末用双生子法和收养法开创了研究人类行为遗传学的先河,之后种种的研究表明,对于人格的发展,基因和共享与飞共享环境各有40%的影响,剩余20%是测验的误差。孔宪铎在《基因与人性》一书中,这样定义人格:“人格是内在倾向力糅合着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是基因和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是人性中动物性和文化性平衡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会着重解释基因为什么影响人格,如何影响人格。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现象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兴起,电影理论又从电影本体的研究转向电影与观众关系的研究,转向对观众本身的研究。”所以对受众的期待视野的研究就理所应当了。而当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如果符合“期待视野”,我们在最初或开始的一段时间会觉得符合我们事先的想象,从而产生亲切感,乐于接受;但如果大量相同或类似的影片出现,我们会因为毫无新意而感到枯燥无味。此时,如果新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期待视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