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与民族—国家r——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战争观之展开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并不受限于狭义的战争活动,而是涉及战争与政治、哲学等事物的广泛关联;与之同理,我们对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理解也并不能受限于狭义的军事理论,而是要将其放置在更为宽广的政治思想史背景之下.克劳塞维茨正好处在德国概念史中所谓的“鞍形期”或“语义学问题”的集中展现期,大致对应于当时欧洲政治现实及政治思想的剧烈转型期.这使得他在《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是复杂和充满矛盾的.通过上述研究进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及其内在张力,而且可以更好地管窥与理解(欧洲)现代国家形成时期的复杂状况.也即,通过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的战争观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展开,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与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和民族—国家这三个层次或三阶段的对应关系,以及进一步反诸理解后三者之于(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关联.
其他文献
元顺帝后至元六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以奎章阁文人为代表的元中期诗学告一段落,而下一时代的诗学如何开启,与宣文阁文臣在元后期的心态变化密切相关.作为元代后期重要的馆阁文臣,王沂、贡师泰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心路历程,其诗学观念亦在其心态变迁中悄然发生变化.王沂由对老境心态的深切感知,开始关注诗歌老成的审美风格,进而影响其诗学观念的走向;贡师泰则从理学之“道”中寻找出处、行迹的依据,又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重新诠释了“道”之内涵,而其所强调的“道”也是其诗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的李白诗歌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对李白及其诗作的一般性综论、对李白交游的考察、对李白及其诗作的考论、对李白诗作的个案探析、对李白及其诗作传播与影响的论说等领域.它们从不同板块呈示出日本学者对李白研究的推进及贡献,不断夯实了东亚古典诗学的学科建构.
北欧五国拥有相似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法律与宗教等,经济发展水平也大致相当,合作历史悠久.北欧安全与外交合作是一种有区别的、灵活务实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冷战时期,北欧五国采取了不同的安全和对外政策,形成微妙的“北欧平衡”.冷战结束后,随着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并与北约密切合作,以及北欧防务合作组织的成立,“北欧平衡”有所调整.近10多年来北欧安全与外交合作呈现出由“北欧平衡”转向“北欧协同”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在非洲逐渐得到重视,非盟《2063议程》明确将发展数字经济纳入非洲发展规划.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经济成为非洲发展新引擎,得到了非洲国家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网络普及增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非洲数字经济起步晚,工业化基础差,发展并不顺利.针对困难与挑战,非洲国家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完善网络安全与防控机制、拓展国际合作等途径,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国子监祭酒萧良有编纂的蒙学读物《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后经杨臣诤增订更以今名.但《蒙养故事》一书今无存本,致使后人对《龙文鞭影》的成书、版本以及流传等问题不甚了了.通过考证可知:《四字经》与《蒙养故事》乃同书异名,崇祯壬午年,杨臣诤在《四字经》基础上完成了对《龙文鞭影》的增订,现存聚学堂本崇祯壬午本是其最早版本.清代中后期,《龙文鞭影》广为流传,前后历经多次增订,由此形成杨臣诤增订本与李恩绶增订本两个系统.《龙文鞭影》的流布对清代童蒙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思索社会治理的路径.探讨美好生活的意义,大众的消费风尚和消费实践是重要的切入点.基于消费文化的研究视角,剖析当前的消费文化转变,中国社会的消费风尚逐渐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友好、公平正义的可持续消费展现了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对社会治理提出新的要求;中国民众的消费实践也愈发具有社会责任感,担负消费者责任的提倡购买和抵制行动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消费者—市场—国家”构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框架.
1553年的塞尔维特事件不但是西欧宗教改革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更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文主义者塞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抗议日内瓦当局以及加尔文对塞尔维特一案的处理方式,并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宗教宽容”这一理念.卡斯特里奥从上帝与人性的关系,知识与信仰在救赎中的关系这两点出发,论证传统上对异端分子的定义以及对异端分子的处置都是有悖基督教本义的,因此是不合理的.他的宽容思想成为17、18世纪启蒙主义的先声.
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收推动了多民族乐舞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唐诗作为唐代文学和艺术的结晶,成为这种独特文化交融现象的载体之一.在音乐认同、理念认同和审美认同的基础上,蛮靴、金铃、衣裙和毡帽等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服饰,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空间.同时,诗歌的文学性也增强了胡风舞服的艺术感染力.虽然现代社会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唐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深入,但是唐代开放包容的服饰文化观念,对于现代的国家民族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津巴布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殖民时期,津巴布韦的族群关系主要围绕黑人族群与白人族群、绍纳族与恩德贝莱族之间的关系展开,具体表现为白人族群以种族隔离为基础对黑人族群的剥削和压迫,黑人族群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对白人族群的反抗和斗争,以及绍纳族和恩德贝莱族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矛盾与斗争.这两组族群关系不但促成了津巴布韦殖民时期的政治发展进程,而且对津巴布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姆南加古瓦政府上台后,开始采取积极的民族政策来改善族群之间的关系,但真正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宝时是近代早期中日关系史上值得关注的人物.早在1864年至1868年间,他便以上海道台的身份与日本幕末政府有过两次交涉.正是这两次交涉,初步奠定了中日早期商贸往来的基础.1871年,应宝时受李鸿章奏请参加中日天津修约,他以办理上海洋务十余年的经验,在修约过程中筹划周详,力持大体,为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修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他毅然上书江苏巡抚,提出发兵讨伐日本以阻侵台行径,该建议虽不被当局采纳,但上书中所展示的他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却远超时人.而他机缘巧合为日本学